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下·教师培训-李国祥:阜新“继教”的九大方略
(2012-02-07 12:30:30)
标签:
李国祥阜新继教方略培训教师学院教育 |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
看天下·教师培训
阜新“继教”的九大方略
李国祥
“兴国必强教,强教必强师”。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辽宁省阜新市在继续教育工作中,提出了“完善制度,保障培训;拓宽内容,增强培训;创新模式,提高培训;注重管理,深化培训”的“有效性培训”工作思路,强调“效果、效率、效益”三效相统一的高效性培训,具体可概括为“九种方式”。
一、离岗短期培训 实施学科推进
离岗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形式。从培训的内容上,主要分为三级课程,即共同课程,侧重师德教育、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侧重新课程标准培训、新教材培训、新课堂培训;市本课程,侧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百人案例、自主高效课堂。从培训形式上,采用专题讲座、典型示范、案例剖析、现场指导。从培训的措施上,把48小时离岗培训作为年度继续教育考核的主要依据,年末对每位教师进行跟踪考核,对未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师进行补学,这已形成了基本制度。
二、校本研修培训 开展五项活动
岗位研修,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工作在学校,成长在岗位,这是教师工作性质所致,边教边学,边学边教,教学过程即是学习过程。对此,每所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根据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提出“五个一”活动的基本要求,采取内容不限,形式不限,方法不限,具有本校特色的“五个一”活动。如建业小学开展的:一题工程,要求学校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确立一项研究课题;一册工程,要求每位教师建立一本科研手册,记录研究过程、研究的问题、研究中的反思等;一集工程,要求教师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把所思、所感、所为记录成集;一博工程,开展教学沙龙,教师博客大赛;一袋工程,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亲历过的事件,累计叠加记录在案。再如县蒙实验小学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反思;每学期上一节校级公开课;每学期上交一篇教学经验总结;每位教师都有一个研究课题。教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五个一”活动,利用自己的研究、学习、反思过程,真正把学习纳入了教学实际,纳入了生活实际。使各学校校本研修彰显特色,更鲜活,更富有生命。
三、校际之间培训 采取以大带小
市级继续教育工作,涉及面广,人多线长,可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实施。阜新市采取区域分片、以强带弱、以大拉小的方法,培训、研究、指导:一是建立校际之间互派教师交叉任职学习关系,根据受援学校的需要,支援学校每学期派优秀教师到受援学校任教和培训指导,受援学校相应也要派教师到支援学校顶岗任教学习;二是建立两校同学科教师一对一帮扶学习关系,用师带徒的形式,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导,共同交流,做到教育资源共享,教学经验共鉴,教学问题共研;三是建立两校同科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互动研讨学习关系,利用双周三校本教研活动日,轮换到两校一起教研、备课或专题讲座。这种“亲戚”式培训方式,缩短了校与校之间,师与师之间的差距,使受援学校办学理念,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四、送教到校培训 实行三进三同
“送教到校”式培训,是阜新市为了加强培训的实效性,采取培训工作重心下移,教研指导阵地前移的重要举措。每学期各个研修部门,先后都要到偏远学校送教。并实行“三进三同”式培训。“三进”,即走进农村学校,了解农村学校资源条件,办学特点;走进农村学校课堂,帮助解答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走进农村教师,帮助他们更新学科知识、信息技术。“三同”,即与农村教师同备课,一起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农村学生,指导他们如何学会集体备课,怎样结合教学实际采用精备和细备;与农村教师同上课,上引路课,上典型课,上研讨课;与农村教师同反思,一起研究,一起查找问题。此种培训模式,已形成了各研训部门每学期固定培训制度,被教师称为是最简捷、最经济、最实效的培训。
五、竞赛活动培训 形成以赛促训
教学竞赛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几年来,阜新市把教学竞赛活动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载体,先后开展了“四个一”竞赛,“万人百例”竞赛,“三新课堂教学”竞赛和“教学标兵竞赛。
每年的竞赛活动,都是当时本地区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用竞赛的形式,易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把培训的内容用竞赛的方式去展示,在竞赛前布置培训内容,在竞赛中检测培训内容,在竞赛后及时组织广大教师针对竞赛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反思,作为下一次培训内容。
通过竞赛激活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广大教师培训的欲望被点燃,由原来消极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积极的探究,他们在关注竞赛名次的同时,也在关心培训的质量。
通过竞赛提高继续教育培训效果。一方面强化了广大教师对“深化教学改革,构建自主高效课堂”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教师对自主高效课堂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效果更为突出。
六、顶岗置换培训 侧重薄弱学科
顶岗置换培训,旨在促进农村教师,特别是薄弱学科教师的基本素质,促进师范类学生实习过程顺畅、有序和高效,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更好衔接。
置换培训:针对农村教师特别是薄弱学科教师目前实际,通过置换培训,把师范类实习生组织起来,进行顶岗实习,把一部分教师从教学岗位替换下来,到一些师范院校进行培训。既可缓解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工学”矛盾,又可利用师范院校学生实习期间教师、教室、宿舍等闲置资源。培训置换下来的教师,使资源共享,充分利用。
顶岗实习:师范院校是规范化、系统化培养后备教师的基地,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后,要到教学一线参加教学实践实习,这是由生到师的重要转变。通过顶岗实习,他们有职、有责、有权、有班,增强了从教本领,积累了带班经验,实现了实习与职后培训双赢。
七、远程网络培训 强化三网并举
网络培训是继续教育重要手段和方式,因为它具有培训系统的开放性、培训资源的共享性、培训模式的多样性、培训内容的自主性、培训成本的经济性等特点,拓宽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培训的途径。阜新市实施了“三网”式培训,即开展“人网”培训,构建阜新市校、县区、市主体人网平台(由特级教师、省拔尖人才、优秀教师组成电脑专家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各级人网优势,组织各种交流活动;开展“天网”培训,和“新思考网”合作,有条件的学校组织网上培训,网上阅卷、网上答疑、网上考核;开展“地网”培训,电教部、民教部组织利用“地网”中一些优秀教学专栏,如“蒙文专栏”、“新课程”、“典型教学案例”等进行学习。
虽然“三网”培训形式还在不断完善,但已彰显了潜在的作用。
八、走出请进培训 推进高效课堂
“走进去学,拿回来学,消化中学,运用中学”,这是阜新教育人学百家之长,补自己之短,厚积薄发的治学态度。仅以2010年为例,开展了百人千天赴外学习工程,学习的主体有教育行政部门,有教研部门,有各学校校长,有实验的教师。
同时,阜新市邀请众多全国全省知名的学者、专家到阜新讲学培训,互动交流研究,缓解了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的“供需”矛盾,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思维、全新的方式,有效地推进了阜新市“自主高效课堂实验”的进程。
九、分类层级培训 开展五抓四带
多年来,阜新市形成了从学科到学段,从全员到骨干,从普教到职教分类层级培训,做到五抓四带:
一抓全员教师培训,每学年对全员教师开展48学时离岗培训。二抓骨干教师培训,启动“321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以五年作为培养周期,实行动态管理,全程跟踪指导,阶段目标检测,届满考评认定。三抓研训教师培训,拨专款组织研训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同时还组织全地区研训教师参加培训,和教学基本功大赛,要求持证上岗。四抓班主任教师培训。五抓新教师培训,新任教师需完成离岗培训72学时,岗位培训106学时,并采取岗位一年跟踪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任教。
通过“五抓”,带动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自主高效教学理念上升到深化教学改革的高度去理解;带动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行为,在自主高效课堂实践过程中,敢于挑战教材,挑战课堂,挑战自我;带动课堂教学的变化;带动广大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他们与课改同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先后涌现出一批千名课改能手,百名教学标兵,他们正逐步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作者系辽宁省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