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引媒体关注 农村渐包围城市
(2011-08-20 21:58:37)
标签:
教改媒体关注中国青年报农村包围城市教育 |
分类: 杂文·思者如智 |
8月3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报眼位置发表了题为《教改为什么会农村包围城市》的报道,记者李新玲从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供的十几个基础教育改革成功案例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即大多数课改成功的案例自中小城市、乡镇的普通中小学校。与之对应的是,大城市学校和名校却严重缺位。
随后在8月4日,《中国青年报》又发表了一篇署名王学进的作者的文章:《新课改农村包围城市是个伪命题》,文章分析到:“记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课程改革自2001年实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城市学校和名校推行不下去,在农村学校同样推进困难,农村包围城市的说法并不成立。假如记者深入农村学校感受一下课程改革的现状,当会发现,不但课改进度、范围、成效不及城市学校,而且更糟的是,好好的一部课改经反而被教师们念歪了。
如果此前我们还不敢对这样的记者与读者的论战“指手划脚”的话,那么如今,刚刚经过一场长达半月的“课改中国行”活动,我们深入到教育一线,发现了许多问题,同时也引发了我们许多思考,教育改革,真的像《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的那样,逐渐呈现出一种农村崛起的现象——其实作为教育媒体人的我们,作为发现并推出众多农村课改典型的中国教师报人,更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
因此,这篇报道文章,也引发了我们的深度思考,今晚的“香山夜话”,更是选择了这样的主题作为探讨的话题。
分析一下,谈“伪命题”的老师,也谈到一些伪命题: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集中了太多的学习资源,甚至是接轨国际的,如果我们的课改还津津乐道于这些优质资源,中国的教育何时才能真正有希望?
农村的发展,必然还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建设,而对教育的发展,常常又滞后于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如果等到农村的条件都和城市一样了,再谈课改,为时晚矣!——况且以北京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城市,世界大都市,资源的拥有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恐怕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
在这种长期无法改观的现实面前,如果一味强调条件,强调外部环境,课改推进只能是一句无法完成的空话。
但是,目前的现状却在证明,没有那些优势的农村学校,却在课改的路上逐渐崛起,逐渐成为话题中心和舆论焦点。
仔细分析一下,或者农村课改有这样的一些“优势”:穷则思变——由于硬件设施、教育环境和师资和辅助资源无法和城市相比,教育发展必然要选择另一条突破途径,因此,从课堂出发,利用好学生资源,才可能走上更快的发展道路,如此一来,农村学校因为课改突出重围;中国农村教育人口和学校的比重很大,在这种情形下,课改的成就和问题,往往也较多出现在农村教育群体中,因此,寻找和发现的变革典型,往往是农村的比城市的多;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的关注和各方面影响相对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较小,整体上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和要求较低,一般只看成绩,看学生的发展,只要能做到成绩的提升,教育就是好教育,因此,懂教育的管理者只要不简单地从应试的角度,靠机械重复地学习来提升成绩,而是从落实课改理念的层面入手,真正提升成绩,发展学生,比较容易成为课改典型。
另一方面,拥有优势资源的城市学校,往往将课改的聚焦点放在了课程建设上,忽略了课堂教学;在对外宣传和成果展示上,也会因此厚课程而轻课堂,从而造成真正落实课改理念好的学校,较多出现在农村学校的现象。
其实,拥有较多资源、更好发展平台,并且集中了较多优秀生源的城市学校,落实课改理念,推动课改进程,更容易,更便于操作。这些城市学校,特别是集中在城市的名校们,更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大胆革新,解放学生、解放教师,真正推动教育的变革,引领教育的发展,起到名校应该有的示范作用!
我们期待着这样的名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