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成立
2010年7月20日至21日,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成立大会在郑州举行,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雷振海,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韩清林,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锦韬,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姚文俊等领导专家出席大会,来自全国22个省份的200多位教育局长参加了会议。成立大会上,发布了区域课改共同体郑州宣言。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翟幸福当选为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首届理事会轮值主席。
区域课改共同体是一个以县区教育局为基本成员单位,吸纳教育局长、名校长、学界专家等组成的公益性课改行动组织。目标是探索区域教学改革推进新路径,通过相互借力、借智、借道,协同发展,整体推进区域课改,破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难题。
●推出《郑州变法》八版联动特别报道
2010年8月18日,《中国教师报》以8版联动的形式,重磅推出了以《郑州变法》为题的郑州市教育局区域教育发展的典型经验。报道发出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随后《中国教育学刊》《基础教育课程》杂志对郑州的道德课堂给予了跟进报道。
“郑州变法”的实质在于以课改拉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以变革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从根本上实施区域内每一所学校“集体致富”的真正均衡。郑州区域课改历经“由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过程呈现了整体性繁荣。保障郑州区域课改有序推进的,不仅仅有基于教学、教研的创新,还有一系列制度创新的举措。郑州经验回答的不是课堂教学改革本身的问题,而是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找到了最佳的路径——从课堂出发来抵达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理想。
●《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创刊
2010年8月25日,为发现总结更多典型区域的成功课改经验,进一步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正式创刊。
作为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的重要宣传平台,〈区域教育周刊》立足区域课改,深耕区域课改,推进区域课改,扩大改革共识,传播成功经验。《区域教育周刊》同样寄予着我们的一个梦想:让改革者勇往直前,让观望者坚定前行的信念,让改革的盲从者找回迷失的自我,让改革的困惑者找到突围的路径,让改革的先锋者找到同行的伙伴。《区域教育周刊》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区域教育领导者提供实现均衡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培植区域课改新动力,发现并推出了一批区域课改的成功样本。
●公益性局长沙龙召开
公益性局长系列主题沙龙由《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倡议发起,以课改为媒,以理想相约,畅谈区域课改的实践探索,展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经验和局长的教育智慧。
2011年3月4日、3月18日,《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连续举办两次局长沙龙活动,邀请全国各地近20位有思想、善行动的教育局长,走进编辑部,一起探讨教育发展、区域均衡,共同谋划区域课改突围之道。这种请进来交流的形式,不仅能拉近教育媒体与地方教育管理者之间的距离,更快地发现典型、积累素材,真正实现办报“落地”,更重要的是,通过互动交流,发挥教育专业媒体的“领导力”,引领教育局长深入地认识课改、参与课改,定教育信仰,共谋区域教育发展!
●推出《区域课改的“殷都试卷”》八版联动特别报道
2011年4月27日,《中国教师报》推出了特别报道《区域课改的“殷都试卷”》,报道围绕区域教育面临的8个考题,一一解答,全面解读了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整体推进课改的经验。殷都的区域课改由区委书记李南沉亲自领衔,给予方向引领,精神引领,竭力做好区域课改的护航者。该区提出的课改要做好“五改”,即改思想、改课堂、改学生、改教师、改管理,从而打造师生和谐生长的教育生态。该区把课堂突破作为拉动整个区域课改的重要引擎,通过“主体多元高效课堂”的整体推进,让师生在课堂这一占据了学校生活重要部分的领地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解放,觅得了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诗意栖居。
●教育发现书系出版《课改立场》
2011年4月,教育发现书系推出《课改立场——一个区域教育的实践样本》一书,该书是以《郑州变法》八版联动特别报道为基础,扩充整理而成,以媒体记者的视角记录并解读了一个区域教育的脉动和由此引发的变化。该书在简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中原大地上正在上演的一场“教育变法”运动,基于问题解决和生态建设,围绕学区制、中招制度、教育视导等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围绕课程、教材、课堂、文化这些教育元素一一进行重新解构。郑州推行的一系列教育新政,演绎了一条从硬件均衡走向软件均衡的路线图,深刻诠释了课改是行动的哲学,是教育生态的系统优化。郑州教育主政者实施教育新政彰显的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课改立场,更是一种责任和良知。
(褚清源综合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