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地理-绛县教育:让幸福升起来(三)
(2012-02-14 16:30:56)
标签:
区域教育地理绛县山西幸福新教育课改校长学校 |
分类: 区域·教育地理 |
记者推荐:绛县横水镇初中
推荐语:绛县横水镇初中和绛县县直初中,原本是山西省绛县两所普通的中学,他们选择了从问题出发的教育研究与实践,选择了课改,尽管他们的课改经验还达不到尽善尽美,但这样的探索和实践,让学校迸发出了新的发展活力与独特魅力。作为农村地区中学的代表、绛县课改事业的领头羊,已经殊为难得。
本期,特别推荐这两所学校,通过学校校长的思考与解读,从中进一步认识绛县教育人,认识绛县教育……
在课改中发展
刘红学
绛县横水镇初中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如今已接待参观学习的省内外教育同行2万余人,教师外出做课指导600余节。作为校长,有一种自豪感在心中蔓延,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学校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是师生生命拔节的幸福。
反思学校近10年的发展,课改,无疑是学校“脱困”的最佳路径,而聚焦课堂的教学改革,才是提高教育质量、谋求师生幸福成长的最好出路。
2003年,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度出现了下滑,教师人心不稳,学生不断向县城或外县学校流失。为破解发展难题,学校校委会一班人在县教育局的启发和引领下,苦苦寻觅、不断探索。经过外出学习和自我反思,我们认识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离开课堂抓某一项工作,其效益、效率、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离开课堂的校本教研、专业发展、素质教育、养成教育等只能是事倍功半。要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特色的赶超之路,就必须聚焦课堂,决战课堂。
当年秋季开学,学校提出了“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构想,并通过网络,搜寻到了全国的课改名校经验,通过分析利弊,借鉴名校模式,制定出了我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重新组合教研组,开展“三课两反思”、“同课异构”,开展“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的“三小研究”等教育行动研究活动……
经过4年的实践探索,成效非常显著。2007年,结合本校实际,自创了“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模式。
2008年,结合新模式实施一年来取得的成果、积累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编写了《“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反思》一书,并被绛县教育局列为全县初中教师的校本培训教材。
2009年,我们针对部分教师中存在的满足于现状、不愿继续深化创新的思想,提出了要“关注细节,优化过程,深入推进”。
2010年,在绛县教育局“十化”课堂的引领下,学校提出了要“优化学案设计,细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模式学科化”。具体来说,优化学案设计,即学案要体现“六化”:目标具体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过程目标化、问题知识化;细化教学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六个学会”、“九让原则”,即“自主学习、合作研讨、展示讲解”课堂探究三个环节,“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展示、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生展示过程的六个学会,“实验让学生做、情景让学生想、图形让学生画、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教师九让原则;强化教学模式学科化,即尊重学科特点,编写出适合学科特点的学案,如语文学科强调文本教学,数学学科要强化训练,英语学科要注重听说读写,理化要注重实验教学等。
2012年,学校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减轻负担,提高学习力的总体要求……
与此同时,学校以课程为载体,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以阳光体育大课间为手段,要求学生既有整体划一的广播操训练,又有个性特色的跳绳、踢毽子等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兴趣,发展了学生特长,培养了各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课题为保障,采用校本教研和校际教研并重的教研方式,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促进了课改的深入推进。
9年的大胆探索与实践,带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攀升,更有效提升了师生发展的幸福指数。学校教学质量实现了“八连冠”,先后被评为“2001-2010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全国名优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2001-20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一等奖”。
是行动,让横水镇初中拥有了今天的辉煌;是坚持,让学校创造了发展的奇迹。新的一年,我校将站在新的起点,继续为农村学校课改探索更新的、更好的发展经验!
(作者系山西省绛县横水镇初中校长)
课改在“落实”中精彩
李志敏
课改成功的关键在“课堂”,课改的难点在“落实”。
绛县县直初中近几年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得益于扎实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无论是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解读,教师的培训,还是学生习惯的养成,学生技能的训练,教师课堂的调控,听课议课的指导,课堂的科学评价,师生活动的安排,这一切乃至细微处的落实,都离不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都需要科学精细的管理、持之以恒的工作韧劲,以及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和即时性的指导评价。
当初,为了能找到适合县直初中课改的路子,我们在学习其他名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了“三环节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即“目标预习—交流展示—巩固提升”。
在此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在观念上,一堂好课要看学生学得怎样,要关注学生怎么学的,教师是怎样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二是学习方式上,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生的预习和自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互助学习;三是在课堂教学的结构上,要强调“先交流后展示”,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能够弄明白的,教师就不要泛泛地去讲,而要在学生弄不懂的那些疑难、关键的问题上,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这样才能达到课堂的高效;四是在反馈的方式上要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考”。
课改工作需要团队精神,需要全体教师人人参与。为此,学校强化听评课制度,每个学期分“三步走”:第一步,示范课。先由各学科组长讲一节示范课,学科组全体教师集体评课,找问题,想方法,研策略,达成共识,形成模板。第二步,研讨课。每位教师人人讲课,听评课教师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人人参与;听评课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价,每月听评课人数几乎达1000人次。第三步,过关课。由年级组牵头,学科组长和包年级领导深入课堂,找出问题所在,进行指导培训。每学期结束时,学校都做认真的总结评价,并纳入教师年终绩效、评模、晋级的评价方案中。“三步走”的落实,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完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统一安排各年级各学科的集体备课时间,学校的任何工作都不得影响集体备课。现在学校的备课特色“两单一流程”,已经用“电子文本”活页式备课,代替了传统的“本式”备课,并形成了“一人主备—集体研讨—全员诊断—自我反思”的集体备课全过程。
针对县直初中独生子女较多、单亲家庭子女较多、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等现象,学校还确定了这样的教育思想:“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必基础比进步。”从最困难学生抓起,这也正是课改的精髓所在: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快乐而幸福。学校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强优、提中、补差”的教育理念,通过小组合作中的“兵教兵”活动,实施了帮扶工程;课堂采取“三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面批;课后做到“三及时”,即及时督促、及时辅导、及时表扬鼓励。这是县直初中不断形成的校园精神文化。
课改需要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丰富与完善。在实施新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投入着、摸索者、实践着。我们的思路是:批判中执行,执行中完善,完善中发展,发展中创新。我们深信,“只要朝着明亮的那方,坚持走下去,就一定会遇到隆重的庆典”。
(作者系山西省绛县县直初中校长)
记者推荐·陈海丽
提升我们的职业境界
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磨砺心灵的定力,提升我们的职业境界,继续我们的教育情结,你,我、他,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