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的困惑·李淑民:“混打”教研出实效
(2012-11-11 13:53:15)
标签:
教研困惑培训比武练兵教育 |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
教研的困惑
区域教育的发展,教科研部门的专业引领作用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研部门如何充分发挥职能,有效指导和引领当地教育工作者参与课改,实践课改,就成为新时期教科研部门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但是在实践中,教科研部门也面临不少困惑,比如管理无实权,指导不见效,科研缺经费,当然也有教研员自身发展跟不上教育发展要求等诸多问题。
从建设的角度出发,面对课改的需求、区域教育的未来,教科研部门负责人或者基层教研员,遇到了哪些困惑,有什么“不满”,或者有怎样的独立思考?从本期开始,周刊关注“教研的困惑”
“混打”教研出实效
李淑民
2004年我被调入县教研室,记得刚到教研时,我们的教研前辈就曾教导我们抓教研的三大法宝——“大培训、大比武、大练兵”,我想这是前辈们多年教研经验的积淀,也的确是我们教研工作的主要形式,我管这种方式叫“单打”方式。我们一开始就是用这种方式开展的教研工作,但慢慢的我们感觉到单纯的理论培训老师们感觉枯燥难懂,形式单一,收效不高。记得那时候的县级比武主要就是县“十佳”教师和教学标兵的评选,县“十佳”教师一般是小学5人、初高中5人,小学的5人基本上都是县城小学的当选,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嘛。我统计了一下,从1995年到2007年一共评了10届县“十佳”教师,100位“十佳”教师中在农村小学的老师只有4人被评上,所以下面农村学校的老师参加教学评优活动的积极性真的不高,一般都是被临时指定参加的,只是为了应付一下而已。而且这样单纯的比武效果也不是很好,老师们比完武就回去了,只知道自己得了几等奖,不知道自己讲课的优缺点,以至于有的老师连续多年参加比武,但总是“涛声依旧”,基本没有什么长进。
站在前辈们巨人的肩膀上,针对教研活动低效问题,2008年之后我们开始改革创新教研活动方式,分学科比武,主要采取“查后练兵——练后比武——比后培训——训后反思——思后共享”的“混打”方式。“查后练兵”——教研员首先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活动主题,拟出活动通知,下发至各单位,各单位组织全体教师进行针对性练兵;“练后比武”——各校先比武,选出校内最佳选手,然后参加学区比武,学区内再选出最佳选手,参加县级比武;“比后培训”——县级比武后研训员参与评课,教研员针对出现问题进行专业引领;“训后反思”——回去后各单位组织教师整理课堂实录,并进行教学反思;“思后共享”——教研员收集整理老师们的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并发到网站上,全县教师资源共享。
这样使培训、比武、练兵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骨干教师的同时更多关注全体教师的参与,使全县活动和各单位校本教研活动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活动中所有教师要备课、要演练,研训员要组织、要评课,教研员要引领、要培训,所以整个活动对全体教师、研训员以及教研员都是一种历练,在活动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而且以前比武是教研员说了算,因为评委都是教研室的,现在是大家说了算,每次比武活动都由一名学科教研员和各学区的学科研训员担任评委,现场打分,当场公布成绩,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大大提高了各学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社会反响非常好。
立足课堂教学的“混打”教研方式试行以来,虽然每次活动我们的教研员不仅要组织活动,还要备课评课准备讲座,付出了很多辛苦,但教师的收益还是很大的,而且我们这种教研方式也在全县各个学区得到了推广,效果非常好。
(作者系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