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都试卷”之答案:从“新”开始的幸福
(2011-04-27 10:28:53)
标签:
开始幸福河南安阳殷都实验中学新行动纪实课改快乐答案试卷教育 |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
教育的一切问题,在课堂都能找到根源;当课堂变新了,一切就都成了新的……
从“新”开始的幸福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实验中学“新行动”纪实
如果没有课改,一切或许都将无从谈起;但当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以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全面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殷都区实验中学终于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那些潜藏在校长和师生们心底最真的声音和渴望,终于被彻底唤醒,那些渴望成长的生命,在这一刻,真正被激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新激情……
于是,我们发现,形成了自主发展意识、拥有了新思想、开始了新行动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们,逐渐成为当地教育发展的新代表。
正如殷都区教体局局长李志宇提出的“三个主体”观点一样:除了强调学生是教育和课堂的主体外,校长是教体局管理中的“主体”,教师则是学校的“主体”。如何发挥好这两个主体的作用,对于更好地推动课改、发展学生至关重要。因此,新课堂不仅要培养新学生,还要催生新校长和新教师——而他们则共同形成了新学校。
殷都区实验中学的发展,正是殷都区“新行动”最好的样本。
新校长创新管理:一个“目标”破解成长密码
“我每天都能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安阳市殷都实验中学校长杜晓波由副校长“转正”还不到一年,算是殷都区比较“新”的正校长了。他“转正”的时间,正是殷都区整体推进主体多元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候。课堂变新了,学校师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气,似乎一下子整个学校也变新了。于是,作为正校长的杜晓波,开始真正感受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安阳市殷都实验中学始建于2005年,是殷都区教育资源整合布局调整后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从建校初期,该校便开始主体多元教育实验,并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年级组管理为基础,取得了教学质量高水平,成为教改发展的前沿校。
这样的新学校,本身就具有改革基因,面对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如何更快地找到发展的“密码”,让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迅速而幸福地发展起来,考验着面临新形势的学校管理者。
这时候,拥有多年一线管理经验的杜晓波,在新的理念和课改大环境的冲击下,也开始向着“新”的方向发展——“新校长”不仅有新的理念和行动,更有新的技能和作为。他借鉴高效课堂“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利用学生、成就学生”的理念,对学校的主体——教师,实行目标驱动机制,激发他们成长的动力,从而实现权力下放后管理的无为而治。
杜晓波将这种管理方法,总结为“三化”,即工作目标化,目标责任化、项目化。在此基础上,实验中学提出“一种机制、二个目标、四个结合、六种途径”,推动学校整体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种机制”,即构建目标驱动机制。变教育改革整体推进需求为教师内心之需求;变教育改革理论需要为教师自我成长之需要;变课堂改革操作实践学习为教师课堂实践之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变学校管理为自我管理,目标内化,推进学校教育改革整体发展。
“二个目标”:一是推进“主体多元高效课堂”教育改革深化求成;二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两个目标相辅相成,一改传统教师培训的空、大、高,让教师有理论可循,有理念可依,有方法可学。
“四个结合”:一是把政治思想教育与教育改革形势相结合;二是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教育改革发展愿景相结合;三是把人文素养提升与教育改革现实需要相结合;四是把专业能力提升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
更为主要的是,结合学校实际,实验中学形成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六种途径,即“云”教研活动、间周赛课、请进来走出去、百师讲坛、杏坛心语和教师反思。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一朵云,他们共同作用便会形成一场雨;每个‘攻坚组’都是一片云,他们共同作用,便能形成小气候!”杜晓波改革常规的教研组织形式,在学校开展“云”教研活动。学校以学科和年级段为主体,组成2至4人的“攻坚组”,确定优化课堂课型结构为目标,进行攻关。对研究的成果,通过“小讲座+课堂实践+交流”形式,及时召开研讨会与相关小组进交流,通过小组化教研活动,使教研与课堂实现无缝接合,提高教研工作的实效性。根据各学科课型研究实际,制定课时调整计划,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课型深化为目标,修订学校督评制度,形成课型标准下的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评价体系。
教了7年思品课的教师张爱红,正是通过课型研讨,对照课堂教学,发现课堂预习不充分、展示不到位、效益不高等问题。于是,带着问题“上路”,不断研究、不断试验,逐渐总结出了本学科最佳的流程方式。后来外出与同行交流时,自己的研究正是同行困惑所在,因而赢得了同行的“追捧”。甚至“回家躺床上都在想:从问题出发的教研活动,才能真正促进教学”。
赛课活动是实验中学提高课堂水平的一项常规工作,课改初期,学校确立了“多名教师共同打造一节课”、“树标立杆”、“团队评价”、“课堂细节逐个打造”等总体思路,根据并以此制定了以年级为单位的大循环间周赛课制度,全体教师都是参赛对象,也都是评委。通过大范围、快节奏的赛课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高效课堂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学校高效课堂的建设步伐。后来又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和改进。
赛课必然要设立奖品,实验学校却别出心裁,立足农村教师实际,以方便面为奖品,不仅解决了优胜者的早餐问题,甚至解决了整个办公室教师的早餐——第一次大家分享了一位老师的奖品,下一次,其他老师也必将要尽心竭力争取胜利的成果……
在殷都区实验中学,“请进来,走出去”也有了新的含义:请别人来通过展示自己促进提高,走出去培训别人。每个人都很珍惜走出去的机会,一般都要做扎实的准备工作,制定相应方案,有时候还要拉着校长指导到午夜。
“给我一个平台,还你一个亮点;给我一个舞台,还你一片精彩。”学校为教师搭建“百师讲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思想、业务的交流,成了教师心目中的一方“神坛”。
每一项活动、每一个舞台,都成为教师们发展的动力和成长的平台。而名为“杏坛心语”的校级小报,大量刊登了发生在普通教师身边的感人事例,成为弘扬正气,树新风,建师德的一方沃土。实行一年多的白板反思、札记反思,也成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邢艳娟原本是学校里极缺乏自信的一位教师,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对自我都不认同,班级里出了什么问题,都不敢请教别人。2008开始接触心理学,并在同事的鼓励下,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家长共读。直到2010年课改,让她也有了“展示”的欲望。于是,当学校自主申报“人才库”课题的时候,她主动做了;校长杜晓波又为她争取了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经过精心准备并且获得成功的一场讲座,才彻底改变了她。
如今,记者采访时,邢艳娟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反思自己的成长。她说:“有时候,改变一个人只需要3年”。
杜晓波看到教师们成长,很是感慨:“‘目标驱动’机制的构建,成为推动殷都实验中学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发动机、传输带……”在应试的压力下,教育褪变成了教学,教学又褪变成了教书,如今的教育改革就是首先让教书回归到教学的本位,然后回归教育的本质!“这是教育‘跑偏’后的回归。因为我们真正‘唤醒’了人性!”
其实不仅如此,在此之前,实验中学在学校的管理中,实行年级组管理制——所有的工作都由年级组负责和管理。年级组既是具体工作的执行人,也是责任人、管理人、督导人,学校所有与教师、班级、学生相关的工作,都由年级组负责。如三好学生的评定、优秀教师的评选、年级组教师的聘任、学科教学的组织,甚至是刚刚展开的教师绩效工资评定,都由年级组负责。而年级组在管理上,就像高效课堂中的一个合作小组,各有不同分工,共同协调、合作,“人人有分工,人人有事干”。
学校也借此形成了多学科协同并进的年级机制和氛围,同一年级组内,多学科之间也相互竞赛,激发工作积极性,从而共同发展进步。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当然也应该给予他们主体地位——年级组管理制,正是让教师自主管理的实践探索,也是“新校长”敢于放手、发挥教师主体的一种具体表现。
新教师革新教育:一张小纸条引发“生态”重建
在班级管理中,一张小纸条能有什么作用?当一场名为《我心爱的小纸条》的情景剧在殷都区实验中学上演的时候,许多人才发现,原来小纸条也有特殊的作用。
这个情景剧是根据四年(1)班发生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缘起于班主任孙燕庆接手的这个所谓的“差班”:纪律差、品行差、习惯差、成绩差。一些学生在班里拉帮结派以大欺小,而被欺负的人还不敢说出来……这让孙燕庆很头疼,解决班级问题,一时找不到突破口。
如何才能“撬开”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话,同时保有安全感?他想到了匿名的小纸条!
班会上,孙燕庆“邀请”同学们把班里不和谐的事情或长期以来想说的话都写在小纸条上,不记名,然后统一收集起来,全部读给大家听——一张小小的纸条,绕过了学生的戒备心理,也实现了“交流”的平等。结果,写到小孙在课间做坏事的竟有30多张,其中有一张是他自己写的:我打过李某……他自己主动承认了错误,同时也向全体同学道歉并保证以后好好团结同学。
小纸条就像一面镜子,它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监督自己。从那一天起,这个班里的学生,每天写一张纸条,每个人都有了监督和被监督的权利。这样经过了一段时间,小纸条上反映的坏事越来越少,班级学习氛围有了明显的改善。
那小纸条还写不写了?当然写!没坏事,就改写好事嘛!
就这样,小纸条自此又成了一盏路灯,照亮了学生的心灵。许多同学的小纸条上,又出现了小孙的名字,不过全都变成了好人好事,同学们给他的掌声也越来越多了。还有同学写到:小孙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是小纸条帮他找到了集体的力量、找到了应该属于自己的尊严。
“小纸条就是我的眼睛和耳朵,我可以听到教室里的每一个声音,可以看到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最值得我骄傲的是,小纸条不仅改变了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也端正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小纸条充分体现和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孙燕庆如是说。
其实,在殷都区实验中学,类似小纸条的故事,还有很多,五年级就在全年级推行小纸条经验。它体现的不仅是教师管理策略的新变化,更蕴含了教师教育思想的新变化。因为课改,让大家重新定位了师生关系,重新认识了学生发展的问题。
孙艳芬曾收到一封学生的信,埋怨她不关心学习成绩好且让人放心的学生。孙艳芬在自己的反思中写道: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真诚的认同和关爱,都渴望与他人进行心与心的接触,孩子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忽略孩子的每一个感受,要把对他们的赞赏、信任、关爱与期待,及时地传递给他们,让他们得到内心的满足。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赢得孩子的爱与信任。后来,她还给这个学生回了信,表示真诚的道歉,更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感谢。
学校团支部书记郭华君一直被一个大苹果感动着。那是学校组织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在苹果园采摘时,一个名叫郭伟的学生摘了最好的苹果送给她,立刻引发连锁反应,许多学生都争抢着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送到自己的老师面前……政教主任刘巧娟还记得,一次走进文字博物馆的活动结束后,李少帅主动帮自己拿东西,其他学生也都纷纷效仿;外出活动搞联欢,午餐时学生们都积极地将自己带的好吃的食品送到老师面前……
正如教师王艳丽总结的一样: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师生关系进一步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责任感大大加强,主动发展、向上向善的意识,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强烈,因为他觉得不能“辜负”小组同学的期望,不能拖了集体的后腿!这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生态”!
在这种新“生态”背后,教师同样发生了变化。政教处副主任朱尤科,曾是课改的“顽固派”。直到一次专家的讲座,让他茅塞顿开,主动申请“写反思”。学校内部赛课,他本是评委,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后,他也主动“下水”,成了参与赛课的人……老教师尹素瑞,曾经补过课,加过班,但一直不愿接受课改的新理念。一个不善言辞却喜欢打架的学生,让她很头疼。后来开始尝试改革,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她将这个学生定位副组长,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协作。结果收到良好效果,原来的问题学生竟然表现的很不错。
也正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尹素瑞的管理负担和教学负担明显减轻,开始有时间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跳起了健美操。她说,高效课堂的改革,让她这样的老教师也焕发了新活力,有了新生活。
四年级组长孙艳芬,课改之初被作为“领头雁”培养。当时由于孩子小,一年多时间顾不上照顾孩子。在家时,孩子为了引起这个妈妈的注意,竟故意用小脑袋碰墙“自残”。家里的新玩具,在孩子眼里,也没有妈妈,因为“妈妈上学去了!”孙艳芬感叹:“孩子的魅力比不上高效课堂的魅力!”
宋海金直言:“课改让人年轻”!更有意思的是,年底,学校组织教师看春晚,结果一位教师直言:“看春晚不如搞课改”。……
如今,无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殷都区实验中学的教师们,都在向着“新教师”的方向努力。在他们心底,成为“新教师”已经成为一种自发意识。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基于人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更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自主发展意识……
“唯生”的结果,便是师生关系前所未有的和谐融洽。师生之间平等交流成为常态,而教师的管理,也就充满了尊重与智慧。原本好动的学生,在展示中收获满足,也在相互的督促中上进;原本学习一般的学生,有了更多展示和动手的机会,学科兴趣不断增强,成绩随之提升;还有许多问题学生,也都在老师们仔细的分析研究与开放的互动中,逐渐转变!
杜晓波曾经分析说:“‘特别累的教师,身上有特别可恨之处’,我们要在主体多元的教育理念下学做一个‘懒’教师,追求‘愿意’二字,启发学生愿意学习的天性,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使学生肯学、想学、愿意学,从而学会、会学。要让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主动地学、快乐地学、幸福地学。当学生快乐的时候,教师就会收获自己的幸福。”
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行走的方式,重新营建一种教育生态。
新学生“刷新”生命:一种信任催生自主成长
“真正的成长是自我发展的成长,真正的学习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殷都区实验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师宋海金谈到课改后的状态时说:“学生的课堂,我只是去参与。”课堂上,即便是实验失败,依然有许多学生抢着做;有时自己的演示实验,还会故意失败,引发学生自主动手尝试。因为他相信学生的能力。
校办副主任王飞,同时任教八年级数学课,2010年底,他突发奇想,如果课堂教学回归到传统状态,会是什么样子?于是,他付诸实践,结果课上不到一半,只剩下1个学生在听课。那时候,学生们强烈要求:“老师,让我们自己来吧”。因为课改后的课堂学习,基本由课代表组织,而学生们已经习惯了自主学习……
如果说,高效课堂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的话,那么,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就是要把学校还给学生,殷都区实验中学在课改之外,也开展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探索。学校在学生自主管理机构设置上,设学校自主管理委员会;年级自主管理委员会;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三级机构,分别负责不同层次的管理任务。学生管理委员会由全体学生选举,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通过竞选产生,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实行全员分工,轮流当值,形成大家事情大家做的良好氛围。
同时,以年级组为单位,分为九个横向管理单位;设置礼仪、组织、宣传、纪律、学习、卫生、体育、文娱、车管、后勤等十个纵向单位,这便是学校“三级九横十纵”自主管理模式,倡导学生“我的学校我做主,我的班级我管理”。
于是,学校里出现了许多小班主任、小校长,他们开始像真正的班主任和校长那样,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
六年级(2)班的骈晴同学,是经过自主管理委员会选举产生的小校长,她拥有随时进出校长室的权力,也拥有同校长直接沟通和建议的权力。当然,还有自主组织活动的权利。不久前的一次环保行动,就是她这个小校长同小班主任们沟通后,发起组织的。
王晶晶是八年级的小年级主任,需要协助老师处理年级事务,还要当好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有一回,八年级的部分男生想玩篮球,找到她,她便同主管老师商量,最后还邀请了相关的体育老师做裁判,组织了一场篮球比赛。
在王晶晶眼中,高效课堂的自主、合作学习,以及充分的展示,让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发展。以前不会给人讲解数学的她,现在回家主动教弟弟写作业、讲解习题,弟弟竟然也听懂了。
曾经比较自卑,且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张伟,是七年级(4)班小班主任,他告诉记者,正是小班主任的“管理”实践,让他逐渐变得自信起来。后来甚至回家教父母英语单词和语文课文,让父母反过来听写,督促他学习。
即将毕业的九年级(1)班杨兰,是初中自主管委会副秘书长,在她的记忆里,参与竞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段美好的回忆。那时候,每个参与竞选的学生,都要出大型的宣传海报,张贴在楼道内,接受同学们的品评和选择。担任“领导”的这段时间,她的自主管理和组织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她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因此,我不是‘引领’大家发展,只是尽我所能帮助大家”。在她看来,自主管理给了大家平等的机会,每个人在竞争、合作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释放潜能。
九年级(2)班的孙静是自主管委会秘书长,她告诉记者,学校延长10分钟大课间活动时间,还是她提出来的建议。据同学描述,原来就属于学习优秀生的孙静,如今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不仅学会了全面考虑、统筹管理,更注重帮助同学共同进步。孙静自己也承认,曾经自己只是学校优秀,而现在,更多的是希望从各方面发展自己,带动大家一起优秀。
还有骈天宇、魏阳阳、张璨、牛梦瑶……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成长故事,这些故事共同串起了实验中学学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发展特质。他们正在民主的、平等的发展环境中,成长为课改所倡导的“新学生”。而这些“新学生”,在迎接外地参观学习的客人时,表现出来的自主意识和良好风范,也赢得了客人们的高度评价。
“学校和老师给予我们充分的信任,这种信任让我们敢于自主管理、自主成长!”一位学生这样总结学校提供的自主环境。
校长杜晓波说,学校希望学生在课内外,校内外,都能按照主体多元教育理念去主动学习,发展特长,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在校内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活动中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生活中成为成长的主人的改革目标。
新学校翻新幸福:一封家长信打开智慧之门
“妈妈,没想到第一次给您写信,竟是在开家长会的时候。首先我要向您说一句:谢谢!谢谢您这么多年对我的养育之恩……我虽不能给您物质上的满足,但在精神上,我可以每天帮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让您为我操心。
……初一和初二阶段,我时不时地惹您着急,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在此向您道歉:对不起……我想对您说:妈妈,我爱您!”
这是九年级(1)班的郭彩虹写给母亲的“感恩信”。在一次班会课上,这封信让母亲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而再次向记者提起此事的时候,郭彩虹也忍不住动了情,平凡的母亲,原本看似平凡的关爱,都让她深深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同样,在“感恩信”的书写过程中,范纳鑫逐渐理解了母亲唠叨与不易,开始学着与母亲沟通。九年级(1)班的段入源,通过与母亲王艳丽平等真诚的书信交流,亲子关系进一步改善,新年时还发短信为母亲送去祝福……他们正在学校的改革中,一起向着幸福的方向迈进。
如果说,学校引导学生写感恩信,拉近了亲子关系,那么,学校发出的“致家长的一封信”,则成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的“招募令”:……为全方位培养学生特长,学校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增加社团种类,提高辅导质量,个别项目要聘请校外专业辅导员。各位家长,您也是我们聘请的对象,如果您有什么特长,愿意参与学校社团活动辅导,请各位家长认真考虑后,选择适当的社团活动项目,从速报名吧……
在校长杜晓波看来,课改背景下的学校,就应该是开放的、民主的、阳光的新模样——这正是殷都区“三新”行动的自然结果。因此,组建家长委员会,并“依赖”家长委员会办学,也就成为新学校的一大特征。
学校有了为学生们订购校服的计划,家长委员会全程介入招标,直到把价格压到最低,尔后又监督选料和服装厂的生产,最后皆大欢喜;开展高效课堂改革后,导学案印刷成为学校一大棘手的难题,家长委员会再次出手,亲自为学校找印刷点,把印刷单价降到最低……现在,每每有同行请教很多难办的事情时,实验中学的老师们都会自豪地说,“家长委员会全包了。”老师们清楚,这是家长们对学校的信任和支持,也激励他们办好教育。
而在改革之初,学校为了尽可能赢得家长的支持,先后两次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朋友推介高效课堂,展示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三、四、五年级组以“高效课堂”展示课作为家长会的开端;六年级的学生们自己主持家长会;七年级组采用“高效课堂”模式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们自由发言,献计献策;八年级组则通过让学生汇报高效课堂学习感受的方式,强化了家长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有力支持者。
如今,殷实中学已经建立起班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三级“体系”,形成了一种家校合作的新思路。从帮教到促教,再到促进课改,在课改中,家长的作用正在被不断放大,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在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殷都区实验中学又发起了争创阳光家庭活动,学校制定了“书香家庭”、“运动家庭”、“艺术家庭”等六类阳光家庭标准,让家长自由申报,开展创建活动,学校将与村两委共同开展验收活动,并对阳光家庭进行表彰和挂牌……这是开放的“新学校”,迈向引领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坚实一步。
未来,这里形成的新格局,将成为整个殷都区推进课改的典型案例,一再被人们提起,而在课改中成长起来的新教师,将伴着“新学生”一起,继续开创一番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