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周刊》出版20期纪念:反思与解读
(2011-01-26 17:16:50)
标签:
区域教育周刊出版纪念反思解读关注局长教研室教育 |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
解读
区域是最佳的教育“生态园”
国家出台教育规划纲要和“课程标准”等文件,其要求是一致的,这是教育发展的“大气候”;在落实的时候,涉及到不同区域,就有了差异,就会形成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这是“小气候”;而一所学校,独木不成林,教育改革力量又相对薄弱,似乎还称不上“气候”。
所以,区域,正好是环境、条件、文化等因素都大体相似的学校共同发展的“生态园”。换句话说,区域是教育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最佳范围。比如安阳市殷都区整体推进主体多元教育改革,创建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模式,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区域特色和优势正在稳步发展,渐入佳境。
《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抓住区域教育发展这个“核心词”,就抓住了中国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点。周刊推出的一个又一个区域发展典型,其经验将会给更多的区域开启新的教改思路。只要每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好了,既符合区域实际,又能创建出个性特色,中国教育的“百花园”就能万紫千红,充满勃勃生机。
笔者真诚地希望已经走过20期的《区域教育周刊》,在未来的办刊过程中,挖掘的典型经验更有价值,刊发的理论文章思想更深刻,更贴近实际。我相信,《区域教育周刊》会越办越好,会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挚爱,会为中国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反思
区域教育应该关注什么
《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出版创办20期以来,我一直在关注。
长期偏于一隅,从事的、思考的是一个区县的教学工作,到底区域教育应该关注什么,以前没有深入地思考过;此次周刊主编邀笔者写一点文字,才从一个小县的教学想开去,有一些感悟:
其一,关注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一个区域,由于地理位置、师资水平等客观因素,教育存在校际间的不平衡是客观事实。但推进区域内的均衡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关注教育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要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均衡配置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均衡发展,还应该实现区域内教育机会的公平。
其二,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新课程改革以来,在“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等教育教学理念引导下,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雨后春笋般地产生。在一个区域内,课堂教学改革成为素质教育的“先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几乎成为当下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头戏。
其三,关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关系着一个区域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长期地、系统地工程。除教师本身具有不断进步的自我意识外,笔者认为区域内教学氛围和教研活动的开展也非常重要。区域内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制定教师成长规划,定期组织区域内集体备课活动,组织学校间、教师间的“同课异构”活动,组织“教师论坛”活动,等等,这些都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四,关注评价方式的改革。根据一次或几次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给教师排队的落后做法,正在逐步被淘汰。关注过程、关注能力的评价方式正在全国各地逐步形成。区域内要注重师生评价方式的改革,让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从而助推区域教育的良性发展。
2010年秋,《中国教师报》创办《区域教育周刊》,这正契合当前全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愿《区域教育周刊》成为一面旗帜,做一位导师,一个朋友,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方向,交流区域教育发展的经验,宣传区域教育改革的成果,为区域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祝《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