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景泰四中:黄土地上的课改突围

(2013-11-22 08:51:20)
标签:

景泰四中

课改

成长

实验教学

突围

教育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今天,“改革”已然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改革的动因,缘于自我成长的内需,缘于现实环境的倒逼。

当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孩子们“有学上”时,我们是否需要考虑,如何让孩子们“上好学”?当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疲惫不堪甚至痛苦不已时,我们是否需要寻找新的教育方式?

能对这两个问题给出肯定答案的,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这股力量中,就有位于大西北黄土地上的甘肃省白银市,该市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已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该市景泰县第四中学,率先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当地课改的领头羊……

 

景泰四中:黄土地上的课改突围

本报记者  黄浩 韩世文

 

“老师,这道方程题还有别的解法,这样可以更简便……”

“老师,我要补充发言。刚才他的算式中有一个漏洞……”

“刚才两位同学的解法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也指出了我们解题中经常犯的错误……”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在西北偏远之地的一所普通中学里,课堂是这样的状态——自学、对学秩序井然,小组合作高效迅捷,组员展示自信大方,质疑对抗有理有据,评价反馈及时有效……

这是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四中一节普通数学课上的情景。

教师忙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这是高效课堂实施以来,四中师生最直观的感受。但“不可理解”的是,大家都感觉心情变得轻松了,工作与学习更有动力了。

他们大多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高效课堂建设带给一所学校的“神奇魔力”。如今的四中人,对课改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他们相信,今天的改革,成就的是每个人的明天。

 

“洗心”才能“革面”

任何一场改革都是一次触及灵魂与利益的艰苦博弈。

2010年起接任景泰四中校长一职的王子锋对此深有体会。他心知肚明,当一名校长,延续传统,纵然无功,但不至有过;打破传统,则很可能“声名扫地”。

不图名不为利,却有教育情怀的他,还是“情难自已”地动了一些“简单的心思”: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们的成长更健康,让学校的教育教学更符合教育规律。

“我们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生源状况,也无法改变教材,更不可能改变考试制度,唯一能做的只有改变课堂!”他说。

这一想法并非“杞人忧天”。

始建于1970年的景泰四中,是从地窝子教室发展起来的一所学校,1999年交由景泰县政府管理。这所由企业移交过来的学校,起初乱象丛生,为了有立足之地,学校不得不在一段时期内靠办重点班争取生源。课堂教学效率基本是通过挤占其他学科学习时间、剥夺学生休息时间来实现的,这样的做法,不但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景泰县教育局主政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已任校长的王子锋,要考虑如何彻底改变学校的生存状态,不辜负领导的信任,更要“对得起”学校的师生。经过反复酝酿,他们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了课堂教学秩序的重建——打造高效课堂上。

从传统课堂到高效课堂,学校最缺乏的不是课堂操作技术,而是人心的归向——教师观念能否转变,几乎决定着改革的成败。为了打开教师的心结,学校决定组织大家到全国课改名校去“看一看”。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课改学习之旅,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之后,不少教师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教师必须真正把孩子当成教育的对象,而不是一个装载知识的容器。”初三年级主任肖生巧说。

经过一个暑假的反复讨论,学校最终制定了《景泰四中提高课堂效益的新思路》,其中规定:教师上课必须使用导学案,先学后导,上课讲话不超过20分钟,将教室后面的“园地”变为“黑板”,必须让学生展示交流。这套方案于2011年秋季在七年级全面实行,八、九年级参照尝试。

预料之中的是,在环境相对闭塞的西北之地,这样的做法刚刚出炉,就遭遇了一片反对之声,但一部分率先认识到课改价值的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值得庆幸的是,2012年上半年,白银市全面启动高效课堂建设主题活动,召开动员大会,安排三年主题活动,下发方案及系列文件,全面部署全市高效课堂推进工作。白银市教育局局长李作璧要求,各县区教育局、全市中小学要切实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取得实效,培养和打造一批真正的品牌课堂、品牌教师和品牌学校,彰显白银教育个性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教育局副局长张富荣则牵头带领校长与县区主管局长,赴多省考察学习,并派教研力量多次深入全市各校指导工作,为景泰四中的高效课堂建设传经送宝,推动了四中课改工作的稳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市教育局的系列举措、县教育局的具体指导,不仅从政府层面肯定了我们的做法,更有力地引领了学校的发展。由此我们更坚信:打造高效课堂是大势所趋。”王子锋说。

正是趁着这阵“春风”,当年,景泰四中先后两次组织大批教师前往外面听课学习。至此,几乎绝大多数一线教师都亲身体验了“别人的精彩”。为巩固学习成果,学校编辑印发学习资料,举行了“师徒结对”、“性别互补”、“科目搭配”的“一帮一青蓝”工程,同时邀请外校专家来学校亲自把脉诊断,进行课堂实操技术培训。

景泰县教育局局长周正福、教育局党委书记王锡荣等主要负责人,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景泰四中课改大力支持,更是多次深入课堂,组织教研人员指导课改工作,并在全县制定“七校联盟”措施,营造改革环境,推动当地课改。

四中人受此影响,更是坚定了前进的方向:将课改进行到底!他们说:“当我们无法改变教育大环境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改变我们的课堂这个小环境,来实现教育的主张;当周围整体的改革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只有自我的坚持,才可能突破难点,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这是他们的课改誓言,也是他们最终走向成功的理念基础。

 

智慧行动更需“内驱”发展

如果说许多人在课改前期尚处于“被逼着走”的状态,那么,在课改日益深入的后来,他们都在不自觉中将课改内化成了自己的主动行为。

尤其对于教师而言,随着高效课堂建设的深入开展,他们也真正意识到了“教”与“学”的深层关系,从而打开了教学的另一扇窗。

“以前有很多疑惑,每次问学生‘听懂了没有’,大多数学生都点头表示没有问题。但每到检测的时候,总有些上课‘听懂’的学生把题目做错。”九年级语文教师王健行说,“事实上,自高效课堂模式实施以来,类似的问题已经较少出现了。学生们通过自己思索与讨论总结的知识点,远远比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更有效,也更深刻。”

当然,所有的理念都必须依靠相应的行动抓手来落实。

紧密围绕课改的核心内容,景泰四中从小组建设、导学案编制、课堂评价、精细管理四个维度出发,立体式地推进了高效课堂的建设。如果说导学案的编制和学校的精细管理还算“中规中矩”的话,那么学校的小组建设与课堂评价则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

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成功开展的基石。在学校看来,小组能否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小组长的能力。为此,他们对班委会成员、小组长、学科组长展开培训,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按照“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从作业、课堂发言、课堂检测、组内成员学习进步、纪律、卫生等方面对小组进行评价。

集体荣誉感催动每一名组员“为组争光”,小组内经常展开的讨论与合作,也让这些“小大人儿”们渐渐变得能说会道,思维方式变得更为开放。

小组建设曾被誉为高效课堂的“三驾马车”之一,如今,在景泰四中,这一架马车已经稳健地行进开来。而课堂评价作为另一架“马车”,如今也被他们运用得得心应手。

课改初期,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和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曾经在学校内风靡一时,但一段时间过后,许多教师渐觉模式并非传说中的“灵丹妙药”。

在借鉴名校经验的基础上,学校也开始摸索自己的模式。各科教师从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形式上创造了一些各自的模式,如数学的“4521”模式,理化生的“2431”模式,政治课的“三段五段”模式等。

但很快大家意识到,模式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这时候,景泰县教育局副局长兼教研室主任王录烈,带领教研团队入校诊断,教育局主要领导入校指导……在多方互动与研究过程中,大家意识到:刻意为模式而模式是违背规律的、无法操作的,把不同的科目用同一个模式去要求是不科学的。

为此,学校最终确定以不同科目的课堂评价方式代替模式,即学校提出课堂评价的基本要求,让各科教师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个方面,依据学科特点、课型特点,讨论出各科的课堂评价办法。经学校统一审核后,再去评价教师的课堂。这样既破解了模式的困扰,又能使教师在设计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自觉把握和遵守相关要求。

因为评价办法是教师自己制定的,所以在运用中,他们感到很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行动便有了动力。

“把握‘学、导、练、测’这样一个整体框架,依据不同的课,灵活运用模式,我们的评价基本围绕学生与教师的学习与教学状态展开,不会死抠环节。”肖生巧说。

在导学案编制上,学校通过“集体备课出优案—彰显个性出特色—学习材料尽其用”三大环节,为学生打造了有效学习的“路线图”与“指南针”,深受师生欢迎。

在管理上,学校树立了“权力下放,责任上移”的新思路。他们认为,学生做得不到位,一定是教师没用心;教师不努力,一定是中层没管理;中层不出色,一定是校长没思路。通过构建教学管理体系和班级管理体系,他们力图使每个管理者建立起一种做事精益求精的良好心态。

“四轮驱动的联合发力,使得我们的高效课堂建设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如果说前期的发动是在解决‘为什么改’的问题,那么现在我们解决了‘怎么改’的问题。”教务主任李桂春说。

除此之外,学校的改革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近几年来,在锁定课改的基础上,景泰四中通过创新实验教学,激活艺体教学,形成了“1+2”的推进模式。尤其在实验教学中,学校依据高效课堂的理念实施“教学反馈—预习报告—认领仪器—讲解要领—自主探究—填写报告—整理仪器—检查记录”的实验课流程,注重将实验教学的各环节都渗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更通过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探究的热情,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会更好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说,学校在实验教学上的突破,为课改插上了另一只翅膀,更是深入贯彻课改精神的一步好棋。

几位前来学校参观学习的教师由衷地说:“我们曾经也想改,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感觉纷繁芜杂,始终不知道如何下手,来到这里,我们认识到自己缺乏的不仅是具体操作的工具,更有对于改革的坚定信念,景泰四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

一直关注并着力推动课改的白银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富荣表示,景泰四中的课堂教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课堂教学效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学校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

 

自我突破才能奠基未来

为什么要课改?它的意义何在?

你可能无法想象,当一个人已经身处21世纪,思想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理念还继续纠缠于“做作业,考高分”。

但教育领域中,这样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许多人认为,在体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苦学、苦教似乎是唯一选择。

而课改寻求的,正是在体制内的自我突围。

景泰四中高效课堂建设的初步成功,正是在“自我革命”中突围后带来的“红利”:自课改以来,省内各区县兄弟学校的教师先后有1000多人次进校学习交流;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师生在各类竞赛评选活动中获奖率大幅度提高,其中10人获省级奖项……如今的学校已发展成为有近2000名学生、160名教师,景泰县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初级中学之一。

除了成绩,课改还带来了什么?

回到原点来思考这个问题,四中师生给了大家足够的启示。

李桂春,学校高效课堂建设的操盘手。他说,高效课堂给我们带来了温暖、成长与公平。“怎样的公平?就是教师把每个孩子都放在心上,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学困生’,从此拥有更多的展示与成长机会……”

马兴,一个拥有十几年教龄的英语教师。他说,多少年过去了,如今在课堂上,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当我把高效课堂上的合作、倾听、表达等元素运用到生活当中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工作、生活有了新的变化……”

颜为彬,学校九年级学生,一名普通的“小组成员”。他说,他们的课堂再也不是以往的教师高高在上拼命讲,学生恭恭敬敬乏味听。“老师是我们课堂上的组织引导者,是我们成长做人的指路明灯,是我们课后的铁哥们。高效课堂消除了我们和老师之间的隔阂,让我们成为知心朋友,让我们的学习成为享受!”

……

而对于王子锋来说,他的想法非常朴素,只为了让孩子们以更健康幸福的方式成长。

以人为本、教真育爱、民主科学、公平正义、和谐开放、自由幸福……这些现代教育思想的火花,都在景泰四中的高效课堂上一一闪现。

“早一步出发,总比晚一步出发要好。”景泰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这样感叹。

“当我们真正走在课改路上的时候,就会发现最初的种种担心是多余的,课改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危机重重’,置身其中,就会感到课堂教学是那么异彩纷呈,师生互动是多么温馨可爱。”四中人这样总结自己的课改之路。

或许,在西北黄土地上突围的景泰四中,还不能被称为一所理想的学校,但他们正朝着那个方向在一步一步扎实迈进……

 

记者观察

一所西北县中的改革启示

本报记者 黄浩

景泰四中只是西北内陆地区的一所普通县中,与许多大城市学校相比,它的规模算不得大,硬件也算不得好。但是近两年来,通过高效课堂建设,这所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初中校在白银市乃至整个甘肃省,却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标杆式地树立起了一面课改旗帜。景泰四中,究竟价值何在?

对于许多依然“自闭”或处于观望的学校而言,它的启示首先在于自我突破的勇气。正如当年的杜郎口中学一样,课改初期,它便立下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拿出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勇气,这样的魄力与决心,是它在后期虽然遭遇重重阻碍仍能坚持走下去的重要原因。今天,许多学校之所以改不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畏难情绪,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没有愈挫愈勇的精神。就这点而言,景泰四中可以作为一个精神样板。

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西北地区而言,为孩子谋求幸福的教育追求,是景泰四中给予许多一味苦追升学率的学校带来的第二大启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不仅能够自我生存发展,还要懂得实现自我幸福。而当下我们实施的教育,却一而再再而三“偏离航道”,陷入片面追求分数的“魔道”,忽视孩子的个性打造与完整成长。景泰四中打造的高效课堂,引发了孩子们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立志培养一个个“现代”的人,让孩子们不仅仅懂得考试,更能学会与人交流,学会自我思考,学会展示自我,学会幸福成长——这也是课改之于教育最大的意义。

景泰四中课改的启示还在于,他们摸索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课改策略,对于正走在课改路上的学校不无参考价值。变革教师备课方式、“走出去,请进来”、摸索本土化的教学模式、精细化管理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既带来了教师和学生观念的革新,也寻找到了实施课改的具体抓手。这为许多尚处于课改初期、不知所措的学校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当然,这其中,行政支持不可或缺。几年来,市县两级教育局给予景泰四中的方向引领与政策支持,是其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础。特别是2012年白银市全面启动高效课堂建设主题活动,组织校长外出学习,选派教研力量深入学校指导工作,为当地课改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敢于突破自我并引领发展,是景泰四中带来的第四大启示。作为一所“善于学习”的学校,景泰四中在模仿课改名校的基础上,学而不泥,取其精华,同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将他人的经验内化,最终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价值经验。他们在模式上的创新,在课堂评价上的变革,都显现出一所主动谋变的学校生机勃勃的向上态势。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善于学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品质,它将决定一所学校能否持续性地走向更为深广的领域。

在四中人看来,课改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行动是最高纲领,行动是最大智慧,只要有行动,就一定有收获,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