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地理·吉林通榆县:让农村教育更有吸引力
(2012-12-20 14:49:46)
标签:
通榆课改均衡观点局长教育 |
分类: 区域·教育地理 |
区域教育地理·吉林通榆县
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如何提升吸引力?这是很多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着力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吉林省通榆县,尽管还戴着“国贫县”的帽子,但近年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校园布局、强化师资配置等方式,逐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此基础上,该县又锁定课堂教学改革,在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增强课堂吸引力上下功夫。
通榆:让农村教育更有吸引力
本报记者 康秋菊 韩世文 郑骊君 特约通讯员 马连江
在吉林省通榆县,有许多关于教育的“佳话”,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与媒体的竞相报道中,这些教育“佳话”被广泛传播开来。
不管是农村孩子不断“回流”到乡镇学校的“有趣”现象,还是解决了重点班和超级大班、消除了择校困扰的积极探索;不管是城乡校舍整齐划一、办学条件无差别的均衡发展,还是校长竞聘上岗、城乡教师“流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新机制,通榆教育人,总能给人惊喜。
教育的事,能用钱解决的,就用好每一分钱;不能用钱解决的,就通过创新,蹚出一条新路。
通榆,这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因为教育,才有了今天别样的风采!
财力虽弱志不弱 增加农村教育吸引力
“通榆县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3个亿,但县里对教育的投入丝毫不含糊,甚至在整个白城市,通榆的教育投入都名列前茅。”在通榆县教育局干部的表述中,小财政办出大教育,让在这里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人,有了一种深深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来自于通榆县政府把“教育强县”作为振兴通榆的重要举措,更来自于他们善于整合资源,发挥项目资金最大效益的智慧。
教育强县的前提,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实现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从2006年开始,通榆县在保证及时拨付各项教育专项资金的同时,采取减、免、返等各项政策支持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对学校建设工程实行行政事业性零收费,将校舍建设的施工企业税收全部投入到学校建设中。
“学校的硬件设施均衡是推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通榆县教育局局长张兴帮告诉记者,该县通过实施项目组合,将各种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努力发挥项目资金最大效益,不搞“豪华”的形象工程,坚持“建设一所、达标一所”的原则,每年建设2~4所标准化学校。
统计显示,自2006年以来,全县共整合学校29所,新建1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全县义务教育段中心校以上的学校由52所减少到36所,村小和下伸点的总数由2006年的384个减少到现在的37个。这为推进全县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通榆县分铁东与铁西区两部分,原有义务教育学校13所。铁东的6所学校条件好,质量高,超负荷运转,而铁西区学校条件差、质量低,学生都往铁东区流动,学校生源日益减少。县政府从推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局出发,通过撤并重组,高标准建设了铁西“两校一园”,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甚至超过了铁东区。同时,采取强校拉动、优质学校扶持、选派优秀校长和教师等一系列措施,提升铁西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现在,铁西区学校学生数量明显增多,实现了铁东、铁西两个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据统计,6年来,通榆县已累计投入学校建设资金2.2亿元,集中建设和改造校舍总面积达到19.2万平方米,全县学校楼房化比例达到90%。在这些标准化学校里,实验室、图书室及微机室一应俱全,所有学校硬件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标准。与此同时,当地高中校逐渐形成多样化发展格局,高考成绩在白城市处于领先地位;乡镇标准化幼儿园建设让城区园所羡慕不已,学前教育质量走向吉林省前列……
当城乡学校没有了根本性的差别,甚至有些乡镇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已经超越了城区学校,许多曾经从农村转到城区上学的孩子,又开始“回流”到乡镇学校。“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学生住校不收费甚至还给补贴,走读学生有校车接送,每天还有免费的营养餐……学生们怎能不回流?”许多老教师谈到今天农村教育的吸引力,充满感慨。
据通榆县教育局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今,全县返乡就读的学生超过了500人。“这要归功于通榆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扎实行动!”多次参与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通榆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王忠伦,对近几年通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绩深有感触。
有行动自然有成效。如今,通榆县不仅实现了农村学校之间、县城学校之间无择校的良好局面,更杜绝了因择校而乱收费的现象。近3年来,通榆县先后被教育部评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吉林省唯一的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列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县。全国各类媒体也纷纷进驻通榆,报道该县的义教均衡发展经验。
“让更多的城乡孩子能够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这才算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张兴帮如是说。
软件不强措施强 增强学校吸引力
教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日之功。作为区域教育的主政者,要有超前的谋划意识,更要深谙软硬件共同提升的发展之道。这一点,在通榆县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前因为缺乏师资,通榆县在农村学校曾出现过“1个老师教7科”的情况。张兴帮知道,再好的硬件,也无法让全县教育的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建设和培养好教师和校长队伍,激活他们的办学热情,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当2006年教育局规划并落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硬件指标时,同时启动的,还有在今天凸显积极作用的校长公开选拔制和教师补充及交流机制。2010年,在通榆县第二轮中小学校长公开选聘中,39名校长通过公开竞聘走上校长岗位,其中有6名县城优秀干部竞聘到农村学校任校长,同时在农村学校选派8名副校长到城镇中小学校任副校长进行锻炼,把城镇学校管理经验带回农村。
由于推行公选制,一些有思想、敢作为的副校长不用再论资排辈,原来的老校长不敢再称“老资格”,需要有新作为。如今的苏公坨学校校长马秉扬,正是在这样的公开选拔平台上,凭借多年的学校管理经验、年龄以及专业上的优势,从3位候选人中胜出的。担任校长后,通榆县仍要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并采取专家测评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的“双测评”方式,对校长进行监督管理。“这样当校长很有压力,但更多的是动力。”马秉扬如是说。
特级教师刘建文,是通过竞聘走上通榆县明德小学校长岗位的。上任后便将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情艺”上,通过实施文化引领,关注教师的个性需求,升发教师对创新、对教育事业的追求。“采摘山顶的花,除了有知识、有能力、有勇气外,还要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有这样的心理体验,才能在登山的过程中体验什么是追求。”刘建文形象地比喻。
校长的活力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不能停歇。几年来,通榆县统一配备师资,将优秀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农村学校。在实行特岗教师政策的4年时间里,先后招聘了483名本科学历的特岗教师、10名硕士生教师、12名“三支一扶”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学科断层的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特岗教师接受新生事物快,教学有活力,不仅给学校带来了活力,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兴隆山镇第十中学校长王忠昆告诉记者,在他的学校里,特岗教师就有26名,这些青年教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激发了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通榆县还一直在探索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新机制。不仅在校长的公开选拔中,明确要求竞聘县城学校的校长要有担任农村学校校长4年以上的经历,县城学校在农村中小学选聘教师时,应聘者须“在农村连续任教5年以上”,还要求县城每年有10%的中高级教师或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农村学校派教师到县城研修。近5年来,已有32名中层以上领导、93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下乡支教,涵盖了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等13个学科。
不仅如此,通榆县还率先建立了城乡学校联合体,实行“城乡联动、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战略,城乡学校通过开展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实现教育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共同提高办学质量。
“师资就是教育发展的‘软件’,只有软件‘硬’了,教育质量才能‘硬’,农村学校的吸引力才能更强!”通榆县教育局副局长颜景茂说。
改课堂更要改思想 提升课堂吸引力
校舍变漂亮了,教学设备配齐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一切,似乎都那么美好。但从教育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张兴帮,却没有被眼前的成绩迷惑,他在思考: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在哪里?教育最核心的吸引力到底来自哪里?
毋庸讳言,这个主阵地就是课堂!“如果课堂一如从前,没有变化,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我们的农村教育依然走不远。”张兴帮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2012年初,通榆县教育局提出“教育质量年”的建设任务,并将构建高效课堂作为“教育质量年”的重中之重,目标是在落实白城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精神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通榆县学校课堂的吸引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事实上,在此之前,通榆县的部分学校已经悄悄开始了课改探索。通榆县第七中学校长雷力智,曾针对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过度”和“不适”现象,提出了“以人为本,办适合教育”的研究课题。后来,他又带领全校骨干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并在学校开始尝试高效课堂的建设。雷力智发现,借助导学案,在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真正凸显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也更有利于落实“适合教育”的办学思想。“这是安全的、民主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习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雷力智表示。
当然,改革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据四井子学校校长苗锋介绍,在学校推进课改时,遇到的阻力主要来自教师的职业倦怠,既有的习惯不愿意改变。为此,通榆县教育局深入学校,与校长和教师座谈,不断把高效课堂的精神实质解读给他们;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任务。苗锋则带领青年教师率先在学校成立课改实验班,用效果与成绩说话,目前该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基本成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更加坚定了我们的选择。”苗锋说。
今年10月,通榆县教育局在充分调研,并在课改试点校、试点班取得一定成果后,在全县召开了高效课堂动员大会,正式提出所有学校全面启动“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的安排部署。教育局还将构建高效课堂工作,纳入年度教育重点工作目标责任书中,作为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于是,一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设高效课堂的“新风”,开始在全县的学校中弥漫开来。在通榆县第三中学,校长刘义坚持“稳步推进”,在起始年级由教师自选学科尝试高效课堂,不到两个月的实践,效果明显。在通榆八中,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小班额、低起点、小步走、勤交流、多反馈”,通过大幅度提高学生参与率,改变过去“高负低效”的状况,生成了和谐高效的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要变模式,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德小学校长刘建文认为,不管什么模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就是好模式。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将管理重心下移,通过“学模”、“建模”,最终实现“创模”,各级干部深入班级,分别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我们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张兴帮告诉记者,课改后,课堂的吸引力明显提升,学生在参与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获得了相对均衡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这是课改以前不曾想到的!
区域教育均衡的探索,只有抵达课堂这个主阵地,才能迸发出更长久的生命力。通榆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的过程,正是升级其均衡“范式”的新尝试,更是提升教育吸引力的深度行动。
未来还有许多可能,但通榆教育人认准的道路不会改变!
局长出镜·张兴帮
吉林省通榆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1960年9月出生,研究生学历,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2011年被中央教科所聘为义务教育行政咨询专家。
核心观点
办好一个学校,一定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周围的人、发挥教职工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才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多一点调查、多一点研究、多一点民主。
校长要做教育家型校长,要研究教育规律,总结教育规律,运用教育规律,按规律办事,规范行为。
教师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认可,要对他们少一点批评,少一点责怪,多一点爱护。
教师要高度重视课改,切实提高认识,现在不研究、不改革、不丰富、不提高,就跟不上形势。
改革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防止学生厌学的需要,也是促进学校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只有转变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勇气,一种精神。这种勇气就是不怕苦,不怕难;这种精神就是需要一种付出。
探究体现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合作体现团队意识,最主要的就是自主,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