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听”出门道 “评”出味道(三)
(2010-11-23 13:25:07)
标签:
高效课堂听课门道评课味道观课议课教育 |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
小帖士:
王庆玲(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教育局):听评课“三变”
一变“打分”为“诊断”。学校应多推门听课,集体诊断,多录制常态课让教师自我诊断,少以“打分”评判。
二变“强制”为“引领”。学校应变听、评课量的强制为质的引领,把听课、评课的评价放在成果转化上,把听、评课的“形”,演变为自我成长的“实”。
三变“单一”为“多元”。听、评课可根据日常类、评选类、教研观摩类等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形式。努力把单一的听、评课活动变得多样而实在。
王堂兵(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评课“四法”
一是变“论”为“评”。评课不是就课论课,更不是把课堂中的环节复述一遍,而要就课评课,要透过教学现象对课堂教学作理性的分析。同时,评课语言要规范、标准。
二是有“魂”有“体”。所谓“魂”就是对一节课总体的评价;所谓“体”就是表示观点的每个小标题要精心设计,并且要寻找最典型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
三是少“断”多“治”。提问题应该从大处着眼,同时要提出“诊治”方案、重建意见,即建设性意见,而不是给予一味的否定或轻易地作出自己主观的判断。
四是重“精”轻“粗”。评课要学会提炼和概括,不能只看到局部,不能只说框架,要用整体的、系统的眼光来审视课堂中的细节。
相关链接:
我们倡导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美国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呢?或许从一份“观课表”中,就能窥出一二。
美国高中课堂观课表
项目1:环顾教室
教室是如何布置的
课堂上是否有对所学内容的展示
是否有学生作品的展示
项目2:课堂内有何规定
项目3:课堂内有何常规惯例
项目4:学生是如何进入或离开课堂的
学生是如何从一个教室转换到另一个教室的
项目5:教师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的
规定及其结果
口头规定
非口头规定
项目6:勾画一幅师生、生生关系图
项目7:学生如何发问
项目8:勾画一张课堂上教师的行动图
项目9:观察教师的提高技巧
提问男生、女生
提问教室的一侧
提问教室的前、后排
开放性问题
封闭性问题
项目10:教师如何进行正面评价(或负面评价)
项目11:课堂构成
导入
与已学知识的联系(复习)
知识呈现
指导练习
独立练习
学习评估
学习结束
学习拓展
项目12:课堂上教师使用了什么材料和设备
教师从何处获得的哪些材料
能使用哪些材料和设备
项目13:师生有哪些教材可以使用
项目14:教师如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怎样:a.公开反应;b.隐蔽反应
项目15:教师如何保证所有学生的成功
项目16:观察教师的肢体语言
项目17:课堂上是如何使用幽默的
项目18:学习效果如何
项目19:观察一名学生两分钟,该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
项目20:向教师要一张班级学生名单,通过你的课堂观察把学生分为三组(平均水平之上、平均水平、平均水平之下),并且给每个组的学生作出评价
(摘编自《上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