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报道:区域课改的“殷都试卷”(二)
(2011-05-01 10:47:09)
标签:
重磅报道区域课改殷都试卷五环概念新教师好学校教育 |
分类: 区域·教育地理 |
区域课改的“殷都试卷”(二)
□ 本报记者 李炳亭
考题五:创新怎样的机制
——殷都区的“一线工作法”
评价是武器,区域课改成败的关键在于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李志宇提出了区域课改的三个主体论,即“教育局层面上校长是主体,校长面前教师是主体,教师面前学生是主体”。这是一个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在具体的做法上,殷都区同样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
从2010年起,教体局全面实施了工作项目化管理,把一项被认为“软指标”的教育工作,分解成为一个个工作项目,明确措施、时限、责任人,并实行台账督查,跟踪问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能够推动殷都区域课改不断深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机制,是他们实施的“一线工作法”,即教体局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全体教研员包校到班,深入一线指导课改,让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难题在一线突破、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形象在一线树立。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殷都区教体局为适应课改的需要将区教科所、教研室、培训中心三个业务部门进行了合并,成立了教科培中心,这一机制本身也发挥着巨大的优势。一年多来,教科培中心坚持“一线工作法”,蹲点驻校,和一线教师碰撞交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课改中的“三大重点”,即导学案、小组建设、当堂检测和“三大难点”,即小学科、大班额、低年级,共立项134个课题,发挥教研员引领带动作用,以承担的课题为抓手,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学科课型,根据学科规律以课型促特色,深化课堂教学,固定重点学科、年段课型,发挥区域课改优势,通过区校两级自研,课改难点突破,中小学各学科共研制出43种课型,学科、年段特色初步形成。
该区的“教研员包校制度”是“一线工作法”的具体体现。制度规定,教研员的任务一是课题研究。每个教研员根据学科特点,抓住课改中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确立研究内容,向教科所申报课题,把驻点学校作为试验点,组织带领课题组成员有效开展研究,带动学校,培养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解决课改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点带面,辐射全区;二是备课上课。每个教研人员要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帮助教师备课、上示范课,在课堂教学中研究、思考,在实践中寻求突破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学科教学。具体工作由所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三是参与教研。每个教研员在驻点学校工作期间,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为学校的教研工作出谋划策,促进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另外,教研员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区教研室和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对教研员的管理则实行双重管理制度,教研人员接受教研室和所在学校的双重管理,在学校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服务学校,恪尽职守。在做好学校工作的同时开展课题研究或教研活动。教研室有中心工作和上级部门有其他工作任务时,需要教研室主任批准后离开学校。此外还对教研员一线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待遇、考核制度、考评制度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正是“一线工作法”使得殷都区教研室的职能发生了转变,使教研员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教科研工作迸发出了无限的生机活力,成为学校课改的重要支撑。
考题六:如何获得社会支持
——营造课改“磁场”
在课改之初,改革的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教育内部,而是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一些家长质疑:老师讲,孩子都不一定能学会,现在老师少讲甚至不讲了,能行吗?网络上曾经流传有一篇反对课改的“诘”文,反映了部分家长对改革的担忧。
“教育不能成为社会价值观的俘虏,教育改革不能一味迎合家长而要善于引领家长。”李志宇说。他认为,家长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每一位家长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作为教育改革的试验品。“如果我们的家长真正了解了我们的教育,我想他们会成为课改的支持者,会成为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后援力量”。
针对家长的疑虑,教体局要求学校开门办学,开放课堂,组织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或家长会,邀请家长到学校,实地感受孩子在学校的变化。
与传统的家长会不同的是,这里的家长会和课堂一样,学生是主人。整个家长会的主题、流程、主持都有学生自主完成,家长会还专门安排家长之间的交流环节,让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家长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分享家教心得,相互借鉴好的家教方法。
这样的家长会,总会有很多家长感动的流泪。看到孩子们落落大方、现场精彩的表达,看到孩子们写给自己的话并当众读出来的时候,他们才突然知道了孩子们内心的想法和希望,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应该怎样更科学地对待孩子,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生家长李岚馨家长说:“ 学校的课改虽然不是直接的考试分数体现,但是孩子们得到了全面的操练。知识、眼光、诚实、口才、人脉……都是做人的能力。愿天下所有儿童都能张开个性的翅膀去飞翔。”
从家长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孩子的评价已经从重分数转化为重能力的培养,从单一尺度转化为多元尺度,从重结果转化为重孩子快乐成长的过程。
许多家长甚至和孩子一起上课、活动,看到孩子们处处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家长们的疑虑一个个被打消了,从质疑课改转为课改有力的支持者。
“不仅要让家长了解课改,变质疑为支持,还要让家长参与课改。”李志宇说。配合区委、区政府开展的推动政治文明 “三大举措”活动,教体局决定开展“政治文明三大举措进校园活动”,将“十大员”活动与民主治校相结合;十佳标兵评选与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相结合;诚信建设与学校日常规范管理相结合,其中,在家长中聘请宣传员、事务纠纷评判员、环境员等十大员,让家长全面参与学校管理,点燃家长以及全社会参与课改的热情。
考题七:改的效果如何
——殷都区的师生快乐了
改革是有风险的,总会有人抱有这样的担心:学生快乐重要还是分数重要?改了学生考不好怎么办?如何与现行应试教育体制接轨?
对此,李南沉在改革初期的动员大会上曾说,在改革的初期,不以分数论高低,调整评价方式,新的方式尚未掌握,旧的方式丢弃了,就像学骑自行车,开始可能会摔倒,可能还没有走路方便,但是,坚持学下去,摔几跤,就会掌握骑自行车的技术。
殷都区开始探索改革评价体系,首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进行“手术”改革,主要目标是从分数开刀。他们使学校考试实现了“六大变脸”:变一张书面考卷为多元测评;变统一监考为诚信考试;变百分制为星级制;变分数排名为成绩密封档案袋,单独向学生反馈;变以分数论英雄为多元评价;变学生只注重分数为注重错题分析和错题改正。
他们制定了无分数评价方案。无分数评价是从观念上淡化分数,从操作上用等级取代分数,无论是课堂检测、单元检测、作业批改还是期中、期末考试,无论是口试、笔试还是其他考核、考评,一律不出现分数,取而代之的是等级和各类标志,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改进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北蒙小学是殷都区最偏远的学校之一,校长孙志勇给记者讲了一个细节:课改之前,每学期开学,学校都要为每一位老师配发两盒“润喉片”,嗓子出现病变是一种常态。如今,老师们走下讲台,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点拨者,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学生们真正学会了自主学习。
在洹滨学校有一个现象,校长见到教师和学生会主动问好,主动打招呼,在行动中传达着高效课堂的理念。“现在,教师上课首先向学生问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凡事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师道尊严已经发展为师生和谐。学校以师为本、教师以生为本的理念成为了大家的自觉行为。”校长元文松说。
像这样反映课改变化的细节还有很多。如今,在殷都区的课堂上,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达标,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导学、参与、激励、引领、测评代替了原有的教学方式。这种主体多元高效课堂理念系构建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让师生的生命状态发生了质的变化。
“两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懂羞怯的小女生。那时,课堂上听不到我高谈阔论的声音,看不到我英姿飒爽的身影,感受不到我充分饱满的自信……很多次,我都因为没有勇气站起来而责怪自己,怪自己的无能。
现在,我变了,变得活泼开朗,变得亲切温和,变得幸福快乐。如果说以前的我是一只怎么飞也飞不高的小鸟的话,那么现在的我就是一只可以在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的雄鹰;如果说过去的我是一朵凄楚的含羞草的话,那么如今的我就是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花。是您,高效课堂,改变了我,教育了我,丰富了我,让我可以不断的超越。”这是育才中学学生范林林在日记中写下文字。
该区焦邵村小学六年级学生李张瑞在作文中写道: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老师的言语更是不可置疑。而我们学生呢?学生有问题却不敢问,也不敢提,更不用说上台展示自己的独特见解了。但高效课堂却打破了这一现象,它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真正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组织能力,真正地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兴趣,让我们在快乐中汲取了知识。
育才中学七2班范艳梅说:我最喜欢的要数展示环节了。自主学习后,各组把最难于理解或认为最有展示价值的题目写到版面上,以备班内展示。每次我都会选择最有难度、最有挑战性的题目,带领我的团队一起攻克一个个“堡垒”,那种喜悦和兴奋,那种成就感不是语言能够描述的。在展示时,每次我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大胆、大声、大方,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家。我认为,展示的过程,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锻炼能力的最好的方式。
“正是由于老师的‘闭嘴’,学生才感到‘安全’,才敢于如此的‘放肆’。”殷都区教学总顾问、教科培中心常务副主任金耀林说,“作为老师要善待和宽容学生发言的错误,创设和营造敢说的语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只有学生在课堂心理是安全的、人格是安全的,教学的民主才能有意义。”
安阳外国语小学五年级2班吴立群同学的家长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自私、专断、任性——独生子女综合征是让我们家长感到头疼却又手足无措的一件事。高效课堂让孩子们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每个孩子都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小成功靠自己,大成功靠团队’的理念。我发觉自己的孩子变得大度了,和小伙伴在一起懂得了谦让。想不到,团队的力量竟然如此神奇!”
“我教了17年数学,只会两种通分方法。在高效课堂上,同学们却研究出了6种通分方法,让我惊喜!”殷都实验小学六年级7班教师卢红娟说:
安阳外国语小学老师杨红梅曾在以篇题为《给自己一个成功的支点》的文章记录了自己成长心路历程。这位原来很少在公开场合发言的年轻教师,在高效课堂实践过程中,从孩子们的精彩展示中收到感染,一直努力突破自我。她在文中写道:“我破天荒地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漫谈会上,作了一次语无伦次、声音颤抖的即兴发言,正是这场看似不精彩的发展,成了我的破冰行动,成了我成长的新起点。”
殷都实验小学教师孙巍的话充满诗情画意:“主体多元高效课堂让我们心中压抑的热情、渴求出现‘井喷’,每一节课都是我和孩子们生命与智慧含苞绽放的过程。化用冰心老人的一句话:主体多元在左,高效课堂在右,在成长之路的两旁,我们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使一路上穿枝拂叶的师生们,即使走过辛劳,挥洒汗水,却洋溢着快乐与幸福……”
考题八:如何让改“可持续”
——给学生成长创设生态
主体多元教育在课堂上实现重大突破,但殷都的课改没有仅仅局限于课堂。按照李志宇的说法,课堂要高效,工夫在课外,我们要培养的是将来走上社会能够走得更远的人。
在这种背景下,全区学生成立了800多个自主管理组织、280多个社团,做研究,搞竞赛,全程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人们能看到,校长助理主持校务工作有条不紊,学生督学认真细致不留情面,班级银行一板一眼帮助理财……学生当家做主,点燃了火热激情,校园里一切都更鲜活了。
殷都区确立了20余家单位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采用3+N新模式,建立“干”“管”“监”三支队伍,开展了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让孩子们深入生产、生活一线,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饭菜是怎么做出来的、果实是怎么结出来的。
与此同时,教体局还倡导学校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开发学生喜欢的课程,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铁西路小学提出了“文武兼备、身心两健,人文见长,全面发展”的育人思路,并开发了《甲骨文与中国文字》、《甲骨文与中国书法》等校本课程。梅东路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数学思维训练》,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数学问题,学到了有用的数学思想。
殷都实验小学科技馆有50余套科学仪器,是学生最喜欢的地方。这里还陈列着同学们的课题结论、小成果报告、小论文作品等,如《小学生零花钱情况研究》、《小学生QQ文化》、《关于白色垃圾污染问题研究》、《小学生家庭书刊存有和利用的调查研究》……
社会大课堂系列活动是该校一项重要的校本课程。为了更加贴近历史,增强作为安阳人的自豪感,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殷墟同乐北区考古发掘现场”,这样的参观活动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古迹,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切。
“我们要有大教育的理念,要把课堂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仅限于那么几间教室,要让学生走进企事业单位,走进农村社区,走进田间地头……让孩子们体恤寒苦,洞察问题,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有理想信念的人,有仰望星空兴趣的人。”李南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