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校报又百期 乐见“站友”话滔滔
(2011-02-26 10:07:51)
标签:
欣闻校报百期乐见站友文学编辑部教育文化 |
分类: 日记·岁月留痕 |
欣闻北京农学院校报出版200期,编辑邀我写点寄语,满口答应却迟迟不敢动笔,想大学四年与校报共同成长;大学毕业一晃5年多时间已过,所幸我几乎不曾离开媒体,不曾离开教育。在曾经的校报编辑部、记者站里,似乎只有我同时身在传媒行业,离教育如此之近……
出版200期的校报,已经远不是我们当年见证的百期纪念时的光景,记者站的小“站友”们,也同样不是我们当年的状态——从数格子画版的“原始”状态,从黑白四版的“小报”,以及很少有的策划和采访的采编生活,到出版100期纪念号破例的一次铜板彩色印刷,我的大学生活,便在陪伴校报发展的历程中达到了“高潮”。然而,这种“高潮”在离开学校之后的数年间看来,已经不算什么稀奇。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从农科专业的杂志走进了教育媒体的队伍中,并且一直坚持到今天,其间的一段时间里,经我报道和编发的有关母校的新闻报道已经记不清了,唯一的感觉便是:曾经一年也见不到几篇外媒报道的母校,如今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即便是国家级媒体的记者,也都成为学校的朋友,宣传部的常客。而继续我们当年工作的小“站友”们,也频频在大报中露脸——这让我这个已然成为记者的“前辈”羡慕不已:可惜当年没有这样的机会,没有这样的意识!
其实,羡慕的不仅仅是他们在同样的学校有了不一样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成长、历练、见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我们。从他们参与主编撰写的各类丛书,从他们遍布“新农村”、大学生军营、各类会议活动的足迹,便可令人侧目。
每每回母校采访,每每看到媒体有关的报道,每每看到写着新一代年轻“站友”名字的成果,我都会深深为他们高兴!将来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样的历练与成长,绝对是一大笔难得的财富。
细细想起来,当年我们最为自豪的,还有记者站逐步建立起来的“文化”,那是我和当时的“站友”们共同创造的另一种让青春闪光的记忆。从记者站办公室的搬迁,到新的管理制度的建立,从“站友录”的传承到“每日一报”的精彩,从共同“刷夜”的鏖战到进进出出的人员更新,我们的青春,便在那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记……
今天,当曾经陪伴我们的校报,成长为200期的大姑娘时,我和我的小“站友”们,也禁不住隔空交流一下成长的“经验”。
我本是新闻的外行,只是对文字和写作有一根特殊的爱好——这种初入大学的状态几乎同所有其他刚进入大学的人一样,只是幸运地被当时记者站的“前辈”认可,并被吸收成为其中一员,从此便开始学习新闻采写、报刊编辑……曾经的文学爱好者逐渐成长为一个青涩的“新闻工作者”;大学毕业,我同样对教育一无所知,只是因为对报刊采编工作的热爱,不小心走进了教育传媒的队伍,于是便开始学习教育,并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媒体人……十年来,学习成为我成长的关键词,而大学四年没有工资的历练,却成就了我后来赖以为生的技能。所以,亲爱的“站友”们,当你们拥有今天最开放、最活跃的发展平台的时候,请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学习积累,即便这不是你未来的选择,也是成长的一段美好历程。
而在文学爱好者的队伍里,我并不是优秀的一个,只是我坚持与文字为伴;在新闻传媒的追求上,我也并不是一个高智商的领悟者,只不过我坚持与传媒沟通。因而,坚持似乎也是人生追求理想或者将爱好无限放大的最佳品质,这种品质于我来说,也并非天生。所以,亲爱的“站友”们,当你们选择进入学校记者站,进入校报编辑部,选择一项喜欢的与文字为伴的生活,请保持你们敏感的文字神经,坚持你们从懵懂到熟练的新闻工作,大学之后,即便你不从事新闻传媒工作,也请不要放弃文字的自信,总会有用的时候。
如果说,我能不断敲开陌生领域的大门,从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农科专业的学生,凭一己之力,最终辗转走进教育媒体的专业编辑记者行列,我想,认真也是不可或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对待每一份工作的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的认真。认真之后,便有意想不到的回报。而这种回报,只是不经意间生活的带给我的惊喜。所以,亲爱的“站友”们,当你们开始一项新的工作的时候,当你们接受一项新的任务的时候,请认真对待,认真完成,认真的态度背后,必然是责任心的驱动和全力以赴的努力。那么,眼前收获小成功理所应当,而未来或许还有令你意想不到的大成功,那将是生活给你认真的人生态度的一个认真的回馈!
想来,从我们曾经见证的校报100期纪念,到如今的校报出版200期的总结,我们之间已经流淌过许多故事,路过了许多人,但当今天作为一个职业媒体人的老编辑再次回望曾经的岁月,审视今天的奋斗,畅想未来的发展的时候,我发现,无论当年,还是现在,即或是将来,无论是当年我们这些80后,还是现在你们这些90后,在北京农学院与校报为伍的时光里,我们的心总会离得特别近,我们的足迹总会那么富有时代的动感,那一串串熟悉而响亮的名字,成为我们大学生活里,另一份值得珍藏的友谊;那些富有情趣的文字,成为我们传承某种精神的生动诠释……
大学里,因为校报,我们都曾经那么靠近理想,那么快乐地与文字为伍,甚至,我们还将一种责任写满青春,用另一种学习滋润着成长,只是身在其中的你们,还不能清晰地体味。
唯一明确的是,我们因为《北京农学院》这份校报,先后走进了一个充满快乐、激情与梦想的世界,并在这个不断延续的平台上,写下不同的青春的豪言。如今,你们正在这个行列里见证出版200期的节点,而我还在同一个行列里行进。在我之前和之后的许多“站友”,无论是否身在同一“战壕”,都一样为她投来关切的目光,送上祝福的心语。惟愿,新的百期的节点,也是新的奋斗的开始,让她随同母校的开拓,绽放出更加迷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