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说模式误人 编辑谈未必有害
(2011-02-27 14:38:44)
标签:
模式教学课堂改革学校教师消极建议局限内蒙古 |
分类: 杂文·思者如智 |
今日收到一份来自内蒙古赤峰市一所中学教师的稿件,大意说:当下一些学校借助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推行所谓某种先进的教学模式,甚至借助于行政手段强制实施已成一种时尚。而他认为,改革课堂教学一律采用某一种教学模式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位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是多变的,一种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使教师的活力受到限制,又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同时一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是单调的,缺乏灵动性的,无法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形式……
关于教学模式的问题,自从我开始《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的编辑工作一直在学习,也在思考,其间也听到过各种声音。我们也曾采访编发过关于模式的类似话题的探讨。
如今,在我逐渐有了一些思路的时候,再次看到这样一位有多年教龄的中学老师谈到模式的问题,就想多说几句。
其实,模式的问题不在于有或没有,用或不用,而在于怎么用。要模式是因为传统的填鸭式灌输的太厉害,所以提出新的有严格规定的模式,想以此矫正,而操作中,大多人又仅凭模式走了过场,于是,人们便将罪过归罪于模式,而不是操作模式的人。
任何模式都只是暂时的,真正能让课堂教学还权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那时候,模式就不重要了,甚至于超脱于现下简单的模式之外——因为操作者已经不需要硬性的规定,而是自然而然地成为点燃学生学习欲望的“点火者”而不是“燃烧者”,成为助推学生学习发展的“推车者”,而不是“拉车者”。
退一步讲,即便到那时候,我们依然可能形成我们认为的某种涵盖更广阔、更无限的框架,即“模式”。毕竟教学有规律,教育有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时间长了,个人风格、学校风格就会形成,这种风格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模式”,只不过他没有现下我们学习借鉴的那些模式“死板”、“狭隘”。如果那时候有人要学习这种风格,又必然会呈现出某种“模式化”的操作流程。
由此看开,模式只是一种更便于操作的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他所倡导的,也是回归人的发展,帮助教师还权于学生,重视学生主体的成长,而不是限制教师智慧创新,限制学生快乐发展。
当然,目前人们在课改中耿耿于怀的模式,往往是由于操作者或者推广者本身简单地“照猫画虎”,学模式操作,而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领悟模式背后所承载的课改理念。因此,一味追求模式的情况下,又上升为教学的模式化,从而走向尴尬的境地,无法推行下去,或者形变神不变。
今天的业已成熟的模式,都只是实践者不断总结出来的操作方式,总会有不同的缺陷和不足,这难以避免。未来,教学模式必然在教师彻底转变观念,重新回到教育本质的正途上之后,逐渐“消失”。
所以,我的建议,学习要真正看到内核,借鉴一种模式,不仅要和当地实际结合,还要灵活运用,而不是一味挑剔模式的局限性,消极地对待,简单的模仿。否则,认识到位的地区和学校,依然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成功的课改,抵触的教师,依然停留在老路上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