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世文-中国教师报
韩世文-中国教师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030
  • 关注人气:1,0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埝头中学:将课改进行到底

(2012-01-03 19:56:21)
标签:

埝头中学

课改

进行到底

邯郸

新课堂

曲折

幸福

管理

教育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中学的课改,因校长、局长们忌惮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因素,往往不敢轻易妄动。邯郸的新课堂创建中,邯郸教育人秉承千年的“胡服骑射”精神,在中学的课改上,积极探索,形成了极具地域特点的课改文化,本专题的报道,就从几个不同的剖面,解读一下邯郸中学课改人的心态、行动和信仰。

 

将课改进行到底

——河北省大名县埝头中学课改“真经”

 

本报记者 马朝宏  叶飞

 

    邯郸的课改再次印证了一种现象——最好的课堂往往出自不起眼的乡村学校。

    大名县埝头中学——地处河北省最南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从大名县城驱车向东,道路坑坑洼洼,穿过几个村庄和一个集市,近一个小时才来到这个破旧的乡村中学。学校外观看起来简陋,甚至有些破败,充满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痕迹。当在黄昏中走近校园时,    记者不免感觉失望,甚至有些担心——这样的“旧”学校,能有怎样的“新课堂”?

    正好赶上下午第三节课,走进初三的一个班级,年仅22岁的张鹤老师正在上英语课,这节课上,没有看到课堂的“环节”,没有那么多“规矩”,没有鼓掌或者口号之类的所谓课堂文化。恍惚间,似乎就是在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不过,流利的口语和生活化、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即便在杜郎口中学,这样的课堂也应该属于“高版本”的——记者感受到了学生的自主、自信、自律、自立;老师在引导学生,运用一种方法去思考和表达和相互评价;师生对话是那么真实和自然……真实、自然的课堂氛围让人感觉根本不是在上课。

    课后,和师生、校长交流中得知,他们的课堂完全“临帖”杜郎口。据杜郎口中学统计,每天都会有数以千计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前来“取经”。放眼全国,遍地都是打着“学习杜郎口”招牌的课堂教学改革,可仔细一看,仅形似居多,而无疑,埝头中学属于真正学到了精髓的“少数”。

    至今,很多人把原因归于“杜郎口模式”或者“杜郎口经验”没有普适性。对于是否要学习杜郎口,怎么学,争议颇大。果真是这样吗?杜郎口经验到底是否具有普适性?学习杜郎口失败,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假如您也存在同样的困惑,不妨来河北省大名县埝头中学看一看。他们怎么学得如此成功?校长高相泽会告诉你:对课改,对杜郎口,需要“看透本质,进行到底”。

 

三下杜郎口,取课改“真经”

 

    与众多学习杜郎口经验的学校一样,2008年的埝头中学快要被传统课堂的弊端逼到绝路上去了:学生厌学现象严重;课堂上学生动不起来,课堂气氛活不起来,学生综合素质好不起来。一次偶然,有人告诉他,你到山东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参观一次,这些问题就知道怎样解决了。

    还有这么神奇的学校?带着试探的心情,20083月份的一个周五,高相泽一行9人凌晨3点就爬起来上路了,在车上昏睡了4个小时之后,于早晨7点到达杜郎口中学。从8点正式进入课堂一直到下午6点多,他们才恋恋不舍的离开杜郎口。回来的路上,大家群情激昂,信心十足,一致认为,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愧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随后,高相泽和教导处高章军主任、张进朝副主任及所有七年级的全体教师第二次进杜郎口。

    回来后,他们立即制定了课改方案,决定从当时的七年级开始,大刀阔斧地开始进行“杜郎口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当时,真可谓是轰轰烈烈,但由于对“杜郎口模式”了解不够,对于改革途中出现的困惑,没有足够耐心和勇气面对。例如,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学生预习不会怎么办?展示课上,学生的积极性提不上来怎么办?学生讲不成怎么办?学生成绩落下来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老师们开始打退堂鼓。高相泽心里也不是很有底气,到底行不行呢?改革,本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样没有多长时间,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又回到了原来的零点。

    虽然课改只进行了不足一年,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平常学生努力学习的精神有了明显改善,到2010年这个年级毕业时,毕业成绩较以往有明显提高。这些变化,给了高相泽和老师们一个惊喜,更是信心:要想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和文化成绩,必须课改。

    就在他们犹豫着是否要重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之时,2010年底邯郸教育局发出“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的号召,这让高相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杜郎口改革代表的方向没有错!于是, 20113月,时隔3年之后,埝头中学重新走上改革之路,第三次前往杜郎口中学“取经”。

    此次,去杜郎口学习的5位教师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什么科目的教师都可以,只是有一点必须遵守,那就必须是迫切希望课改的。这五位教师去杜郎口之前,高相泽对他们说:“唐僧去西天取经,你们去东天取经,能否取来‘真经’决定着埝头中学能否成功。”

5位老师在一周研修结束,都上了一节“临帖课”,其中,张鹤老师的课获得了普遍好评。高相泽说,这次他们取到真经了。那就是,崔其升校长说的,杜郎口教学模式的“预习、展示、反馈”中,关键环节在“预习”。他们以前看杜郎口,看到的是“展示”的精彩,为“展示”所迷惑了。但是,后来发现,展示只是学习的“末端”,是一个辅助环节,而预习才是学习本身。所以,只有同学们预习熟练了,展示才会精彩。所以,他们提出一个口号:“预习不熟练,坚决不展示”。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已经熟练掌握,还会不愿意讲?不愿意展示自己吗?只要他掌握了,就会抢着回答,抢着讲,抢着指出别人的不足,抢着表现自我。这样一来,课堂还能不活跃?

    在课改过程中,埝头中学三年前就开始学习杜郎口,经历过困惑,遭受过挫折,走过回头路,如今终于尝到“成功”的甘甜,老师们说, “杜朗口模式”的实质看透了,课改也就快成功了。

 

培养——积累——质变——-特色

 

    作为学校最年轻的教师,新课堂改革的“先锋”,回顾自己这一年多的角色转变,张鹤老师体会颇深。她总结道,新课堂教学的“新”就在于,学习主权的归还,充分尊重并且发挥学生学习主人公的地位,让角色换位破茧而飞。围绕一个“还”字做文章,想法设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一改一贯的强势包办,甘愿退隐,乐于做后台工作。把舞台的灵魂还给学生,通过创设不同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实现学生自我突破。

    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坐等学生自动实现潜能的迸发,而是需要教师更多的在课前导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预设上下功夫。比如,导学案的设计,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预习时不盲目,在自学时不困难,要为学生提供一种方向和思路。导学设计要高于简单的问答,跨越的断层,学生自学不仅是知识层面的衔接,更深入地是一种系统,方法,习惯的形成,是一种态度的校正,是一种潜力的自掘。

    观念一旦转变,剩下的就是“简单”的技术和操作方法问题,观念一旦转变,每出现一个问题,就去寻找一个应对的办法,这就是改革,需要老师们去行动,慢慢积累。

    比如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行为,要从点滴抓起,关注到细节,关注到精细,只有经过漫长过程的到位训练,学生的素质才会真正强起来。“也许,今天在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标准不高,但依然要相信,即使是乡村的学生,只要经过耐心地培养和鼓励,他们也会有质的提高。”张鹤老师总是鼓励孩子们,你们还能做得更好。

    对于预习,要结合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和习惯,帮助他们习惯去预习,发现问题,但习惯的养成总需要循序渐进,所以,必要时,要牺牲所谓的课堂进度来助学生一臂之力。

    高相泽说,目前,他们还处在深究课堂的阶段,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我们想要办成自己的特色,我觉得首先应培养,而后是积累,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产生质变,质变会引起飞跃,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改革的信念应该是恒温的

 

    通过这一年的改革,学生以前的厌学现象没有了,上课睡觉现象也消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可以说,埝头中学成功了,但,高相泽和老师们知道,其实,真正的改革才刚刚开始。

比如说,提高课堂效率,怎么教只是一方面,教什么的难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这所乡村中学的面前;再比如,新课改从课堂开始,但是绝对不仅仅是课堂,还需要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配合。

    这段时间,埝头中学的老师们一直在倾心研究“班组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自从实行小组管理班级制,各班的纪律、卫生、课堂有了显著的变化,各项积分都相比从前,大大提高,但如何要让这种“班组盛世”延续下去,就要有它的根,所以,要让班组建设拥有并且形成自己的文化,班组管理不止是制度,更要让它依托着文化的存在,转变成一种软实力,更好地促进当前的教学改革和新课堂模式的形成。

    张鹤老师设想,班组文化建设要有一个大方向的引导,实行“特别行政区”域管理,因为每组通过长期合作,组内的风格和气质是不同的,培养小组长,去协调各自组员,形成自己的风格,展现各自的优势。真正放生学生,给予机会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使他们的努力都朝着班级文化的大方向行进。

    张鹤说,一天当中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回到宿舍,坐下来,思考正在进行的课堂改革。她明白,未来将是一段更加艰苦但也更有意思的旅程。她是埝头中学所有老师的缩影,老师们将会见证自己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总结过去3年的“曲折”改革路,高相泽说,课改,新课堂改革的信念应该是恒温的,要怀揣一颗赤诚之心锲而不舍的探究开创,寻找到最适宜自己的路子,坚持不懈,非诚勿改。不离不弃,将之作为职业生涯的毕生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早已枯竭干涸的学生、老师,还有我们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