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卢志文关于理想课堂的20个问答(二)
(2010-05-04 12:20:20)
标签:
卢志文关于高效理想课堂20个问答翔宇技术艺术教学模式教育 |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
11、中国教师报:既然教学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属性,您能详细说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卢志文:前已述及,科学和艺术是人类不同的活动方式,代表两个极。人类更多的活动方式,在这两个极之间。
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我们加入这几个个词:技术、技能和技艺。显然,“技术”,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更靠近科学;而“技艺”,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更靠近艺术。
我们已经知道,科学和技术是可以重复的,艺术不能。技术可以通过规范的训练而掌握,艺术不能。经过严格而规范的训练,任何一个正常的人,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操作流程去操作,都能驾驭某台机床,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然而,你让 宋祖英的老师按照同样的课程和培养路径去操作,也绝然不可能把另外一个其他的人培养成第二个宋祖英来。
可见,把教学过程定位在技术层面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另一个错误才是真正致命的——
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和研究教学的深度不够,人们更容易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这使得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科学成分、技术成分、技能成分被遮蔽。以艺术为借口,我们掩盖了自己太多的“无知”和“无所作为”。
12、中国教师报:您对教学艺术持否定态度吗?
卢志文:我不否认教学艺术的存在。和其他人一样,我对很多名师的教学艺术同样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我知道,正是人们对教学艺术的过分推崇和不当理解,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因为,越是艺术化的东西,就越个性化,越情景化,就越不容易被学习,越不容易被掌握。“激动”之后无“行动”,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于是,在现实当中,我们看到了另一幅图景——越来越少的名师,在越来越少的课例上,展示着越来越艺术化的课堂表演;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上,进行着越来越机械化的课堂操练。
教学的艺术性被过分强调,和人们对教学艺术理解上的偏差,已经导致实际教学出现了严重问题。
13、中国教师报:您认为人们对教学艺术的理解,有哪些偏差?
卢志文:首先,无视教学艺术的科学基础、实践基础,将教学艺术神秘化,是这种偏差最主要的方面。
教学艺术是教学技术、技能、技艺在实践中的发挥、创造和升华。教学的艺术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和依据的。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
此外,这种偏差的另一个方面,是把教学过程中很多属于方法、技术、技能、技艺层面的东西,拔高为艺术。
翻开各类谈教学的书籍或文章,到处都可以看到诸如“导入的艺术”“点拨的艺术”“板书的艺术”“评价的艺术”,其实,文中介绍的内容基本上都属于技术、技能、技艺的层面,根本谈不上艺术。
14、中国教师报:您觉得这种把“教学过分艺术化”和将“教学艺术神秘化”的偏差在教育领域是局部存在还是普遍存在?是近年形成的还是历史积累的?
卢志文:这种把“教学过分艺术化”和将“教学艺术神秘化”的偏差,是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
表面上看,是因为这种偏差的存在,导致人们忽视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基础和技术要素,使得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变得肤浅,对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把握不透,进而使得教学效益不高、教学效率低下。实际上,恰恰是因为人们对教学过程的探索不够,认识不深,对规律把握不透,才导致人们更多地把教学过程“艺术化”和“神秘化”。
今天,我们认定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是基于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规律只有“部分掌握”的基础。随着人们对教学规律认识和掌握程度的加深,教学的科学性会越来越强,相对应的,其艺术性就会越来越弱。
15、中国教师报:什么是“积累性超越”,能举例说明吗?
卢志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积累性超越”的特征。在那些能够实现积累性超越的领域,会有这样的现象:
无论在地球的哪个地方,哪怕是非常偏僻的角落,这个领域的任何一点有价值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都会在最短的时间里被这个领域的同行所掌握。你只有掌握了这个领域最新、最先进的成果,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有新的超越。这种积累性超越,不断推动这个领域的研究以惊人的速度向纵深发展,给这个领域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教育、教学却不一样。你让死去近2500年的孔子活过来,他依然会是这个领域的顶尖高手。他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非常先进。
教育领域,缺乏一种力量去推动这个行业的积累性超越。于是,每个人都经历着很多“从头摸索”的过程。许多津津乐道的“新经验”,实际上此前早已有人探索完成,或者在这个时候的其他地方已经成为常识。这使得教育这个古老的行业,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
20、中国教师报:课改给学校带来了哪些变化?您又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些?
卢:翔宇课堂变革的源头不在今天,它始终伴随着翔宇,并推动着翔宇。早期的“两项改革”:“基础教案”和“基础作业纸”,是翔宇支撑课堂行走的“两条腿”。在大规模高速扩张时,成为与时俱进突破质量瓶颈的核心手段,有力地保障了学校质量始终跟进着规模增长,并最终实现质量发展走在规模增长之前。但教育者的眼光更多的会落在考试成绩之外、落在教育的不足之中,尽管教育本身就是遗憾的事业,但责任和良知会让我们思考:努力没有极限,优秀没有止境!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哪一个质量又是可以放弃的呢?孩子、老师、家长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就是我们的信心。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即便倒下,头,也会“向着明亮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