总编七日谈:给改革者更多自主权
(2014-03-11 23:29:00)
标签:
总编改革自主十一学校课程改革教育 |
分类: 评论·主编稿笺 |
每年春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会齐聚北京,借助全国两会这个平台,在参政议政的热烈氛围中,共同畅想美好的未来。而教育,每年都是绕不开的重要话题。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通过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与网民就教育话题展开热议,这是首次由在任正部长通过微博进行的访谈,而其围绕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一主题,也是当前教育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我特别关注到,袁贵仁部长在谈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时指出,未来将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促公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质量,改革教育管理方式增活力。教育部将出台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文件……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新格局。
由此我联想到,两会前夕,教育部在北京市十一学校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专门推介这所学校的课程改革经验,这是近年来没有过的。事实上,十一学校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价值。诚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言“十一学校的改革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减少了行政的管理权,触及了教育改革的核心”,都在无形中阐述了“自主”在学校发展、校长办学、学生成长层面的巨大能量。
十一学校的改革,之所以如此生动鲜活,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恰恰是政府部门转变了职能,放权给真正能办学、会办学的教育人,使其能全力推进改革;也是教育人转变了观念,放权给充满活力迫切需要发展的学生,使其能自主成长!试想,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过多地干预了李希贵校长的改革创新,怎么会有今天的十一学校;如果李希贵校长不愿意放弃行使校长的“权力”,学生们怎么会有如此自主精彩的成长方式?
中国教师报近年来一直关注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发现,不管是区域还是学校,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恰恰是看改革主体的权力是否得到彰显,是否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一旦上级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管得过紧,只关注成绩或者维持所谓的“稳定”,区域或者学校的自主改革很难走的长远;一旦校长或老师管的过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成长就很难得到保障!
因此,进一步简政放权,让改革者在行动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将是我国下一步在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需要全力落实的重点。课堂上,我们提倡教师要放手学生,工作中,我们也期待教育行政部门更多地放手基层,让基层实践者能够真正地在自主中,创新教育改革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