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卢志文关于理想课堂的20个问答(二)

(2010-05-04 12:20:20)
标签:

卢志文

关于

高效

理想课堂

20个

问答

翔宇

技术

艺术

教学

模式

教育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11、中国教师报:既然教学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属性,您能详细说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卢志文:前已述及,科学和艺术是人类不同的活动方式,代表两个极。人类更多的活动方式,在这两个极之间。

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我们加入这几个个词:技术、技能和技艺。显然,“技术”,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更靠近科学;而“技艺”,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更靠近艺术。

我们已经知道,科学和技术是可以重复的,艺术不能。技术可以通过规范的训练而掌握,艺术不能。经过严格而规范的训练,任何一个正常的人,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操作流程去操作,都能驾驭某台机床,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然而,你让 宋祖英的老师按照同样的课程和培养路径去操作,也绝然不可能把另外一个其他的人培养成第二个宋祖英来。

可见,把教学过程定位在技术层面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另一个错误才是真正致命的——

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和研究教学的深度不够,人们更容易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这使得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科学成分、技术成分、技能成分被遮蔽。以艺术为借口,我们掩盖了自己太多的“无知”和“无所作为”。

 

12、中国教师报:您对教学艺术持否定态度吗?

卢志文:我不否认教学艺术的存在。和其他人一样,我对很多名师的教学艺术同样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我知道,正是人们对教学艺术的过分推崇和不当理解,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因为,越是艺术化的东西,就越个性化,越情景化,就越不容易被学习,越不容易被掌握。“激动”之后无“行动”,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于是,在现实当中,我们看到了另一幅图景——越来越少的名师,在越来越少的课例上,展示着越来越艺术化的课堂表演;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上,进行着越来越机械化的课堂操练。

教学的艺术性被过分强调,和人们对教学艺术理解上的偏差,已经导致实际教学出现了严重问题。

 

13、中国教师报:您认为人们对教学艺术的理解,有哪些偏差?

卢志文:首先,无视教学艺术的科学基础、实践基础,将教学艺术神秘化,是这种偏差最主要的方面。

教学艺术是教学技术、技能、技艺在实践中的发挥、创造和升华。教学的艺术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和依据的。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

此外,这种偏差的另一个方面,是把教学过程中很多属于方法、技术、技能、技艺层面的东西,拔高为艺术。

翻开各类谈教学的书籍或文章,到处都可以看到诸如“导入的艺术”“点拨的艺术”“板书的艺术”“评价的艺术”,其实,文中介绍的内容基本上都属于技术、技能、技艺的层面,根本谈不上艺术。

 “艺术”,成了我们对教学内在规律探索不够、掌握不多的遮羞布。

 

14、中国教师报:您觉得这种把“教学过分艺术化”和将“教学艺术神秘化”的偏差在教育领域是局部存在还是普遍存在?是近年形成的还是历史积累的?

卢志文:这种把“教学过分艺术化”和将“教学艺术神秘化”的偏差,是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

表面上看,是因为这种偏差的存在,导致人们忽视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基础和技术要素,使得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变得肤浅,对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把握不透,进而使得教学效益不高、教学效率低下。实际上,恰恰是因为人们对教学过程的探索不够,认识不深,对规律把握不透,才导致人们更多地把教学过程“艺术化”和“神秘化”。

今天,我们认定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是基于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规律只有“部分掌握”的基础。随着人们对教学规律认识和掌握程度的加深,教学的科学性会越来越强,相对应的,其艺术性就会越来越弱。

 

15、中国教师报:什么是“积累性超越”,能举例说明吗?

卢志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积累性超越”的特征。在那些能够实现积累性超越的领域,会有这样的现象:

无论在地球的哪个地方,哪怕是非常偏僻的角落,这个领域的任何一点有价值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都会在最短的时间里被这个领域的同行所掌握。你只有掌握了这个领域最新、最先进的成果,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有新的超越。这种积累性超越,不断推动这个领域的研究以惊人的速度向纵深发展,给这个领域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教育、教学却不一样。你让死去近2500年的孔子活过来,他依然会是这个领域的顶尖高手。他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非常先进。

教育领域,缺乏一种力量去推动这个行业的积累性超越。于是,每个人都经历着很多“从头摸索”的过程。许多津津乐道的“新经验”,实际上此前早已有人探索完成,或者在这个时候的其他地方已经成为常识。这使得教育这个古老的行业,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

 

    16、中国教师报:教育、教学、课堂等学校教育中的许多概念,在理想课堂背景下,可能还需要重新澄清和“命名”,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卢:前已述及,传统课堂的“教案”已经历了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此外,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词也引起了人们的重新思考:教室,将从“讲堂”变为“学堂”;教学,将从“教师教,学生学”,变成“教师教会学生学”;教材,不再是“教的材料”,而是“学的素材”。重命名的背后是理念的更新、师生关系的调整。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尊重人、发展人、解放人。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我是化学教师,我一般不说“我是教化学的”,我总说:“我是用化学教学生的”。

 

    17、中国教师报:您认为,一校之长,在学校课改中起怎样的作用,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卢:中国教育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凡重大改革,往往发生、源起于经济落后、地域偏远、生死悬于一线的薄弱学校。穷则思变。其实,不光是教育改革,其他几乎所有的重大社会变革,也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改革都是被“逼出来”的。其实,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唯有一个不变的,那就是变化本身。因此,主动变革,应该是校长的常规课题,而不是应急措施。一流的学校,创造变化;二流的学校,顺应变化;三流的学校,被动变化;末流的学校,顽固不化。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无疑应该勇敢地担当起改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的角色。问题的关键在于:校长如何把自己的改革意愿变为团队的意愿,把自己的担当变为团队的担当?在改革的过程中,校长要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要有胸怀——权力下放;要有担当——责任上移。

 

    18、中国教师报:杜郎口对您的最大启发是什么?您怎样理解和提炼杜郎口课改的精髓?对于贵校而言,杜郎口课改最大的借鉴意义在哪里?

    卢:国家的新课改从课程开发角度切入,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从“六大行动”入手,每项改革都有其独特的推进方式。杜郎口从改革课堂结构入手,给我们的启发很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抓结构就是抓根本。把教育的“底线”和“理想”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在课堂中实现。那些来自学校的、学科的、教师的、班级的、同伴的,乃至家庭的“不确定的偶然因素”,有了“确定的必然的”归属。杜郎口至少让我们懂得:最伟大的真理往往是最简朴的,教育也是如此。

 

     19、中国教师报:变革课堂模式,老师们、家长们能否理解和支持?

    卢:翔宇的教育改革探索一直在进行着,向理想的目标,我们跋涉着前行,杜郎口提供给我们一个现实的成功案例,让我们的改革变得更有信心。改革,必须赢得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需要我们去做过细的工作。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学生、老师和家长们早就期盼的,我们一定不要低估他们的境界。至于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则需要我们的精心谋划。改革,一般不会败在目标和方向上,大多失在过程和途径上。

  

20、中国教师报:课改给学校带来了哪些变化?您又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些?

卢:翔宇课堂变革的源头不在今天,它始终伴随着翔宇,并推动着翔宇。早期的“两项改革”:“基础教案”和“基础作业纸”,是翔宇支撑课堂行走的“两条腿”。在大规模高速扩张时,成为与时俱进突破质量瓶颈的核心手段,有力地保障了学校质量始终跟进着规模增长,并最终实现质量发展走在规模增长之前。但教育者的眼光更多的会落在考试成绩之外、落在教育的不足之中,尽管教育本身就是遗憾的事业,但责任和良知会让我们思考:努力没有极限,优秀没有止境!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哪一个质量又是可以放弃的呢?孩子、老师、家长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就是我们的信心。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即便倒下,头,也会“向着明亮那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