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现场:乡村学校来了年轻教师
(2013-06-10 08:45:54)
标签:
现场乡村年轻教师老龄化 |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舒安乡,东北部与鄂州接壤,东南部与大冶交界。在舒安乡舒安小学,有个有趣的现象——教师打电话爱往操场跑,并不是教师有悄悄话讲,而是在教学楼打电话,信号是鄂州的,只有在操场上才是本地信号。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里,一到大课间时间,便有5位年轻女教师带着全校的学生,在操场上做广播操、练健身舞、做游戏,整个学校散发出青春的朝气与活力。舒安小学校长祝建村高兴地说,自从2012年9月份来了5位女大学生,歌声、琴声重新在校园响起,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师生的脸上。此前,学校连续10多年没有进一位新教师。39岁的祝建村说,这5位新教师来之前,他是全校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个。
“农村学校紧缺音、体、美教师,这次分来的5位教师,音、体、美、数学、学前(教育)各1位,解决了困扰学校多年的结构性缺编难题。这可是学校发展中的大喜事。”祝建村说。
据了解,新分来的教师待遇很不错,每月工资2800多元,1年绩效工资有1万多。除了正常的工资,舒安小学的每位教师每个月还享受250元的偏远学校津贴。江夏区教育局结合义务教育绩效工资的实施,设立了农村教师津贴,按照学校所在乡镇街的远近,每人每月津贴在150-300元不等。如果农村教师调离所在学校,这项津贴立刻取消。等到转正定级后,这些新教师每月还可享受800-900元的住房公积金。
甘满是新分来的5位年轻教师之一,毕业于江汉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现在,甘满所教的体育课,已经成为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以前由于缺乏专业教师,体育课一般就让学生在操场上自由活动。甘满来到学校后,不仅体育课上得有模有样,而且把学生的两操、集体舞、田径队训练也全包了。每天大课间,校园就成了学生们练操、跳舞的乐园,一片欢腾。在2012年11月份举行的江夏区首届校园艺术节上,以往体育比赛总是弃权的舒安小学代表队,竟然在强手如林的全区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荣获校园集体舞第五名,学校团体三等奖。比赛归来,家长们在校门口夹道欢迎,像迎接英雄一般。看到这个场面,甘满激动得泪流满面,职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为了切实解决农村教师无房住、住危房的困境,江夏区近3年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在14个乡镇街建起了1400余套教师周转房,解决了近2000名农村教师的居住问题。周转房供单身教师和家不在本地的教师居住,产权归学校所有,教师调离后,周转房学校收回,提供给其他教师居住,保证引进来,留得住。
2000年后,江夏区和其他地方一样,每年除了招考少量高中教师外,农村初中、小学近10年没有新进教师,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老龄化严重。为切实解决这一困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江夏区教育局按照“均衡优先”的原则,为农村学校定向招聘新教师。2010年以来,每年30个教师招聘指标全部定向到农村偏远学校,大学生在报考教师职位时,就明确自己将来的工作地点和岗位。3年来,该区公开招考的90位教师和20多位免费师范生,全部被充实到农村偏远学校。
为了让这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江夏区教育局在全区组织开展了名师、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活动,每位年轻教师都拜骨干教师为师,进行“一对一”辅导。教育局下达了“结对”目标,年终进行考核,完成目标有奖励,没完成就要“受罚”——延长“结对”时间。除此之外,教育局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免费培训力度,近3年,共组织农村教师免费培训8100余人次。为方便农村教师,教育局将授课点设在乡镇,农村教师足不出乡镇就可以享受培训大餐,且培训费用全部由教育局买单。
江夏区教育局局长肖水林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而师资公平是最大的教育公平。”今后,江夏区将继续坚持“均衡优先”原则不动摇,进一步加大新教师引进力度,强化师资力量配置,科学实施教师“订单培训”、“自助培训”和“全员指导”工程,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均衡城乡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特约通讯员 马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