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良:课外办班补课问题的再思考
(2011-07-10 20:39:15)
标签:
高文良课外办班补课问题思考局长教育 |
分类: 专栏·决策者说 |
教师课外“办班、补课”的问题由来已久,它已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战线的形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都明令禁止这种行为。但这种现象至今仍然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家长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影响,认为补课可以起到督促孩子学习的作用,而且补课又变相地让教师课后管理了学生,从而在产生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二是确实存在一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不高,造成一些学生对课堂知识没有学懂弄通,而迫切需要补课;三是部分教师受利益驱使,认为家长学生有需求,自己又是利用业余时间,而且可以得到一笔很可观的收入,何乐而不为,而加入了补课行列。更有甚者,极少数教师师德缺失,为了吸引学生参加补课,在课上少讲、在补课时多讲细讲,乃至出现讲授新课的现象;四是一些学校对课堂教学管理失控,造成大量学生必须课后补课。
应该看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此制定的相关政策和各学校加强广大教师的师德教育、切实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对课后教师“办班、补课”的现象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却没有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家长、学生需求补课的强大市场;是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到教师“讲”得好的名牌小学、名牌中学、进而到名牌大学去接受所谓优质教育的渴望。按照“以教师为第一位”的传统课堂的要求,这个问题几乎无解。
传统课堂是围绕着“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来展开课堂教学,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点;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说,要取决于教师的学科专业化水平、工作态度、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染力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等因素。这些因素因人而异,无论怎样对教师进行培训,也达不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内驱力”没有得到挖掘。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知识遗忘的程度也会更高,这些是造成补课现象出现的内在因素。而“以学生为第一位”的高效课堂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原因是高效课堂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群学”达到“会学、学会、乐学”的目的,即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达到这一要求的瓶颈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效课堂以杜郎口的课堂模式为发源地。它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式地改变,它彻底改变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充当“二传手”的角色。学生通过“导学案”,直接和学习内容“对话”,课堂上按照“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程序开展学习,老师在学生学习中负责组织,协调、帮助和提升的作用。
杜郎口中学提倡的高效课堂在形式上有7个重要环节:一是砸了讲台,撤了讲桌。虽然事不大,但却“砸”了传统课堂的根基。二是改变传统的面向讲台的纵横排列的课桌摆放方式,将课桌摆成若干个方阵,便于学生互助、合作和交流。三是教室内多面墙壁铺设黑板,每人都有固定展示园地。四是有效预习。五是展示。通过展示达到“知识迁移提升”的目的。六是反馈,即反思和总结。师生共同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七是课后不布置作业。学生所有作业和练习都在课堂上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方式完成。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内驱力”的挖掘,使得学习变得快乐、有趣,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以稳步提高。高效课堂的整个过程体现出“预习”是关键,“展示”是亮点,评价“反馈”是质量的保证。
辽宁省葫芦岛市个别地区和学校已经开始了高效课堂的有效实践。这种事件实践再次坚定了我们“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课改追求。
高效课堂是素质教育的“最近出口”,只有打造高效课堂才能真正解放学生。广大教师也深深地认识到,高效课堂不是让老师靠边站了,而是对教师的各种能力要求更严了。它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整合课程,并提升教师把教材内容问题化的能力和在“题海”中寻找典型例题、习题达到事半功倍的能力;同时它也是对教师驾驭课堂,尤其是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生成知识达到正确思维能力的极大考验。教师如何在较密集的“群体参与”、学生所提问题又千奇百怪的课堂上,发挥“穿针引线”、“起承转合”和点拨的作用,是一个新的课题,是在传统课堂上见不到的新鲜事。
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通过民主、开放的课堂“练”出名师来的观念已渐入人心。在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上,有的家长就曾动情地说:现在孩子到家不仅主动、快乐地学习,而且还能自觉地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真是让家长倍感欣慰。由此可见,高效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展示自我的愿望,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和理解宽容他人的品质,而这正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实现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所以,高效课堂应该成为我们孜孜探索教育真谛和挖掘教育源泉的有效途径之一。
回到前文中关于“办班、补课”的话题,我们可以相信:当我们重拾课堂教学的魅力,用8小时以内的高效课堂占领老师和学生的精神家园,使每个孩子都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还会去参加枯燥无味的补课吗?家长还会做没有意义的重复投资吗?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推进,学生学习成绩质量监测标准乃至高考改革办法的逐一出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违背了教育规律的课后“办班、补课”的现象,一定会因其失去市场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还给孩子、家长一片明朗的教育天空。
(作者系辽宁省葫芦岛市教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