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行动:磁县一中:追问教育使命
(2012-01-03 19:57:48)
标签:
磁县一中追问教育使命课改高考邯郸新课堂 |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
追问教育使命
——河北省磁县一中的课改故事
本报记者
和志坤非常清楚自己学校的课堂,根本不可能满足学生精神发展的需要,更遑论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学生的生命潜质了。这些年,他其实也一直不断地自我追问,很多高中学校借高考升学拒绝课改,这理由真的说得过去吗?他不信高考和素质教育难道真的是水火难容!
和志坤说,当学生绞尽脑汁将课外书、手机、十字绣带进教室时,当他们只为通宵上网跃墙而出时,当原本向学的学生排斥甚至拒绝学习时,即使获得“高升学率”,这样的教育怕也没了意义。和志坤常常思考,身为校长,学校教育该何去何从?
他说,非改不可。
回首课改走过的路,和志坤总结道:“课改的难度在于转变观念,事不经过不知难,但是当你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时,你会蓦然发现,课改说穿了就是回归到教育的本真使命。”
尊重成长是教育的起点
作为一个教育者,和志坤经常反思和追问,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该为学生做什么?究竟怎样做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他的思考是,只有基于人性的“造就”和“唤醒”,才能实现学生的幸福,教育的起点应该是从尊重成长规律开始的。
立足于对人性的“造就”和“唤醒”,磁县一中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实践并非囿于模式本身,而在于它的理念支撑。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过去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习的点燃者。
“四步导学”模式的精髓包含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团队意识的激发、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更多地体现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在具体操作上,“四步导学”模式将学习型小组建设作为打造课堂的有效载体,它体现出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具体的教学原则是:凡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进行合作讨论,凡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需要讲解,教师的讲解和点拨只发生在学生需要时。他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留白”,即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
不回避高考的课改
课改不能回避分数,尤其对于高中学校来讲,回避高考的课改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实现不回避高考的课改呢?
另外,从学生的纵向发展考虑,在教学改革中充分关注到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一方面,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学校要老师们必须坚持课改理念不动摇,不观望,不彷徨,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按新课标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与此同时他们还主动与初中、小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联谊,以此延伸课改触角,关注孩子们成长的全过程。
完成教师使命依托专业素养
建立了小组,但很多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教师的牵制下,配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点燃不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上再华丽,都不过以一时的表演。教师面对这些走投无路,说到底是自身素养的不够高。
和志坤说道,过于注重了理念的更新,而忽视了影响教师素养的最基本的东西——文化、心理、技能,将无法真的促进改革,而会将改革带进死胡同。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就是,有了新的教学方式却没有新的文化素养。在实际的教学生态中,有多少教师被学生问的张口结舌;有多少教师能解读教材,重新建构教材;有多少教师能跳出教材教教材;有多少教师能创建出自己的课程?这些都是下一步改革的课题。
刘伟彬说,磁县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绝不能仅在促进学生的成长,一定要同时给教师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和契机,改变教师的发展方式,改变教师的命运,让他们真正回归于教师最本质的使命和价值的实现,只有这样,课改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才能最终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