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办刊文化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帖·他山之石 |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办刊文化
使命:建设新课堂。
理念:根植课堂,深耕课堂,绿化课堂。
宗旨:批判课堂之弊,捍卫课堂常识,引领课堂新象,重塑课堂文化。
定位:关注方法与途径,致力于理念与实践的零度对接,传播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
读者:课改一线的主流人群,有职业理想和改革精神的一线校长与教师。
愿景:努力成为全国课堂教学改革第一刊。
2010年4月,《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在课改步入第十个年头的时候应运而生。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整合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专业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项目全国指导工作委员会的资源优势,形成了强大的专家支持团队。
周刊由著名教育记者李炳亭领衔主持,资深媒体人褚清源、马朝宏全程策划,郭瑞、韩世文负责编辑。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锁定如火如荼的一线课改实践,锁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关注方法、关注案例,关注成功课改经验,关注“隐形名校”的成长。创刊以来,以其系统的主题策划和独特的呈现方式,坚持独立立场、独到见解、独家报道,受到了读者和众多专家的广泛好评和高度评价。
建设新课堂,是《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的办刊使命。“问题”和“方法”是两大核心版块。“问题”版块贵在“问道”,追问课堂的本质是什么,课堂的价值在哪里?追问我们的课堂到底需要拿什么献给学生?突出焦点、观点和问题点;“方法”版块重在解读,以第三只眼寻找开放型课堂,客观呈现原生态的课改实践,权威解读一线的课改智慧,传播有价值的课改思想,放大可资借鉴的课改方法,突出看点、要点和借鉴点。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关注的课堂教学改革以解放学生、发展学生,高效乐学、师生相长为指向,通过对成功课改学校经验的解读、推介,使更多的人获得一种改革的价值认同。周刊也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创新教育新闻报道形式和风格,探索教育专业媒体的发展新模式,从引领教育改革向参与教育改革转型,从新闻人办报向教育家办报转型,致力于做中国教育专业媒体的榜样读本。
本刊专家顾问团——
专家顾问团是整合中国教育学会高中、初中、小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项目全国指导工作委员会的专家资源,由知名专家、学者,一线校长、教师和媒体人士组成,是提升办刊品质的智囊,旨在提升业界的话语权和专业领导力,增强其影响力和公信力。
专家顾问团成员名单(部分)
□校长眼中的《现代课堂周刊》——
山东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
周刊专业性强,内容丰富多彩,文字风格又通俗易懂,课改名校、课改人物、课改新知、课改方法、读者互动,如同一桌丰盛大餐,不愧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
周刊有效的发布着各地区各校的课改成果与经验,从中能深切的感受到全国各地的志同道合者和我们一起在探索前行,无疑更加坚定了课改实践者不懈努力的信念和力量。
山东省兖州一中校长杜金山:
《现代课堂周刊》以“建设新课堂”为己任,用独特的视角诠释《中国教师报》“零距离贴近教师”、“为教师而歌,为教育而鼓”的理念,敢于直面现实,直面最敏感、最复杂、最顽固、改革难度最大的教育顽症。周刊是在为课改前线输送“弹药”。
江苏灌南新知学校校长徐翔:
一期又一期周刊,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改革与创新的集体繁荣。周刊既有来自校园内的实践,也有来自校园外的思索。让我们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爱,与周刊一起深味“现代”、“课堂”,“学校”、“教育”,“学生”、“学习”等等这些语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