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起来 共创未来—区域课改“途径与方法”展示会暨三河市“区域课改样本”观摩会侧记
(2012-06-19 14:31:56)
标签:
联合未来区域课改途径方法展示会三河教育 |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
继4月28日第二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在河南省郑州市落下帷幕之后,时隔1个多月,区域课改“途径与方法”展示会暨三河市“区域课改样本”观摩会紧锣密鼓地在河北省三河市召开。
作为教育局长峰会的延续与深化,此次会议“趁热打铁”,从课改理念的顶层设计到课改实施的具体操作等方面切入,深度剖析了课改到底“为什么”、“改什么”、“怎么改”等一系列问题。会上,既有区域课改成功经验的分享,也有支撑课改的“新武器”集体亮相;会外,既有课改学校的观摩活动,也有别出心裁的汇报演出。短短两天时间之内,来自辽宁、湖北、河北、河南、黑龙江等多个地区的百余名教育局长、校长齐聚河北燕郊,聆听报告、走访校园、观看演出,在颇显紧张的行程背后,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课改的热情态度与求索精神。
“当前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时候开始改的问题,道理很简单——改比不改要好,早改比迟改要好!”一位与会校长评价说,“这样的会议对于我们正在试行课改的学校是一次鼓舞,对还未开始课改的学校也是一种鞭策。”
同行,教育是一种信仰
教育是一种信仰。然而,在当下的中国,这种信仰却被许多人肆意践踏。
“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是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追求,就是希望中国的课堂,别再让孩子昏昏欲睡,别再让孩子打着点滴上课,别再逼得着孩子跳楼!”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茂在开幕式致辞中,颇为痛心地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这句话也揭示了我们大力推进课改的原因所在——教育不仅仅需要赢得分数,赢得升学率,更要赢得学生的身体、生活和精神成长,赢得生命的独立和发展。
只有培养出完整的、有生命的人,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曜升在会上同样强调,教育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让学生自主、自立、自强。他结合自己多年担任驻美文化参赞的经历,以一个“教育观察者”的身份比较了中美教育在思想观念、评价体系、教学方式上的不同,指出了推行课改,建设“高效课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唯一方向。我们能否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能关注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的培养呢?在注重成绩的同时,也能关怀学生身心健康乃至于生活状态和生命质量呢?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能着眼于软文化构建,努力关照孩子一生可持续的发展呢?” 李曜升接连抛出了3个问题。
改革的道路依然漫长,而且布满荆棘。
然而,有了信仰,就不会迷失方向。有了同伴,就不会感觉孤独。此次在紧张的高考之后,中考之前,举办这样的区域课改展示会,其实是有风险的,但很多执著于课改的教育局长和校长们依然积极组团参加。一位教育局的干部告诉记者,每一次会议只要环节设计好,内容充实,能给课改人带来新的信息和信心,“哪怕时间再紧张,我们也愿意组团参加——每次参加中国教师报组织的活动,我都受益匪浅;每次与这么多课改同路人交流,都会更加坚定我们走下去的决心!”
展示,六大“范式”解读
区域课改,到底如何实施?
教育规划纲要曾指出,课程改革,一要改观念。即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的观念、多样化人才的观念;二要改方法。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三要改机制。即改革人才培养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继郑州“区域课改样本”的集体展示之后,此次三河会议更着眼于区域课改的“途径与方法”。
“我们在三河聚首,就是要将锁定区域课改的细节问题,锁定途径和方法,商议和探讨解决方案。”本报总编辑雷振海说。
6月15日,来自河北、河南、湖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6位教育局长登台演说,各自展示了区域课改的实施路径与成果。
三河市教育局副局长曹建中首先作了题为《均衡发展,构建十五年教育体系以人为本,锻造内涵式发展品牌》的主题报告。
“三河,因洳河、鲍邱河、泃河三水贯通其间而得名。当前三河进行课改,也面临着三条河——习惯之河、技术之河、理念之河。”曹建中谈到,“什么时候跨过这三条河,我们的课改就会一马平川!”
据介绍,近年来,三河市在城乡教育、各学段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建设,在课堂教学、课余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坚持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在教学方面总结出“三型四环五步教学模式”,由重教变为重学。在人本思想的指引上,三河市从小学到高中全面展开课改,校园生态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课改进行一段时间后,不少学生,尤其是一大批学力较弱的学生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不单如此,他们在语言表达、自信心建立、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曹建中说,“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这些收获,远胜于知识与技能的收获。”
在14日下午的观摩活动中,百余名局长、校长亲身感受了三河市课改校的风貌,这里的课堂灵活自主,学生个个激情勃发,真正做到了“学生主体”的人本教育。
“一所农村小学课改竟然做的这么好,太了不起了!”在参观完三河市相对偏远的皇庄小学之后,一名教育局长由衷地发出感叹。
“您好,我是学校的小记者,您不能不能给我们的课改提点建议……”在三河市冶金中学,走过星光大道,走出开放课堂的参观者,往往还会遇到几位学生记者采访,记者也有幸被“小记者”们采访了一回。
在三河市学校观摩中,包括皇庄小学、灵山小学在内的课改校,几乎全是学生做讲解员,为观摩学习的客人讲解校园文化建构与学校课改情况,他们落落大方、生动自然的讲解,给客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孩子很大方,思维很活跃。”类似这样的声音在校园里不绝于耳。
三河的课改受到了与会者的充分肯定。当然,与三河同行在课改大道上的,并不在少数。
会场上,辽宁省阜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迟振晨从“行政启动”、“市域推动”、“竞赛促动”、“教研带动”、“课题牵动”5个方面,介绍了当地课改现状。无论是从当地市政府将“课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课改的行政举措,还是从他们“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层级实施”的推进方式之中,都能让人感觉到阜新课改的决心与行动力。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局长刘光胜从思想主导、点面共进、示范引领、评价跟进4个方面展开阐述,他们所倡导的“三究四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富有创意的快速推进区域课改的行动策略,对于兄弟区域不无借鉴意义。
黑龙江省宁安市基于当地课程资源状况和地域特点,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基于学校办学特色,开发了人文素养、文学艺术、育智知识、身心健康等多种校本课程,该市教育局局长冯启龙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要有整体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要系统地设计工作任务和内容,要有配套的制度和政策,才能把这项宏大的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河南省范县教育局局长黄守月重点介绍了当地课改“五步进行曲”,解读了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一年半的时间内突破县域教育不均衡的秘诀。
河北省滦南县教育局副局长赵春海则从“质疑·问道·谋道·展望”四个维度,解析了滦南人的课改之路。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这是此次会议期间,展示经验的6个课改区域共同的信念。
提升,三种“武器”推介
事实上,首先亮相在本次区域课改“途径与方法”展示会现场的,不是各大区域教育成果的陈列,也不是各类颁奖仪式的登场,取而代之的是教育领域里几种全新视野的“产品推介”,不过,本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更愿意将这些“产品”称之为“武器”。
第一种“武器”,可以称之为“思维可视化技术”——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通过图示技术呈现出来。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教授历时10余年,深度解析传统教学与考试弊端,在实践中开发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教”的应用包括:在课前,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技术提高资料处理、教学设计的水平;在课中,教师可运用“思维可视化”课件来提高教学效率与品质。“学”的应用包括:在课前,学生可运用其中一些方法进行课前预习;在课中,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记课堂笔记;在课后,学生则可用这些方法进行高效能的复习或能力训练(如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梳理、解题、构思作文等)。
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可以促使学习由知识层面向规律层、能力层、心态层一步步深化。刘教授现场以高考试题举例,揭示了思维可视化技术在解题应用上的“神奇效果”,引起了不少与会者共鸣。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八中学校长孙桂玲告诉记者,学校在课改中,先后引进“五步三查”课堂流程和思维导图,才使学校课改度过了瓶颈期,赢得了更好的发展……
继刘濯源之后,来自深圳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讲师雷斌,展示了由课改专家李玉平领衔开发的“微课程”项目,这可称之为第二种“武器”。课改理念好,到底如何落实?如何让教师做研究,科研成果怎么呈现?怎样开展有效的教师培训?“微课程”正致力于解决此类“疑难杂症”。作为一种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它崇尚简单、简短、有效,一般不超过5分钟,通过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真正将教师们好的理念、策略形象展示出来,既促进教师自我思维锻炼,同时通过广泛传播,也可供他人学习利用……尽管时间很短,但雷斌的介绍依然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会议期间,很多与会的教育局长和校长纷纷联系雷斌,邀请微课程团队到当地讲学。
与前两类关注教学本身的“武器”不同的是,第三种“武器”关注的是教育的外围。来自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潘江雪理事长向在座的教育局长们抛出了橄榄枝——作为一家专注于教育领域的公益性投资机构,真爱基金会愿意与各地教育通过合作办学,出资建设真爱梦想教室,帮助孩子们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作为教育的“外行人”,潘江雪对于教育的热爱和真诚,打动了很多人,三河市教育局局长李维宁听了她的介绍之后,当即决定联合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在三河市建立几十所梦想教室……
课改行进路上,有效利用好上述“武器”,无疑将有效推动课改朝着更远的目标迈进。
收获,两出“好戏”上演
如果说由中国教师报和三河市人民政府两方搭台、各地教育界同仁共同演艺的区域课改“途径与方法”展示会算是一出好戏的话,那么,另外的一出好戏,或谓“戏中戏”,则上演在燕郊影剧院中。
14日晚间,“我与课改同成长”课改情景喜剧暨三河市素质教育成果汇演拉开帷幕,百余名与会者集体欣赏,深感震撼。
说学逗演、吹拉弹唱,书法、相声、舞蹈、音乐、小品……孩子们用多样而独特的形式,在舞台上表达着施行课改之后身心解放的喜悦心情。孩子们演的尽兴,台下观众看的激动,热烈的掌声不时响起。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一中的孩子们不远千里赶来助阵,他们带来了别样的情景剧——《课改总动员》。“课改”之前,老师们疑虑重重:孩子能不能行?家长会不会放心?当老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到课改之中时,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孩子当中,开始和他们打成一片——新的课堂感觉真的不一样了。在一派喜气融融的氛围之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带给孩子们更为幸福的成长方式。
襄阳市距三河市有1200公里之遥,学生北上参演往返需四五天,孩子们来之前学校颇有顾虑:会耽误学习吗?家长会不会不同意?出乎意料的是,当学校与家长沟通时,家长无一例外表示支持,甚至愿意自费支持孩子前往。
孩子们用精彩的表现,换来了在场观众一阵阵的掌声。
同样,来自三河市第三中学、汇福实验学校等学校选送的节目,也是精彩纷呈,但他们创编演绎不过10余天时间。“可以看出来,孩子们在舞台上对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精彩展现,正凸显了课改之后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升的理想效果。”曹建中如是说。
两场“戏”,相辅相成,在区域教育主政者们的讲述中和孩子们的演绎中,呈现的都是课改的成果。
未来,这样的“戏”还将继续上演,并且会越来越精彩。
联合起来,共创未来,这是此次会议上教育局长们形成的“三河共识”!正如樊城区教育局局长刘光胜所说:区域课改共同体是一个大家庭,所有成员紧密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形成课改的大气候,才能共同发展、集体“致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