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教师培训: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培训(上一)
(2011-05-31 14:06:48)
标签:
特别策划教师培训我们需要怎样难忘问题学情体验教育 |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
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自我的学习外,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真正需要怎样的培训?在课改背景下,他们又经历过怎样有价值的培训?如何通过有效的培训,让教师将课改理念变成自己的观念,进而变成行动?
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区域教育俱乐部”通过组织“香山夜话”,共同探讨教师培训的问题和需求,希望能给教育管理者们提供一些借鉴,并引发思考……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培训(上)
策划、主持:本报记者韩世文
执行:特约通讯员周芳元
香山夜话嘉宾
肖俊泉:河北省承德县教育局局长
任永生: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
吴其林: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教育局
王永军:山东省平阴县教师培训中心
汪文华:安徽省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
庄华涛:安徽芜湖县陶辛镇保沙中心学校
徐建利:浙江省桐乡市新民学校
先击师训之弊
说起来头头是道
韩世文:我们在探讨教师培训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市场”,剖析现状。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和个人的亲身经历来分析,大家认为当前的教师培训市场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汪文华:从培训机构来分析,利益驱动下的教师培训“市场”良莠不齐,有学术团体的,有电教部门的,有教研机构的,有师范院校的,有教师进修院校的……还包括人事部门的。有的缺少严格的监管,没有权威的规范。
王永军:从培训方式上看,“上面讲、下边听”的传统方式,很容易使受训者产生疲劳感,直接影响到培训质量。培训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好比诊断——开方——服药——回访,当然要望闻问切、区别对待。但目前的不少培训却是一服药方包治百病的架势,个别所谓的专家说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纷纷叫好,干起来没有门道,回头看有些“胡闹”。
徐建利:我也认为,当前的培训,参训者的需求与培训内容不能很好匹配;不能充分发挥参训者的主动性,参训者一般不能自由选择培训内容;培训不能真正促发绝大多数参训教师的自觉行动。听着激动,化作行动还是困难;培训大多以理论为主,与现实的操作层面有些脱节,实际作用似乎不大。
肖俊泉:我认为目前师训工作主要存在4大问题:一是乱。众多繁杂的教师培训,鱼龙混杂,派系林立,让教师茫然。二是虚。偏重理论,而对教师最迫切需要的新课改、新课堂、新教师等实际要求重视不够,使得教师雾里看花。教师们需要实实在在的理念下的行动策略。三是灌。培训方式多为学术报告或讲座,单纯填鸭和灌输,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会上听着冲动,回来后又不知道怎么行动。四是贵。一些培训活动商业化、功利化倾向严重,除了培训费外,还需住宿费、交通费乃至考察费,昂贵的费用对于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来讲确实难以承受。
庄华涛:教师培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行政领导充“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师对这样的培训方式也很反感。另外一种倾向是,以地方教师培训地方教师,这样的培训只有似是而非的实例,而没有任何理论高度。因而,我们笑称这样的培训是“土豆炖土豆”,即:怎么培训都不会给教育教学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在这两种倾向明显的培训中,培训成为教师的一种负担。
又思师训之缘
转变教育观念
韩世文:的确,当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培训越多,反而越令人反感。但开展师训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给教师增加负担。现在,我们应该再回头反思一下,开展教师培训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任永生:我们为什么要组织教师培训?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但我们必须明确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新内涵。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就是让学生学会的水平,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教师不讲,不是没有事情做,教师主要是点燃激情,教会方法,整合教材,搭建梯子,即导学案,追问点拨,即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
吴其林:我觉得培训目的有三:一是促进教师理念的转变。课堂放不开,主要是教师思想作怪,培训第一目的就是开阔教师的思路,让他们头脑“发热”,进而付诸行动,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二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培训就是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教学方法,学习教学案例,让教师内化提升个体技能。三是师德教育。育人是良心活,培训也是良心活,在培训中可以感受培训者的作风,学习同行的做法,这也是无形的做人与做学问的品德教育。
汪文华:其实,对于教师培训,我们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其一,参训教师不少抱有一种“奢望”,即通过几天的短期或较长时间的脱产研修、远程学习,能够有效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培训者能够提供一些方法且在实践中可立竿见影,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结果却往往失望大于“希望”。原因可能出在两方,一方是培训者真的教不得当,“脱离实际”;一方是参训者真的用心很少,“畏惧理论”。有时候,双方可能都出了“问题”。由此,就出现了参训者抱怨培训者没有按需施训,培训者则指责参训者的学习态度。
其二,高师院校和培训机构实施培训,侧重理论和理念,关注参训者观念的变化,是其主要特点。希望通过高师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而不通过其他途径,就能获得实用的技能、行为的改善、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上的发展,是不大可能的。校本研修必须跟进,以落实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只有将院校机构培训与校本实践研修紧密结合,才有可能实现最佳的培训效果,真正达成培训目的。但是,校本研修的实施主体是中小学校,培训的实施主体是院校机构,两个主体的紧密结合往往受到机制、制度,特别是各方“校长”的制约。这个关节,需要进一步打通。
因此,现实的可能就是,理论与实践靠近一点,院校机构与中小学亲密一些,使培训尽可能地帮助参训者解决一点问题,使校本研修落实一点理论理念。能这样的话,就很令人欣慰了!
再忆师训之美
备“学情”讲所需
韩世文:在课改背景下,您所经历过的最难忘的或者最有价值的培训是什么?为什么有价值?
王永军:2009年开始,我所在的山东省平阴县教师培训中心,尝试开展了拓展式教师培训,采取体验式教学,让教师们“玩进去,动起来”,通过“同心竿”、“罗汉塔”、“盲人方阵”等团队活动,使教师们在游戏中感悟,在分享中提升。参训教师通过体验、省思与实践,增强了自我发展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为职业生涯提升奠定了基础。这样的培训我喜欢。
吴其林:我参加的培训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听魏书生和李炳亭的报告。我们愿意听,就是因为他们了解受训者的需求,走进了听众的心,讲得就是你所需要的,说得正是我所做的,问题也是我们常碰到的。所以,培训也应像教学一样备“学情”。
庄华涛:曾有那么一次培训,我们邀请的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评课,并现场对一线教师们的现实问题进行答疑。这样的培训之所以印象深刻,不是因为专家名头大,而是理论联系实际强、互动性强,使得培训既接近一线的教育教学,又有一定的高度与深度。
徐建利:最难忘的是我参加浙江省“领雁工程”两个月的脱产培训。那是一次全新的培训体验,触发了我的思考,并推动我努力去做一位实践者。其真正价值在于:不仅有理论上的提升,更有行动上的引领,同时也解决了操作层面上的一些问题。另一次有价值的培训,是在上海参加全国性的校本研修,这是一次思想上的革新,让我明确了改革的方向,也厘清了改革的落脚点在课堂。没有触及课堂的改革是失却了方向和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