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到课堂(二)
(2010-09-14 21:27:41)
标签:
课程课堂教材整合天卉中学授课单元课堂实录教育 |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
整合原则
语文教材整合“六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关注生活。按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模块单元”归类,打破年级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限制,把相邻年级的知识“上挂下联、左顾右盼”,逐渐走向学段整合。教师授课打破年级壁垒,充分利用各自优势,选择模块授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
二、整体性原则
即“弹钢琴”,教师要宏观把握教材,系统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把三年的教学计划当成一首完整的曲子来弹奏。在教学流程上,要求教师先整体“消化”知识(整体通研学段教材),然后再重新编程。把“浓缩”的“营养”反馈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要大把大把“吃草”,而挤给学生的一定是“营养丰富”含钙极高的“奶”。
三、互补性原则
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改传统的“点式安排”,而是从学科教师的整体情况出发,按照教师强弱搭配,进行学段教材通研,然后,采取单元组合,进行“模块点备课”、“模块点授课”。每两个同科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共同负担四个班的同一学科,最大限度的整合教师资源,“各取所长,优势互补”,避免了因个别教师能力较低,而使任教班级和别人拉开很大距离的现象,使学生能够享受到最大的教育公平。
四、有序性原则
“语文“的基本含义就是说话和写作,有“口头为语动书面为文”的说法,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表达。孩子一系列认知活动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因而,语文大单元的整合以记叙、说明、议论为经线就是顺应了孩子的认知规律。
五、实践性原则
语文大单元的整合在突出精读课文的同时,每个单元都编排了“自研篇目”,同时,根据本校学生情况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以及课外阅读篇目,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六、工具性原则
从教材的编排上淡化了语法、修辞等,更弱化了应用文的教学。天卉中学语文大单元整合将语基教学分列到各册,强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打开了语文后续学习及社会生活应用的大门。
课堂实录
鲁迅作品整合教学课堂实录
课型:整合提升展示课
课时:2课时(前置预习1课时,课堂展示1课时)
主持:刘金铭
目标:1、能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在结构及人物形象刻画上的异同。
2、按要求创作作品,进行写作技能训练。
3、链接鲁迅的作品,进一步感知鲁迅的精神品质。
【环节一】前置预习:分发导学案,利用自习进行预习45分钟。
【环节二】课堂展示:利用导学案,学生课堂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训练技能,形成新成果。
一、导入
师:同学们,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前几天由王(海敏)老师领着我们学习他的小说《社戏》,我与大家共同学习了他的散文《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将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通过对比阅读、创作与链接来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训练我们的写作技能,进一步感受鲁迅的文采及精神品质。
二、点评导学案(略)
三、解读目标
师:好,听完科代表的点评,我们来看今天的学习目标。目标一:能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在结构及人物形象刻画上的异同,鲁迅的这两篇文章都是以写人叙事为主,那么两文在人物刻画及结构安排上有什么异同呢?这节课我们要比较分析出来。好,目标二哪位同学来解读一下?
赵双:目标二是要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自我创作训练我们的写作能力。
李洋:目标三是要我们去搜索鲁迅的其他作品从中进一步领会鲁迅的精神。
师:这两名同学解读的很到位,下面我们就来确定本课的展点分组交流准备展示吧。
四、交流备展
(一)、教师分配交流展示任务,明确要求。一组:必需消费一;二组:选择性消费1,写作“忆童年”:三组:选择性消费2,“话恩师”;四组:应用写作1,“给藤野先生的信”;五组:应用写作2、“给六一公公的信”;六组:拓展链接,“走近鲁迅”。
师:我们的交流遵守“分——总——分”的原则,解决疑点达成共识,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二)、分组交流并做展示准备。
【一组交流】
刘佳琪(组长):大家听好,先帮扶对子进行交流解决疑点,解决不了的上升到对等对子交流解决,再解决不了的把问题提交到学科带头人那,由学科带头人集中讲解,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消灭疑点达成共识,下面开始交流。
孟凡阳:社戏中六一公公的性格热情、善良、朴实,藤野先生也有这样的性格特点。
贾天下:是的,但是他们的身份不同,藤野先生作为一名学者具有严肃严谨的特点,六一公公是一位乡村农民更具有直爽憨厚的特点,从他的说话上体现出来。
孟凡阳:哦
程文达:东方你说说社戏中的“讯哥”与藤野先生一文中的“我”都是指作者鲁迅吗?
王东方:应该是吧。
程文达:错了,《社戏》是小说,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作者,而《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写的是鲁迅的亲身经历“我”就是作者。
王东方:哦,明白了,谢谢。
……(5分钟后)
刘佳琪:大家都交流完了,还有没解决的问题或争议吗?哦,没有,下面听我分配展示任务:一分组负责展示1题,口述即可不必板书,口齿要清晰,由被帮扶者展示。二分组2题,同一分组一样准备。三分组负责展示3题,要求板书,讲解时要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讲清藤野先生与六一公公人物塑造手法上的异同以及他们性格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四分组4题,要求同三分组一样。听明白了吗?好,下面分头准备。(学生们领任务分头准备)
……
【各小组都积极做展示准备(略),课堂学习氛围十分热烈】
五、分组展示
10分钟后,各小组准备完毕,科代表于淼对各小组备展情况进行点评,随后开始展示。
【一组展示】
程思远:前两天由王老师领着我们学习了《社戏》一文,刘老师领着我们学习了《藤野先生》一文,那么这两篇文章在人物刻画及结构安排上有什么异同呢?请看我组展示。
(张东方、初存口头展示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主旨。)
程文达:上面由东方、初存分别回顾了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主题,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篇文章在人物刻画上的相同之处。这两篇文章在人物刻画上都侧重了语言、行动描写,哪位同学分别找一下?
丁雪:《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为我修改讲义及修正解剖图处,运用了语言及行动描写,《社戏》一文六一公公给作者鲁迅家送罗汉豆一处,运用了语言及行动描写。
程文达:很好,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人性格上的相同之处,那就是热情、善良、朴实,但是他们的身份不同,藤野先生作为一名学者具有严肃严谨的特点,六一公公是一位乡村农民更具有直爽憨厚的特点。
尉迟冬雪:我要给丁雪纠正个错误,她说《社戏》中六一公公给作者鲁迅送罗汉豆,是不对的,因为《社戏》是小说,文中的“讯哥”不是作者而是作者虚构的人物。
师:好,大家一定记住,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不是作者,冬雪补充的非常好,加1分。
范超阳:下面我向大家提一个问题,《社戏》中的“讯哥”和《藤野先生》中的鲁迅都受到了“优待”,请问这两个“优待”一样吗?
张阔:我认为不一样,“讯哥”受到优待是因为平桥村人把他当作亲戚客人,格外关照,表明平桥村人的热情善良,而鲁迅受到日本友好人士的优待,更多的是因为把他当作弱国子民,那种关照带有同情、怜悯色彩。
范超阳:你回答的非常好,我们也这样认为。
老师:很好,老师再补充一点,从受优待者本人来说,“讯哥”受到优待,带给他的是感激、感动,而鲁迅受到优待,带给他的是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辛酸感。
刘佳琪:我们一组展示完毕,大家还有什么建议和补充吗?
罗蒙(科代表):我来点评一下一组的展示,一组展示分工合理,参与面广,展示内容挖掘到位,注重了展示环节的互动,特别是关于“优待”的拓展质疑非常有价值,在展示中有新成果生成,给你们组满分5分。有请二组展示。
【二组展示】(略)
【三组展示】“话恩师”
王子月朗诵作文《抹不去的记忆》:
风,吹过;花,零落。那一颗颗柳树可曾记得那个人?那一朵朵百合可曾记得那个人?那个令人怀念的人。
思绪又带我回到了那个下午,那个我永远也不能忘怀的下午。
……
张宏志:我来点评一下你的作文,你的文章朴实含情,文章首尾呼应,写出了你小学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你读得也很动情,所以我给你们组打满分。
老师:子月的这篇习作,赞美了小学老师的无私奉献,谁能说说文章是怎样体现的?
米世琪:从老师带病上课,无声地晕倒在讲桌上一件事体现出来的。
老师:好,你今天听课很认真,上课走神的不良习惯改多了,再接再厉哟。
【四组展示】书信:“给藤野先生的信”
杨旭展示:讲解书信的格式及要求。
丁雪读自己创作的书信:
敬爱的藤野先生:
不知道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是不是已满头白发了,每当看到你的照片,就如同见到真人一样,时时刻刻的叮嘱我。先生,你是我一生的恩师。……
先生,想起你为我修改讲义的事,您那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负责的品质让我永远铭记。每当看到讲义上的字常常控制不住大哭起来。现在我告诉你我放弃学医的真正原因吧……
祁奇:丁雪,你的这封信写得入情入理,说明你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读得很熟,理解得很透。
范超阳:丁雪,你的作文写得很好,不过文中有一处写得不太合情理。你说“每当看到讲义上的字常常控制不住大哭起来”,我认为这不符合鲁迅的性格,我认为鲁迅是一个刚毅严肃的人,他不会大哭。
陈赓锐:我也同意范超阳的看法,鲁迅对藤野先生感激思念,不至于大哭。
老师:看来我们通过对鲁迅文章的学习,对鲁迅了解的很深,老师很赞赏超阳的独到发现,给你加1分。丁雪你的信写得很动情,来,大家再给她点掌声,给你们组5.5分。
【五组展示】情景剧:“给六一公公的一封信”。
阿发(谢阳饰):六一公公,讯哥来信了。(匆忙中摔倒)
六一公公(黄鑫饰):阿发慢一点,摔疼了吗?
阿发:没事,快读信吧。
六一公公:双喜、桂生,快过来,讯哥来信了。(说着,六一打开信)
桂生(董凯饰):六一公公快读。
六一公公:我、我不认字,来,双喜你认字,来给大家读一读。
双喜(计金颖饰)(接过信读):六一公公,您好,您最近身体好吧?您的豆长的好吧,卖得怎么样?上次在你的地里摘豆还给你糟蹋了不少,真不好意思……
阿发:讯哥在信中有没有提到我们?
双喜:有啊,有啊,“小伙伴们都好吧?真想念他们,想和他们掘蚯蚓,钓虾,放牛的情景,更想和他们看社戏,偷豆吃的情景……”他还写了我们的村庄呢……
桂生:太感动了,时隔这么久,讯哥还想着我们,交他这个朋友太值了。
六一公公:城里人就是城里人,有文采、见识广,将来一定会成大气的。
双喜:讯哥说他特想吃罗汉豆。
六一公公:那还愣着啥,快摘些明天托人捎去。
孩子们:走!
表演非常精彩,同学们掌声不断。科代表点评打分(略)6分。
【六组展示】拓展链接“鲁迅的诗歌《自嘲》《自提小像》及名言”(略)
六、巩固小结
1、科代表核算各小组综合得分,排出名次。
2、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这堂课上得非常成功。你们用优秀的作品,形式多样的精彩展示,又一次亲近了鲁迅先生,感受了这位文学巨人的风采及可敬的精神品质。大家因参与而收获,因收获而快乐。各小组得分不相上下,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高效课堂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最后,用我们响亮的口号结束这堂课。
学生齐喊:我参与我收获,我收获我快乐!
课后反思
多元互动 综合提升
刘金铭
依据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今天我与同学们进行了《藤野先生》、《社戏》两篇文章的整合提升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导学案的编制。这篇导学案的设计,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首先,导学目标的设立,根据大单元整合的原则,侧重了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其次,注重了语文能力的提升,设置了形式灵活的写作训练;再次,考虑了学生的差异,安排了不同层次的习题,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需求。不足之处是:个别习题题干表述上限制过窄。
导学案是载体,是桥梁,也是例子,他的作用是把学生送上知识的海洋,学习的收获在于学生的自我实践与新成果的生成。
二、课堂教学流程。本堂课的教学流程从目标的解读、对子对学交流、小组合作展示,每个环节都流畅自如,学生活动积极主动,活而不乱,在合作学习中收获,在积极参与中生成。课后回想,我认为本堂课有如下成功之处。
1、注重了目标的解读,将学习目标落到了实处,突出了学习目标“魂”的作用,使整堂课的学习活动有的放矢。2、营造了积极浓郁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教师激情导入,各小组精彩展示,打造了完美的视听效果,全方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3、展示内容丰富多彩,展示形式灵活多样。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层次感强,让不同学力的孩子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4、利用导学案但不拘泥导学案,学生的质疑,拓展,生成多元互动,充实了课堂容量,充分体现了单元整合教学的整合、迁移、贯通的特点。5、注重了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调动了各学习小组的竞争意识和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足之处:其一,点拨评价稍显随意性,方向性欠明确,一些学生的评价语欠规范;其二,基于45分钟的限制,一些互动环节控制偏多,个别学生未能尽情挥洒。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我深深领悟,高效课堂要从尊重学情出发,采用分层递进方式,利用差异实现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