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地理·江苏盐城盐都区:盐都课改的双赢之道
(2013-03-14 20:49:32)
标签:
盐都课改双赢利益教育 |
分类: 区域·教育地理 |
区域教育地理·江苏盐城盐都区
今天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在教育中的态度、信仰、行为模式,以师生双赢的观念来重构课堂文化和师生关系,使每个人都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机会获得成功;以政校双赢的观念来重构教育体系中的各种权力关系,使各方利益相关者均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的课改,正是找到了这样的“双赢”路线,从而走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盐都课改的双赢之道
本报记者
当新课程改革步入第二个十年的时候,课改已由积极变革者的异军突起,演变成为所有教育者必须认真践行的使命;这也意味着,课改已由个别区域的单独推进,演变成整个教育系统的行动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课改能否真正有效地实现师生的双赢、政校的双赢,越来越成为评判区域课改成效的“标准”。
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区域课改的推进策略,是从系统内部的关系重构开始的。”聊起盐都区的课改,区教育局局长宋金洪总结说,“一个是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的关系需要重构;另一个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需要重构”。
从关系重构入手,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构建课改的动力体系,正是盐都课改能够迅速铺开并取得成效的重要抓手。为找准这个点,宋金洪是下了功夫的。
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
在盐都,宋金洪是公认“懂教育”的教育局长。在出任盐都区教育局局长之前,宋金洪从一名普通教师做起,担任过班主任、学校中层管理干部等,最后从盐城市第一中学校长的位置上调任教育局长。20多年来,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教育战线。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宋金洪对于区域整体推进课改,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区域课改的推进,最难的问题是师生主动性的发挥,”作为一名资深教育管理者,宋金洪对于教育改革的矛盾认识清醒,“要求教师态度全面转变和全区所有学校推行一项教育改革,会遇到很大困难——靠强力推行变革或试图将一项变革作为统一的纪律规范来建设,短期内几乎不可能成功。”
而最有效的策略,是从最愿意变革的教职工开始。这些教职工是已经树立课改目标,但缺乏达成目标实际技能的一群人。教育局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必要信息,鼓励这些教师去尝试新方法,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尝试新方法所需要的自信。支持这部分教师取得成功,会成为对他人的鼓舞和驱动力。
事实上,盐都区教育局近年来的许多做法,都是在充分利用系统的力量,通过改变系统内部组织与组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力图取得系统中各类成员的支持,使新课堂创建过程中各方利益相关者均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促进改革成果的最大化和改革进程的加速。
变“坐机关”为“沉下去”
教育系统由教育行政部门、教学辅助部门、学校和班级等组织构成。盐都课改的第一个动作,从改造系统开始。
2010年,盐都区教育局创新服务方式,推出驻点督导和片区巡视的做法,变教育局机关科室人员程式化的“坐机关”听汇报,为主动下基层“沉下去”强服务。将机关人员分组分学段派到基层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去发现问题,开展调研,解决问题,促进效能提升。
驻点督导就是将教育局机关教研人员根据学科和学段,合理安排到学校进行跟踪督导,该区共设星级高中和义务教育8个驻点督导组,驻点督导人员每周驻点工作不少于3天,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参与学校管理,每天听课不少于2节,每周至少参加1次教研活动,每月上1-2次“下水课”,每两个月开设1次专题讲座,每学期精读1本教育教学或管理方面的专著,写1篇有质量的调研报告。
片区巡视就是将机关职能科室人员包干到片,指导工作,全区共设3个片区巡视组,片区巡视组每周在学校巡视督查不少于2天,重点抓工作任务贯彻落实情况,督查学校执行“五严”规定和学校规范管理情况,帮助学校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难题,指导学校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维护好教育教学秩序。
向基层学校派出教研人员和行政服务人员,进行驻点督导和片区巡视,拉近了教育局工作人员与一线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距离,提高了服务效能,帮助校长解决了很多管理难题,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受到校长和教师的欢迎。
不仅如此,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作用,推动课改进一步走向深入,盐都区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意见》、《盐都区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关于在全区中小学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人人达标”活动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教研活动的意见》等管理评价制度。
配合这些措施,盐都区每年还组织“盐都区中小学校长课堂教学展评”、“盐都区中小学特色建设巡礼周”、“盐都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开放周”、“全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盐都教育十大感动人物评选”等活动,充分发挥了教育行政系统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区域课改的推进。
利用管理红利提升效能
盐都区位于苏北盐阜革命老区,全区现有中小学42所,在校学生7万多人。
为进一步改善学校间的关系,让愿意改革、主动改革的单位和教育者成为领航者,保障课改的顺利推进,盐都区教育局重新梳理了教育局与学校的关系,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来获得课改效益。
盐都区提升管理水平、利用管理红利推进区域课改的标志性事件,就是重新组建两个义务教育集团——盐城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和盐城市第二小学教育集团。
盐城第一初级中学和盐城市第二小学,都是当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热点学校,教师素质、教研水平和管理能力都达到了一定高度,在推进课改方面有热切的愿望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这两所学校为龙头,辐射带动薄弱校一起发展,是盐都教育人思量很久的行动。
“我们成立教育集团,是真正的合并,不是松散的协作组织,”宋金洪介绍说,“在集团内部,教学进度、教研活动、管理评价都是统一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大学校”。
令人惊讶的是,宋金洪直接兼任了盐城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的总校长。一把手局长兼任校长,在全国的教育局长里,为数极少。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充分说明了盐都区教育局推进课改的决心。
重构权力关系,实现师生双赢
宋金洪说:“当我们力图让课堂发生变化时,就是在试图建立一种新型的课堂文化和师生关系,我们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都必须改变,课改的核心是课堂上权力关系的重构,包括给学生选择的权力、设立边界规则并坚持原则、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动机等。”
盐都课改的着力点,就在于课堂上让教师从灌输者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者。
作为盐都课改的主要推动方,盐都区教研室是师生关系重构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教研员们定期的“下水课”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领作用。
在盐都区教研室主任柏品良看来,师生关系的重构,首先要从课堂教学流程的再造上着手,通过课堂教学流程的改变,来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
为此,盐都区教研室在梳理、总结和提炼国内课改名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盐都课改的实际,提出了“三性五要素”课堂教学模式,“三性”是指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五要素”即课前导学-展示讨论-引导梳理-反馈矫正-迁移创新五个教学环节。
如今,以“三性五要素”课堂教学模式为母本,盐都区涌现了诸如盐城市第二小学的“三段五步式”、大冈小学的“四习六步式”、盐城市龙冈中学的“三三三”有效教学法、龙冈初中的“三段四步式”等课堂教学模式群。
对于课改后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变化,盐都区神州路小学教师汪明华深有体会,她说:“课堂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流程的改变,重构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权力关系,教师不再是一讲到底的课堂统治者,而是要通过预习、展示、反馈的教学流程,实现学生的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在探究和合作中获取知识,生成能力;而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设好课堂,而是关注课堂上的生成,是真正的师生相长、师生双赢”。
毓龙路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师王琴则认为,新课堂带来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对学生的尊重,传统课堂上教师只关注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注的是知识;而在新课堂上,教师作为合作者和促进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点燃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对于这样的转变,王琴用一句话来概括:“传统课堂是只见知识不见人,新课堂则是以人为本、充满人性光辉的课堂”。
深化教研机制,保障课堂高效
课改的深入推进,需要教研机制的保障,需要教研载体的支撑。成立名师工作室和学科教研基地,并要求全体教师在周六或周五的晚上参加教研活动,以及创办《盐都教育研究》杂志,盐都区教育局都是为了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教学研讨上。
李建国不仅是盐城市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盐城市第二小学校长,还是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有着独特的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2010年,盐城市成立“李建国名师工作室”,李建国带领青年教师积极探索和构建“三段五步式”教学模式,带出一大批青年优秀教师。
李建国名师工作室的学员,每周六都会准时在盐城市第二小学的“教改会客厅”里集合,这是李建国名师工作室每周固定的研讨时间。每周的这个时间,李建国和学员们会就一个教学当中的难题进行研讨,还会就自己的课或者其他学员的课进行比较探讨。工作室里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讨论时畅所欲言、酣畅淋漓,争鸣时面红耳赤、唇枪舌剑,达成共识后欢欣鼓舞、拍手称快。这样的研讨氛围,正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最好平台。
在盐都,不仅李建国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每周六有教研活动,作为一项常规化的集体教研活动,所有教师在这个时段,都会分别在不同的名师工作室和69个学科教研基地,参加业务研讨。
除此之外,为促进教研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盐都区教育局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业务研讨平台——于2011年3月创办了《盐都教育研究》。宋金洪亲自撰写创刊词,他说:“希望《盐都教育研究》能够用教育的视角、用社会的眼光、用人文的视野,探讨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彰显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推介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展示学校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勾勒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轨迹。”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如今的《盐都教育研究》已经成为盐都教师研讨业务、分享智慧的舞台,也成了广大教师的精神家园,有效提升了盐都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
丰富的教研活动,多元的教研载体,有力保障了课改的顺利推进。宋金洪说:“有的教师抵制课改,是因为这些教师对最为熟悉的教学模式和政策缺乏清晰、实际、可操作的替代方法,而这些措施,就是给教师的争鸣和讨论提供机制保证,真理毕竟愈辩愈明……”
记者手记
期待课改“双赢”时代
本报记者
我们都不喜欢学生时代遇到过的专制教师,但许多人自己当了教师之后,其教育教学行为也会出现这些最为熟悉的东西。即使是最富有责任心的教师,当处于劳累、愤怒和压力之下时,也会本能地使用专制手段。
这不是教师个人的错,这是工业时代的价值体系渗透在教育权力关系中的表现。不管你是否喜欢它,大多数的课堂和组织还都是以这样的模式运作——成功、认可和进步都有赖于你对组织的顺从;个人及组织之间充满竞争,结果非胜即败;并且认为控制和惩罚是根本和最有效的。
令人深思的是,在信息汹涌而至的今天,大多数人还在接受并遵循着父母、教师和领导定下的规则、价值观和价值结构。而信息时代所推崇的个性化、独立、内在动机以及自我控制,是对这些规则、价值观和价值结构的最大威胁。
由此,教育者面临许多困惑和失败——当教师用工业时代的规则和价值观来教育学生时,其实是妨碍了学生发展基于不同需求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而这些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鼓励掌握的。
对儿童而言,他们不再仅仅依靠几个博闻的教师来认识世界,互联网可以告诉他想知道的一切。现在,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信仰、行为模式以及课堂上的师生权力关系。
而对于区域课改的推进,同样如此。
区域课改中的权力关系、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都需要重新进行打量和审视,如果不能够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学校与年级组、年级组与班级,以及局长与校长、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双赢的权力关系和价值体系,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区域课改,就很难见效——这是当下许多区域的课改无法继续推进的根本所在。
幸运的是,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是具体的、可习得的。盐都教育人已经知道这些方法并应用于当地的课改实践,虽然看起来才刚刚开始。
期待课改“双赢”时代早日来临!
局长出镜·宋金洪
现任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教育局局长。1960年5月出生,江苏盐城人。曾任盐城市龙冈中学校长,盐城市第一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精彩语录
教育引领着社会的进步,引导着人类的文明,需要我们不懈追求,不断耕耘,善于思考,敢于创新!
面对多姿多彩的教育世界,我们的志向需要更加高远;面对芸芸众生的教学资源,我们的视野要更加深邃;面对课程改革接踵而来的矛盾,我们的思索要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深刻!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总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这种力量来自你我,来自于每一个热爱教育的同路人的执著。
我们要以新理念、新思想,引领学校教育,深入发掘蕴藏在原生态教育世界里的珍贵宝藏!
课改已进入深水区,困难大、挑战多,但只要我们进一步完善课改细节,厘清困惑,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就一定会迎来盐都教育发展美好和谐的明天。
要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不仅要有优质的硬件设施,还要有高效的课堂。
课改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我们要以新观点、新视角透视课堂教学,及时捕捉、观察、分析师生对话中的精彩瞬间,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课堂效益。
认定了课改的方向,就要坚持下去;只有坚持推进,才会出成果。
教育管理者要经常下基层,蹲下身子,靠前指挥,做“住校生”,不做“走读生”,做课改试验田的引路人,不做洗脚上岸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