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读报会-肖俊泉:助推教师发展是局长“第一要务”
(2011-05-12 11:44:40)
标签:
特别策划读报会肖俊泉助推教师发展局长要务育儿 |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
特别策划·读报会
教育专业媒体如何在打造新课堂、培养新教师、推动新课改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区域教师培训如何将教育专业报刊“学、研、用、评”落到实处?
日前,河北省承德县教育局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了学习《中国教师报》读后论坛活动,唱响教师“读、写、讲、做”四部曲。此次论坛,正式拉开了承德县2011年“读报会”的序幕。以此为突破口,该县教师培训工作也步入了新阶段。本期特别对话承德县教育局局长,并遴选展示部分“读报会”成果,以飨读者。
助推教师发展是局长“第一要务”
河北省承德县教育局局长肖俊泉谈教师培训
四大问题直击教师培训之弊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目前教师培训市场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肖俊泉:我认为主要存在4个问题:一是乱。众多繁杂的教师培训,鱼龙混杂,派系林立,让教师茫然。二是虚。偏重理论,而对教师最迫切需要的新课改、新课堂、新教师等实际要求重视不够,使得教师雾里看花。老师们需要实实在在的理念下的行动策略。三是灌。培训方式多为学术报告或讲座,单纯填鸭和灌输,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会上听着冲动,回来后又不知道怎么行动。四是贵。一些培训活动商业化、功利化倾向严重,除了培训费外,还需住宿费、交通费乃至考察费,昂贵的费用对于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来讲确实难以承受。
行动建构“一模两翼三研”机制
中国教师报:在新课改背景下,承德县采取什么举措,既能破解培训之弊,又能让教育的理念更快地变为教师的观念、进而推动他们的行动?
肖俊泉:转变理念才能转变行动。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教与学的关系,重心是学;二是师与生的关系,重心是生。核心是淡化教师的教,强化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
为适应课改需要,2005年起,我们在全县重点开展“三项研讨”活动,通过主题研讨提升理念,通过课前研讨把握教材,通过案例研讨改进课堂。在主题研讨中,我们开展了什么是学生、学生有哪些需求,为什么先学、怎样先学,什么叫交流展示、交流什么、展示什么,以及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质疑答疑等一系列的主题研讨活动,教师的理念确实有了提升或转变。
但重要的是,转变观念的目的或标志,是教学行为的改变。为把理念变为现实,2007年,我们提出并全面推行“4+4n”课堂教学模式,“+”号前面的“4”是课始时的情境引入、展示目标和课尾的综合训练、课堂小结4个环节,“+”号后面的“4”强调课堂上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必须经过自读文本、师生交流、质疑答疑和专项训练4个环节,“n”是本节课所教知识点的个数。模式本身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学不教”。为避免僵化模式,我们提出严格模式、灵活模式、创新模式三步走的策略。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又将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稿与“4+4n”模式有机融合,如同为模式增添了两翼,进一步提高了“4+4n”模式的有效性。这样,逐步形成了以“4+4n”模式为中心,以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稿为两翼,以“三项研讨”为载体的富有县本特色的“一模两翼三研”教研机制。
经过5年多边实践、边研究、边深化的探索,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当然,如何让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最终实现文化变信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教师报:当一种文化成为大家共同的信仰时,发展就不是问题。您认为怎样才能让课改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信仰,教育管理部门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肖俊泉:我认为,只有让教师在课改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才会坚定信念,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研究和实践,进而升华为对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一是提供服务。关注教师实际需要,予以支持、帮助和指导。二是搭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教师成长,又通过这个平台让成功者展示才华。三是给名给利。英雄不能光流血流汗,同时也应该有名有利,教师同样如此。今年,我们对县级骨干教师的津贴将由原来的50元增加到100元。
六项举措开展师训工作
中国教师报:承德县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之后,在教师培训方面主要采取哪些措施?
肖俊泉:第一,倡导教师个人读书。坚持每年开展读书活动,确定必读书目,撰写反思体会。特别是从2010年以来,广泛开展学习《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活动,并将读书结果纳入教师考核。
第二,开展校本培训。围绕“一模两翼三研”的教研机制,通过同课异构、双师同堂的形式,通过打造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的“七有”课堂,推进“4+4n”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化。
第三,建立大教研、大培训机制。充分整合县内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和拔尖教师等资源,对学区研训员、主抓教学的干部和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并形成“六个一”制度,即每年举办一次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开展一次“4+4n”模式课堂教学大拉练,暑期进行一次教师全员大培训,进行一次新教师岗前培训,举办一次教师基本功大赛,组织一次教师教材教法考试。
第四,实行学校开放活动。先是培养和树立几个或一批优质学校、优质学科、优秀教师,然后放大典型,让其面向全县学校和教师开放。“开放月”、“开放周”、“开放日”活动的实践告诉我们,典型的力量是巨大的,开放的效果是显著的。
第五,高端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去名校挂职学习,参与高校组织的置换培训;同时,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和学者来我县讲学,实现专家引领。
第六,远程培训。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依托各种网络资源进行培训。
最近我们还将要建立“名师工作室”,加强学科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建立自己的培训队伍。
七条途径探路教师专业化
中国教师报:教师队伍的发展,决定着地区教育的发展。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承德县近几年整体上做了哪些努力?这些实践探索有何得失?
肖俊泉:我始终认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局长的“第一要务”。所以我任教育局长十几年来,始终坚持“每周一日”的局长听课制度,不论工作怎么忙,每周必须抽出1天时间到基层学校听课、研课,其中的目的是发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推进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我们主要从7个方面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探索和努力。
第一是开展小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一端连着教师的业务学习,一端连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对此不求大而详,只求小而真,我们常说3句话: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就是研究课题,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
第二是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不但在校内搞,而且在校际间搞——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观摩,重点思考3个问题:同在哪里,异在何处;同与异的“术”是什么,“道”是什么;求什么同,存什么异。
第三是开展画知识树活动。教材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集结体,通过人人画知识树,使老师通晓学科知识内容和教材编排体系,教学中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第四是开设学习论坛。统一规定全县学习期刊,并按照读、写、讲、做的程序,开设年级、校级和局级的学习论坛。
第五是开展专家引领活动。先后邀请多位专家来县讲学,并成立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承德分站,目的是探索教师研修模式,培养教育领军人物。
第六是开展撰写教学反思活动。当教师们开始反思时,理论的火花就蕴含在其中,而且这些理论已不再是抽象、灰色的理论,他已经成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我们要求人人写、天天写。
第七是开设综合实验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分预设九分生成”。而对生成资源的分析和处理不但是对教师的考验,更是教师反思的资源,利用这个资源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从而思考如何教。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还应该在教师培训的方法与途径方面,有何创新?承德县在这方面有何设想?
肖俊泉:主要应该在编制保障、机制保障和经费保障上下功夫。编制保障主要解决教师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在农村,老教师偏多,“一头沉”教师偏多,“民转公”教师偏多。机制保障主要是解决谁来培训,怎么开展培训,如何评价培训的质量问题。经费保障主要解决人均培训经费标准且足额到位,专款专用的问题。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是,确保今年教师培训经费达到人均200元,到2015年人均达到500元。
读报论坛唱好四步曲
中国教师报:前不久,教育局举办2011年度第一期“把握教育真谛,倾听思想声音”《中国教师报》读后论坛活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设计?这是对县域教师的一种培训吗?
肖俊泉:设计这样活动的初衷,是解决教师不肯读书读报和不愿读书读报的问题。不得不承认,在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中,认为自己是“先生”、有文凭而不读书或即使读书也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而不认真读书以及不善于结合教育实践,不断深入的反思性读书、反复性读书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既不符合信息时代知识不断迅速更新的社会要求,也难以实现新课程集中提倡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专业发展要求。所以,以读书为抓手、为切入点,推进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教师建设,既是重要的选择,也是迫切的需要。
通过读书读报活动,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在教育实践中,真正按教育规律办事。所以这样的活动既是自省也是交流,当然是一种培训。
中国教师报:今后是否还要举办这样的“读报会”活动?
肖俊泉:活动已经轰轰烈烈,已经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会画上句号。今年将开展年级论坛不少于12次,校级论坛不少于8次,县级论坛不少于6次。
中国教师报:承德县如何利用教育专业报刊指导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教师报》在促进教师发展中,“学、研、用、评”如何让落实到位?
肖俊泉:我认为,当下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怎么样,主要有3个维度。一是理念是否得以提升;二是教材是否得以把握;三是课堂是否得以改进。恰恰,教育专业报刊不但信息量大,而且专业性强、时效性强,同时紧紧围绕教育理念、教材教法、课堂教学几个板块展开。
为切实发挥《中国教师报》的指导作用并切实落到实处,我们提出学习《中国教师报》,要唱好“读、写、讲、做”的四步曲。
中国教师报:您提出“读、写、讲、做”四步曲,教师是否喜欢?效果如何?这种操作的意义在哪里?
肖俊泉:第一步是“读”,先是普遍读,再是重点读,然后是研究性读;第二步是“写”,可以写自己的认同,又可写自己的质疑;第三步是“讲”,按年级、校级和局级3个级别逐级展开;第四步是“做”,“做”就是改变、改进,应该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对学生爱的技巧上,体现在班主任工作方法上。
肯定地讲,这样的读书活动程序严格、督导严格,必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荷。但进一步讲,老师之所以没时间读书,正是因为不读书。好在通过这样的读书活动,老师的思维方式改变了,行走方式也改变了,并且由不喜欢、不自觉到目前的比较喜欢、比较自觉,这也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通过读书活动,不只是收获了知识,更多的是收获了习惯、收获了品质。
链接·实践
承德县本教研出特色
为把“一模两翼三研”机制落到实处,承德县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实施大规模培训、大面积普及、大力度推广,县本教研特色得以初步形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大规模培训。充分职能部门和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广泛开展校长、教学副校长、研训员、骨干教师的培训,同时,以学区、学校为单位,依托研训员、骨干教师开展一线教师业务培训。几年来,已逐步形成系列、形成系统,成为全局的工作定例。同时,还有“五个一”,即每周一日局长听课,每月一次教研活动,每季一次教学论坛,每学期一次课堂教学大观摩活动,每年一次教师教材教法过关考试。
大面积普及。无论是课堂模式还是三项研讨,均在所有学段、所有学科全面普及。各学段课堂教学大拉练活动,按讲课-反思-评课-研讨-总结的基本流程,从2007年开始,每年一次。同时,实施优质学校、学科和优秀教师开放活动,实施“名师计划”,着力打造教育领军人物。
大力度推广。推广必须给力。一是实施“三杯”竞赛,即在全县所有中小学开展了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金银铜杯“三杯”竞赛活动;二是举行教学比武,每年11月份,以“4+4n”模式为评价标准举行全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三是创新视导方式,在全县开展以“同课异构”为主要形式的“送教下乡”和“优课进城”活动,随机参加研讨,随机进行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