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区域课改: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2013-06-10 08:32:12)
标签:
课改区域南充牛鼻子管理 |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
特别策划·区域课改大家谈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当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对于区域教育的主政者而言,如何根据自己的区域实际,做好课改方面的顶层设计?如何通过实践创新,调动课改各方的积极性?如何通过校长的选拔任用,为区域改革助力?近日,中国教师报团队走进四川省南充市,就区域课改的相关问题,对话南充市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
蓬安县还在课改的路上,我们愿意与课改同仁一道同行!
区域课改: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对话四川省南充市教育人
嘉
姚
蒲道林(南充市西充县教育体育与科学技术局局长)
赵世文(南充市嘉陵区教育局副局长)
欧阳明(南充市顺庆区教研室主任)
陈恩礼(阆中市教育局教育科科长)
杨
刘帮玉(南充市高坪区教育局教育股股长)
马永旺(南充市营山县教育局教育股股长)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韩世文 郑骊君
嘉宾主持:董利华(南充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
文字整理:郑骊君
区域课改要做好顶层设计
中国教师报:在推进区域教育改革中,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才能凝聚最大共识,减小改革阻力。对于区域教育的管理者,这个顶层设计是如何做的?
姚勇:蓬安县是南充市最早开始区域整体推进课改的县区。作为南充市“第一个吃螃蟹”的县区,蓬安县2009年开始县域课改时,便明确提出要“将学生的幸福扛在肩上”,通过行政主推、培植课改生态,校长主管、加强基地建设,教师主导、实现角色转变,学生主体、推行民主自治,特色主线、促进内涵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为快乐的学堂、幸福的家园、成长的摇篮,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主人,在快乐中收获成长。
蒲道林:西充县是省级贫困县,但西充的教育发展并没有因为经济的贫困而停滞不前。县教育局在课改之初便树立了“以人为本,师生和谐发展”这一理念,提出“快乐教育”,并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了解读,即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教师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目标,我们在教育部提出的“2+1”(即两项体育+一项艺术)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1”,即科技教育,通过“2+1+1”,实现学生的快乐个性化发展;在教师方面,我们积极为教师搭建学习、成长的各类平台,并希望通过“三名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生)的打造,建设川东北教育强县。
陈恩礼:阆中市教育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源于阆中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在教师补充机制方面,2006年以来,全市选聘、招考教师近2000名;在管理机制方面,严格按照《教育法》、《教师法》的规定,赋予教育局对人、财、物、事的管理权。这两点,为阆中教育改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人文环境。
近年来,阆中市坚持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区域素质教育发展。教育局局长汤勇认为,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明确一种理念,即让师生过一种完整、幸福的生活;其次,在实践操作中,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不断论证区域课改的规划和方案;再其次,在模式的选择上,不强调一种模式,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班级根据班级实际,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实践推动工作发展
中国教师报:科学可行的顶层设计,为区域课改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实际的课改推进过程中,各区县又是如何通过实践创新,调动课改过程中各方积极性的?
赵世文:嘉陵区教育局结合区域实际,以“高品位、高起点、高要求”科学规划全区高效课堂建设的功能、发展目标,采取“顶层设计、因校制宜、分步实施”等策略,引领课堂建设。在高效课堂建设之初,就确立了“三大”功能:创新区域高效课堂建设联动新体制、创新区域高效课堂教研共同体新机制、建构适合师生发展的高效课堂新模式。同时,制定了高效课堂建设分类分项的五大目标,即:前瞻性引领卓著的功能定位目标、创新性活力迸发的体制机制改革目标、分层次科学实施的项目推进目标、技术支撑效应凸显的贡献度目标、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区域推进目标。为了实现这五大目标,教育局又提出了“四项工程”,包括校本教研工程、教育科研工程、课堂实践工程和课程文化工程。
陈恩礼:阆中市从整体上对学校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让校园亮起来,提倡师生动手,共同打造有品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让课堂活起来,提倡构建“有效课堂”;让学生动起来,提倡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让读书实起来,提倡每个学校有书屋,有开放式书架,家里有书房,办公室有书架;此外,号召师生坚持“四个一”,即:每天读书1小时、每周写1篇读书笔记、每月写1篇读书心得、每学期进行1次读书交流。通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动态推动,逐渐养成习惯、形成气候。
杨勇:南部县在区域整体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坚持走向主体、走向过程、走向价值。
走向主体,即改革更加关注校长、教师和学生。走向过程,强调要更加关注常规管理,建立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强调领导干部要“三深入”:深入学校、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关注教学第一线的管理情况。走向价值,任何改革都应有价值引领,南部县的价值引领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评价引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学校采取分层评价,用不同的杠杆和指标评价不同的学校;二是提出“南部教育六大行动”,针对课改过程中6个不太容易被关注到的环节、容易出现误区的环节,进行特色引领;三是组织“金口才演讲”,让校长、教师、学生同台演讲,师生在同台竞技的过程中,获得价值的认同和发展的信心。
欧阳明:教研室是顺庆区高效课堂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和具体操作单位。我们充分意识到,课改的关键是教师,实际工作中坚持研中有训、研训结合,对教师进行培训;赛中有训、赛训结合,坚持每年举行一次学科竞赛,针对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培训;导中有训、导训结合,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对课题研究的指导,尤其是加强对一线教师微型课题的指导,指导的过程就是培训的过程;学中有训、学训结合,每年开展规定性学习,加强对教师课改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训指导。
刘帮玉:高效课堂推进这几年,我区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抵触情绪很大。为了让教师积极投身到课改中来,我们采取了一些方法,如让教师到基地校学习,通过学习观摩增强教师改革的信心;开展集体备课;拉开绩效工资差距,通过绩效工资激励教师在课改方面大胆尝试;出台规定,如果课改搞得好,在考调过程中优先录取。
马永旺:营山县重点开发了一个学校远程管理与自动评价系统,依靠网络系统,对一线教师进行管理评价,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校长决定着学校课改的成败
中国教师报: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更是区域教育改革的重要执行者。伴随着《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颁布,校长也有了标准。那么,在你们看来,好校长应该什么样?
陈恩礼:在我看来,一个好校长,必须同时具备三方面特质:一是具有专家的头脑,有教育家的办学理念;二是具有学者的风范,有渊博的学识;三是具有书生气质,通过读书浸润、引领教师,引领学生,办幸福的教育。
姚勇:一个好校长,应该爱校如家,用心去经营学校的发展;应该爱读书、爱学习;应是一个实干家。而现实中,一些校长只是把“校长”当官做,他们把当“校长”作为一份荣耀而不是一项事业,不用心也不用力,所以课改总是搞不好。
蒲道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校长首先是个读书人;其次要有一身正气,因为他领导的是一群有知识的人,并且还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所以要有一身正气;再其次,校长要有勇气,要敢于直面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校长要有敏锐的眼光,能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欧阳明:一句话,按教育规律办学的校长就是好校长。一是有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民的觉悟;二是有实施课程改革,开齐开足各类课程课时的行动;三是有从现实到理想的教育追求,有为实现教育理想而奋斗的勇气。
中国教师报:那么,南充市各区县在校长的选拔任用上有没有新的举措?
杨勇:南部县从2008年开始进行校长的公推公选,实行“大评委制”下的演讲答辩。第一步是考试,主要考教育法律法规;第二步是答辩,采取“大评委制”,评审团成员由市政协代表、人大代表等各领域近60人组成;第三步是下基层,在实践中接受考验。这种公推公选方式,把一批真正对教育有热情、对教育问题有深刻理解的教育工作者选拔到了学校管理岗位上。比如2012年的校长选拔,近60人有资格竞选校长,最后有15人当选,同时还有15人因年龄和能力原因退了下来。
蒲道林:在干部的任用上,我们强调“不拘一格用人才”。学校普通教师提中层管理者、中层提副校长、副校长提校长,凡是课改做得好的就优先选拔。
区域推进要抓好“牛鼻子”
中国教师报:蓬安课改先行一步,给南充市其他县(市、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在某种程度上也提振了南充市区域整体推进课改的信心和决心。今年,南充市将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蓬安县有没有好的经验与其他区域分享?
姚勇:根据蓬安县的经验,或者说教训,我觉得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应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抓关键。这个关键包括了局长和校长两个层面,要求局长一定要认可课改理念,校长不仅要认可课改理念,更要有激情,能干事。
二是抓重点。坚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的自主管理同时抓,这点很重要,因为如果仅抓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管理没有跟上,改革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三是抓方法。具体而言,一要以点带面,比如蓬安县有80多所学校,差别很大,不可能同时开始课改,这时候就需要以点带面,先搞基地校建设;二要“套模”、“临帖”为先,先学会走,再学会跑,如果连走都没走稳就想跑,肯定是会出问题的;三要先进引领,培养好校长、课改标兵,用典型的作用去带动、去引领,抓两头促中间;四要注重课题研究,不发达地区搞课改,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面对的困难、问题也很多,要将这些困难、问题作为小课题去研究、去解决。只有解决好前进过程中的问题,才可能取得区域课改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