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不加快改革的步伐,奋起直追,就会越来越落后于教育先进地区。”11月23日,如果不是工作人员一再催促,广西天等县教育局局长闭伟文还沉浸在湖北省襄阳市第三十一中学的音乐课堂中。哪怕在参观结束、返回酒店的路上,闭伟文还在向记者诉说着樊城课堂给他带来的震撼和继续课改的决心。
在襄阳市,与闭伟文一样被樊城课堂“钉”在教室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教育局长。11月23日至24日,中国教师报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在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现场研讨会暨区域教育创新成果展示会,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位教育管理者齐聚“学城”,以樊城基础教育改革为例,深入研讨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共同探讨区域内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方略与措施。
本次盛会由3部分组成——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樊城论坛:分享专家高端智慧,问计教育综合改革;区域教育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展示区域教育改革成果,领悟主政教育局长魅力;樊城教育综合改革现场观摩,实地走访解读“中国基础教育第一学城”内涵。
樊城经验的核心在哪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瓶颈在哪里?改什么?如何改?在两天的时间里,参会的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晓明,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曜升,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雷振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景松,湖北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首席专家叶平,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青春等领导专家和代表们在参访“学城”后,一同解读樊城经验,碰撞改革思想,展示教育智慧,共同烹制了一场丰富的思想盛宴。
改革者需要激情、勇气和担当
“改革,需要教育人有足够的激情与才智。精神萎靡不振怎么可以做好教育呢?教育相对其他事情要面对的问题更多,更需要我们充满激情,并且要有大视野。”在谈到樊城经验的启示时,刘青春认为,除了要有激情作为前提,成功的教育改革还要有三种意识。首先是历史意识,过去、现在和未来应该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关联的链条。不看历史,忽略当下,就去展望未来,这样的做法实践证明是不可靠的。其次是团队意识,解决好教育问题,凭局长、校长和一所学校单打独斗是做不好的,区域协同创新是一个大的趋势。最后是国家意识。要及时了解国家新的政策精神、新的市场需求,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突破口,形成为解决国家层面难题的路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教育人的“匹夫有责”的情怀和义务。
“教育改革,必须要经得起时间考验。”李曜升认为,樊城的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效。而且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儿,也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景松则认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人要扮演好参与者、学习者和责任者的角色。首先要做好改革的参与者,要积极行动起来。其次要做好改革的学习者,因为任何一个改革都需要理论的支撑。教育人一定要是改革的责任者,因为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不一样,这个行业发出的影响对教师、对学生、对家长是不可逆转的。
“教育就像谈恋爱,不是非要不可,但是不要,人生就有缺陷;只有推行适度教育、个性教育,教育才能真正挖掘和发挥人的力量。”在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看来,教育改革要解决的莫过于“减负”和“择校”两大问题
那么,基层教育者应该做什么?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光胜认为,只看重“考试分数”的教育,在追求的方向上不追求人的发展,而仅仅是一个分数;在培养人的模式上,是以应试的方式培养复制性人才,而不是创新型人才。结合樊城区近年来的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刘光胜提出,一个基层教育者,应该具备‘方向比位置重要,选择比态度重要’的意识,不论是家长、教师、校长,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在看到考试分数、知识教授的同时,更应看到学生“成人成才”的发展。“只有让每个孩子可以快乐成长,每个家庭才能充满希望,中国的教育之梦也才能真正实现”。
教育不能再“丢”人
“记忆中原,老家河南,课改再难,河南不难。”11月23日下午,一堂围绕“破解教育综合改革之道”进行小组讨论的“局长课堂”,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当天下午,参会的百位局长被分成10组,在主持人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追问和互动中,小组代表全组成员,上台经验与思考,局长们的精彩展示与思想碰撞,让现场的掌声不断。
其中,以河南区域主政者为主的小组,最终推选了濮阳县教体局副局长申建民和安阳市殷都区教体局副局长张宏敏两位副局长展示。这一男一女的组合,与其他众多小组展示代表一样,率先喊出小组口号,进而阐述思考。
总结起来,大家讨论最热烈的莫过于教育不能再“丢”人,要回到教育的原点,必须以人为本。
“我们认为,樊城区的教育改革经验:一个是顶层设计,一个是脚踏实地……用12个字总结就是:课堂深入,综合改革,区域推进。”
“我们认为樊城教育改革充分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差异,致力于培养有道德的合格公民。”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总是容易引起共鸣,“局长课堂”另外一组的发言人来自黑龙江省,他们高度肯定“学城”的改革经验,认为应该在全国迅速推广。
“黑龙江组”的话音刚落,强强联合的“南北同心组”就喊响了小组口号:“南北同心,教改同心”。他们认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一是要倡导学生主体,二是要倡导学生发展。而樊城经验的可贵在于,尽管当地很多学校仍然是大班制,但是樊城教育人可以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
“课堂难改,难在教师,樊城给我们的启示是,校长们必须要为课改教师‘保驾护航’。”对于不少地方存在的“教师难改”现象,“南北同心组”给出了他们的策略:一是各个学校要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特点来创立自己的模式;二是按照教师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师在备课中,既要考虑自己好教,又要考虑学生怎么好学;三是要借助现代教育的平台和手段促进教学改革。
营造综合改革的良好氛围
“樊城课改的核心经验就是有文化灵魂。文化在整个课改中就是灵魂,就是空气,就是阳光。”因为地域的关系,“灵秀湖北”组对于课改自信满满,他们高呼“中部崛起,教育第一”的组号后,诗意地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教育,“享受教育,教并快乐着,学并成长着,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份诗意。我们欣赏这样的境界,心中有太阳,脸上有笑容,嘴里有歌声”。
“樊城教育的核心是‘人’,是‘教师为本、学生第一’,和基于每一个生命‘共同成长’的价值观”,在分析总结“学城”的课改成果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刘坚就如何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提出,“只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激发和呵护每一位干部、教师、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和人格尊严,就能真正破解当前的教育难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