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引导过程  引领方法(二)

(2010-12-09 12:59:32)
标签:

过程

方法

新课程

知识

技能

三维目标

教育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教师:汤文亮

学校:山东省济宁学院附中

初中物理中,《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节,旨在科学探究中力求从学生的原始认知出发,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之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杠杆的概念,进一步探究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力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课堂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先探究“怎样使跷跷板(简化为木尺)在水平位置静止”,然后通过斜拉弹簧测力计的实验(图3),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矛盾认知冲突,这时再进行“力臂”概念的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认识杠杆(略)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师:生活中使用杠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生1:省力。

生2:方便。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让我们从生活中常见的跷跷板开始,探究其中的道理吧!

 

图1

活动1学生观看视频:先是两个小孩玩跷跷板,然后是一位成人和小孩玩跷跷板。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2.跷跷板在水平位置静止由哪些因素决定?

点评:本环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生观看视频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

 

图2

师: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在水平位置静止的条件”,我们可以对它进行简化,用带有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活动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2所示,在木尺的两边分别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用F1F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1L2表示悬挂点到支点O的距离。

2.改变钩码个数并调节悬挂点到O点的距离,使木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

3.观察分析实验数据,看看木尺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点评: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此时不急于硬性给出“力臂”的概念,而是称之为悬挂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实验学生容易得到:F1L1=F2L2

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L1L2分别是哪段距离?并接着做下面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如果杠杆的左边改用弹簧测力计斜着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3所示),用刻度尺测出支点到测力计拉力作用点的距离L

 

图3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F1LF2L2不相等。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力的作用线“和”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发现,支点到这个力作用线的距离为L1,则F1L1=F2L2

师:这说明杠杆的平衡跟哪一段距离有关?

生: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师:是的!物理学中把“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

(投影:动力臂阻力臂的定义。)

点评:通过演示实验首先使学生发现:当用弹簧测力计斜拉杠杆时,左右两边的力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距离的乘积不再相等!形成认知冲突。然后教师引入“力的作用线”和“力臂”的概念。

师:为什么我们开始实验时得到的杠杆两边的力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距离的乘积相等呢?

生:由于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钩码的拉力竖直向下,这时的力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距离还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距离!

师: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F1L1=F2L2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生: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

 

教师:田 

学校:天津中学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任何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必须经历一定的学习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和理解这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并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学习,发展智能;这些活动,又同时使他们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掌握正确的态度,受到价值观的教育。因此,英语教学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们整合于统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实际上对课堂的问题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笔者在探究课堂问题过程中的一点体验。

通过问题设计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在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之后,我按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不同教学要求,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分别为基本目标、课程目标和拓展目标三个层次。在设计课堂问题时,以这三个目标层次为依据,尽可能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同时,通过问题设计,转变传统的被动性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经验一:课堂问题与课前预习的一致性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作为问题提出来。

教师则要通过课堂问题设计体现课前预习的价值与意义。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前预习的步骤与内容;另一方面,课堂问题的设计要“缜密”,要与课前预习内容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将预习的内容渗透到课堂各个环节的问题之中,引导学生将预习中所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挖掘与提炼;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预测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要遇到的难点,并将其凸显于课堂问题之中。

经验二:构建问题链与问题组群

教师应尽可能通过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一堂课的问题设计要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注意在宏观上把握问题的整体构成,又要关注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微观处理上的相互联系。具体说来,问题设计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整堂课的问题进行串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逻辑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应当涵盖整个课堂的主要内容,体现教师教学的思路,延展学生的思维轨迹,让学生从整体上形成理解框架和概念网络。同时,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把重难点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一组小问题,形成“问题组群”,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经验三:构建整体语言框架

在英语教学中,要落实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听、说、读、写”。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实现语言的整体构建。一方面通过“听说读写”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的积极性,使学习的主体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提高其对语言材料的感知和记忆效率;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有益于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更可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