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十周年报庆珍藏版-十年·城市(三)
(2013-02-26 15:17:47)
标签:
区域城市中国教师报特刊报庆教育 |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
当城市的名片,逐渐从传统经济、文化、自然等领域,转移到教育时,会有怎样的新解读?当城市的品牌,有了以课改为核心的教育内涵时,又会产生怎样的新故事?
当中国教育改革走向深水区,课改也不断涌现出以区域为单位的行动主体时,这些代表着中国不同发展层次和水平的广大城市,开始通过教育的变革,实现城市形象的“转型”,开始向着真正的文化靠近,开始为了当下的师生幸福和未来人才体系的建构而奋斗。这种区域行动,代表了新时期课改的新趋势,更彰显了教育人的责任与担当。
梳理10年来新课改的城市行动,特别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区域课改典型,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和成绩,也能看到行动和希望。
陕西宝鸡:他们理念先行,义无反顾;他们行政推动,大刀阔斧;他们全员行动,硕果喜人。从2009年的3县推广到如今覆盖全市的12个区县,从最初5所学校试点到如今300多所学校实践,变化的不仅是数字,更是西部大地上熊熊燃烧起来的课改之火。那遍地盛开的“火花”,温暖人心。
(详见《中国教师报》2011年12月21日《陕西宝鸡:打造素质教育的平台》)
黑龙江七台河:七台河,是一块储满乌金的宝地,更是滋养课改人的沃土。他们知道:不课改,只能死路一条。于是,他们在课改的路上,以人为本,更注重个性化。让学生享受快乐,让教师感到幸福——煤城在改革中蜕变,在行动中重建教育信仰,在“解放”中营建幸福的教育生态!
(详见《中国教师报》2012年10月10日《营建幸福的教育生态》)
辽宁葫芦岛:从减轻学生的“负担”出发,葫芦岛教育人一直关注生命的成长;从教育的本真出发,葫芦岛教育人正在建立自己的教育信仰。冲破来自传统的、世俗的、权威的、功利的重重阻力,高效生命课堂正在葫芦岛全面开花!
(详见《中国教师报》2012年4月18日《葫芦岛的减负方案》)
北京大兴:随着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兴区将全力打造首都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大兴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正在走出一条“大兴”之路。
(详见《中国教师报》2010年12月29日《区域教育的“大兴”样本——访北京市大兴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李达》)
福建大田:从顶层设计到校本设计,从宣传动员到身体力行,从狠抓“校长工程”到力塑“本土专家”,从试点改革到区域推进,大田县在“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书写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详见《中国教师报》2011年12月7日《课改:不能回避的使命》)
湖南岳阳君山:一个“体制新区、经济穷区、财政弱区”,在落后的境况中通过课改成功“突围”;一个“教育基础薄弱区”,通过课改迅速提高了教育质量,实现区域了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用4年时间,重树了君山教育自信、开放的新形象,让快乐成为了教育的主旋律。
(详见《中国教师报》2011年9月28日《君山教育:从课堂突围》)
四川蓬安:蓬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川北小县,却有一批赤诚的教育人在执著课改,他们找准问题、狠抓执行,在高效课堂的稳步推进中,撬动了教育的大发展。
(详见《中国教师报》2012年7月11日《把师生的幸福扛在肩上》)
山西绛县:这里的教育,有幸福的力量,这里的改革,有榜样的魅力。在课改的路上,绛县教育人虽然只是细细做事,默默行动,但他们的努力,换来回报,也赢得人们的尊重。
(详见《中国教师报》2012年2月15日《让幸福升起来》)
河北滦南:从教育良知出发,不远千里到山东寻“道”;与课改同仁搂抱,共赴高效课堂神圣征程。从临帖,破帖,到立帖,整三载潜心铸剑;千余日力克坚冰。有迷惘,有困惑,不改壮志雄心;有误解,有诋毁,永葆赤诚本色。滦南上下总动员,上演课改的“大合唱”……
(详见《中国教师报》2012年5月23日《滦南课改“大合唱”》)
甘肃西和:不管是校舍的恢复重建,还是课堂的破旧立新,不管是传统教育观的颠覆,还是课改信仰的重生,几年来,西和县教育人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重建着当地教育的新希望!
(详见《中国教师报》2011年11月9日《西和教育重建》)
辽宁辽中:课堂不变,教育难兴!辽中县在努力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并成为沈阳市唯一一家创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之后,依然敢于打破旧课堂秩序,在课变中落实素质教育,在改革中寻求新的均衡路径——辽中教育人的勇气与智慧,为当地教育的崛起,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详见《中国教师报》2011年9月21日《辽中崛起——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南京江宁:江宁区教育在实现了高标准均衡之后,锁定了学校特色发展。用江宁教育人的话说,江宁区各学校要在高位均衡的“高原”上“智慧转身”,努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实现“奇峰竞秀”的局面。
(详见《中国教师报》2011年1月12日《“智慧转身”后看“奇峰竞秀”访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局长朱慧》)
山西孝义:课改的光驱散了旧日的阴霾,教师们的心里盈动着幸福的滋味,孩子们脸上泛漾着快乐的笑容。这是一个因课改而变得幸福的城市,这是一个因幸福而坚守课改的城市,这是一个充满潜力、将会更幸福的城市。它的名字叫——孝义。
(详见《中国教师报》2012年5月16日《让城市因教育而幸福》)
山东莘县:“一盘棋”走出的是幸福的新定义;“不进城”选择的是教育的新生活。高效成为自觉,课堂唤来均衡,这是莘县课改的新追求;培养幸福学生,塑造幸福教师,这是莘县教育的新追求!
河南濮阳:依托县教研室,走本土化课改创新之路;从改造课堂切入,始终坚守着课改的最前沿阵地;立足一校一乡,打造有内涵的品牌学校群;积极建设新课程文化,强调用学术的方法整体推进。河南省濮阳县教育人,正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课改启示:教育要有理想,教学要有智慧,学校要有思想,教师要有信仰。
安徽阜阳颍东:课堂改革为这里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他们从“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到“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再到“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实现了区域课改的本土化探索。
江苏无锡锡山:十年课改,他们敢闯敢干,先行先试;他们风雨兼程,风雨同舟;他们在传承中创新,在争议中坚定,在求索中积淀,在反思中执著前行。
“教育为事业,责任当使命。”他们,是教育的担当;他们,视教育为信仰。他们说,教育不仅要让“人民满意”,更要对“民族负责”。他们说,因为牵了“新课程”的手,十年路途不好走;由于牵了“新课程”的手,未来还要一起走。这是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人不悔的选择。
本组稿件由韩世文、刘婷、马朝宏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