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紫千红总是春——­首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侧记

(2011-05-29 20:19:17)
标签:

万紫千红

首届

中国

农村

教育

论坛

侧记

特约观察员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事业也是“好风凭借力,风劲正扬帆。”特别是中国农村教育,由于党和政府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其投入不断加大,无论从教学基础设施还是师资力量的配备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随着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不断变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如何在农村教育的答卷上书写出厚重篇章呢?2011年5月22日-23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在河北省三河市隆重召开。与会的领导、教育专家及学者以三河教育为蓝本,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论坛期间,与会人员分三条路线参观了三河的各级各类学校。大家无不对崭新独特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所津津乐道。无可置疑,三河的教育走上了一条发展的快车道。那么,三河是如何破解农村教育一个又一个难题的呢?

1、如何解决教育投入问题?

三河市之所以能如此迅速且有成效地发展起当地的教育事业?是因为当地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可以说是大智慧、大手笔。众所周知,每届领导想要在任职期间拿回教育投入的回报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在三河市,不论哪一位领导任职,都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全力保障教育投入。于是,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组统计数据,从2005到2010年,三河市政府用在教育发展上的资金已经超过了9亿元。

2、三河市是如何注重学校的均衡发展的?

三河市的综合经济实力逐年拔高,对教育的投入也逐年加大,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如何拿出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教育成绩,成为三河市教育人思考的课题。为此,三河市将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无差别”,作为奋斗目标;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和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推进域内各类教育协调、快速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三河的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三河市还完善了教育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机制,在严格执行“三高”的标准上加大了优质教师引进力度,全面落实教师安居工程等。

3、如何充分使用教育资源的问题?

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三河市提出了统筹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适度规模办学的思路。通过新建、撤销、重组等办法,将初中由25所压缩至16所,小学由68所调整至61所,先后撤销了30余所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中小学及教学点。学校布局更加趋向合理。与此同时,该市通过实行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授课、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帮教、城乡教师开展“一帮一”教学研讨等活动,广泛开展区域内教研合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教师资源共享,促进了城乡教师共同提高。这样的布局调整,这些活动的开展,无疑加速了农村地区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攀升。

4、如何阻止农村教师流失的问题?

为了激发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防止农村教师流失,三河市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激励机制。近年来,该市先后在10余所农村学校建了高标准的教师周转房,解决了教师的住房问题。与此同时,对在边远农村学校的教师实行津贴补助制度。从2010年起,补助范围进一步扩大,补助额度进一步提高,实行“公里补助制”,根据学校与城区的距离差别,教师每人每月可享受200-800元不等的补助津贴,享受津贴补助学校扩展到46所。

5、三河市是如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

三河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区域均衡,将学校的文化精神和先进办学理念相结合。注重管理精细、文化立校;注重特色办校;注重挖掘资源,培育特色文化。比如:三河市第九中学以“比孝心、讲孝道、树孝德”为主线,在校园东墙绘制长210米的“孝道宣传墙”,画有二十四孝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又如:三河市杨庄小学依托当地的装订印刷产业,深入挖掘文字的起源、印刷的演变历史,并将其搬进校园,作为该校独有的校本课程,打造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浓厚的文化魅力。

6、三河市是如何进行课堂改革的?

有了教育的资金投入,有了硬件设施的很大改进,有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又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三河市在课堂改革的道路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2006年6月,三河市教育局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学习推广杜郎口中学经验、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决定当年秋季开始在全市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同时明确了六大工作重点:一抓专题培训,二抓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三抓课堂评价改革,四抓教学管理的实效性,五抓学案导学,六抓小组讨论质量。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反馈、提升,三河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三河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三型四环五步”教学法。保留了“预习课、展示课、复习课”三种课型,落实了“轮流主备——集体研讨——课前备课——课后反思”四个环节的备课制度,确立了“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检测反馈”五个步骤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三河市的学校又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创出了属于自己学校和学科的教学方法。比如:语文双轨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中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中学政治“四式五步”导学法等。尽管各校课堂教学的方法不同,形成的基本模式有所区别,但是教育核心都聚焦在以人为本,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甚至部分学校还进一步深化课程的整合,或将国家教材校本化,或重新打造特色的校本课程,建构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块,实现了知识的统整,学科的特色化。

此次论坛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在农村教育领域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进行了深入探索。

对于中小学布局调整,有的学者不同意“高中进市、初中进城、小学进镇”的布局调整思路。认为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采取就近原则建立适度规模的学校。

有些地区政府官员不重视教育,各地区的农村教育质量差异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强调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要处理好软件和硬件、当前和长远、合理需要和均衡发展等关系;强调均衡发展不是搞新的平均分配;强调各地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保证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强调要统一城乡的教师编制标准,且要向农村倾斜;要实施好农村教师的绩效工资制度,要把好事办好;要选派骨干教师到发达地区进修学习或挂职锻炼;提倡教育家办学。

当前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依然是农村,在研究农村教育的时候,我们要重视城乡本身存在着差距这一现实,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华中师大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就此提出必须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统一标准。只有建立起了统一的尺子,才能衡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好与坏。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吕明凯提出研究农村教育,必须要澄清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教育投入的调整;建立局长、校长任职资格等等。

对于中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发展和变化有哪些?中国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宵兵认为,当前城乡形成了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推进的局势,改变了过去只重视义务教育的局面,当前的政策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放到了与义务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制定城乡教育制度的一体化,改变过去就城市论城市、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面;坚持农村教育政策的优先性,向农村倾斜,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确定公共教育体系的标准化、一体化。重在抓标准,通过抓标准来促进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强调教师工资纳入中央、地方三级财政共担。

对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厅巡视员张绪培介绍了浙江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主要抓了三件事:第一是抓配置,在抓配置过程中主要抓了三个方面:一是抓规划,在规划上小学向城镇聚集,初中向中心城镇聚集,高中向县城聚集,新建校向城镇聚集,山区仍然保留一定的教学点。二是抓硬件,抓标准化配置。三是抓教师,主要是教师的工资待遇、培训及编制等等。第二是抓交流,交流的重点是教育和教师。他们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探索:一是实行教育集团化办学。老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城市学校带农村学校。一是实行后备干部、骨干教师和新教师的异地锻炼下派。三是进行政策引导。第三是抓弱势,特别是抓外来务工子女教育。

本次论坛还提出一些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比如:农村学校被合并后所带来的农村教育形态变化的问题?如何处理城镇化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关系?城乡的空间边界的界定问题?

此次论坛形成了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成果,并为国家制定农村教育政策提供了一些数据参考。大会最终形成了《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三河宣言》。

中国教师报特约观察员  李健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