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教师培训: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培训(上二)
(2011-05-31 14:09:52)
标签:
特别策划教师培训我们需要怎样难忘问题学情体验教育 |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
链接·观点
吴成业(浙江省永嘉县乌牛镇横屿小学)
师训存四大问题
教师培训,是“新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化提升的主要载体。然而,在教师培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可以概括为:
一、培训成了“施舍”。个别学校里,派谁去接受培训、培训什么都是校长一人说了算。一些校长将培训机会捏在手心,成为自己“犒劳”亲信的“蛋糕”。培训缺乏教师自主,自然无法取得实效。
二、培训成了负担。某些培训,要求教师脱产到外地学习、进修。不去,可惜,去,为难。这样一来,培训不但起不到提升素质、促进教师主动学习的作用,反而成为教师为难的开端。一些培训为了出“成果”,规定教师必须如何,反而加重了教师学习的负担。
三、培训成了政绩。一些基层教育局对于培训非常重视,培训必定请名家讲课,局长要讲话,而后有媒体报道。培训,是扎扎实实的教育行为,而不是轰轰烈烈的教育新闻。同时,一些名家的教育观点在其著作中都有展示,邀请外地名家还有高昂的“出场费”,有点浪费资源的嫌疑。
四、培训成了交际。某些培训成了拉关系的场合。大家无心学习,却花心思在聚会、游玩上。也有些学员,将培训看成是认识和接触名师专家的平台,可想而知,这样的培训风气不正,也是教育风气不正的体现,更是社会不正之风的指标。
赵永攀(浙江省台州市实验小学)
师训有三重境界
教师培训也有三重境界。
首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界是“知”的境界,所谓“登高望远”,确立目标。
其次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是“行”的境界,由知到行,“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
第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界是“悟”,悟是一种“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越。
吕建斌(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乡九年制学校)
让师训走进“春天里”
如今,大大小小的教师培训可谓名目繁多。从义务教育工程培训到中英项目、中欧项目,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培训,到现在的“国培计划”,培训形式多样。离职培训者有,顶岗培训者也有,时间有长有短,人数有多有少。这些培训,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2011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引导教师培训工作走向良性轨道。但现实的师训还存在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实效性不强。
如何让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更强?我想起了杜郎口中学的一句名言:“给学生一个舞台,还教师一个奇迹”,那么,能不能“给教师一个舞台,还培训一个奇迹”呢?我想,这是完全可以的。首先,让培训的内容更接近教师的教学实际,而非空洞的理论,让他们对培训内容有话可说,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其次,充分利用网络,建立一个平台,如论坛、QQ群、微博之类,让教师们在一个更加自由、平等的空间进行对话,让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再其次,在草根中寻找“名师”,相比专家,草根教师可能没有非常高深的理论知识,但他们拥有部分专家没有的最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临床”经验,他们知道教师所需,更容易走进教师的精神世界。
只要给教师们提供一个舞台,相信,教师培训一定会走进“春天里”。
链接·旧闻
2011年3月16日,本报377期以《解读教师培训的“广东样本”》为题,从问题出发,聚焦传统的教师培训“市场”呈现的多种问题:培训层次低、培训模式单一、课程缺乏新意、内容脱离实际、培训缺乏长效机制、缺少及时有效的评价,通过解读广东教师培训的典型经验,试图用实践经验破解当前师训难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从本期开始,将连续两期聚焦教师培训话题,同时推介和解读更多区域的师训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