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卢志文关于理想课堂的20个问答(一)
(2010-05-04 12:15:52)
标签:
卢志文关于高效理想课堂20个问答翔宇技术艺术教学模式教育 |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
1、中国教师报:您所理解的“理想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他和高效课堂有怎样的关系?
卢志文(以下简称“卢”):理想课堂,首先是高效课堂。高效的“效”,首先是“效果”,其次是“效率”,根本上指的是“效益”。
“新教育实验”提出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理想课堂应该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理想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需要注意的是,高效只是理想课堂的价值取向之一。效果显著的课堂不一定是理想课堂,理想课堂一定是效果显著的课堂;效率很高的课堂也不一定是理想课堂,但理想课堂一定是效率很高的课堂。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理想课堂。
2、中国教师报:理想课堂某种程度上彻底改变了师生关系,理想课堂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
卢:理想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理想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理想课堂中的学生,则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从“官教兵”到“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传统课堂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理想课堂中,知识源变得非常丰富,除教师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学也都成了其他同学的知识源。传统课堂中,教师依“教案”组织教学;理想课堂中,没有“教案”,只有“学案”,师生围绕“学案”共同探究问题。最好的“教案”就是“学案”。传统课堂中,教师抱着学生走,或者牵着学生走;理想课堂中,教师激发学生自己走,或者相互搀扶着一起走。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背桶人”,学生是“敞口杯”;理想课堂中,师生都是“挖井人”。传统课堂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一对多”;理想课堂中,信息传递方式多元,既有“一对多”,也有“多对一”,更有“一对一”、“多对多”。
3、中国教师报:理想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和角色定位,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4、中国教师报:您认为,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卢:好课应当有如下特征: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以为此乃好课的不二标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好课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是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是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是开与达的统一,是严与爱的统一,是导与牵的统一。朱永新先生提出理想课堂六度——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可以作为好课的具体指标。
5、中国教师报:好教师的标准又是什么?
卢:“教师不能光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好教师就是那些给学生满分、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的教师。一流教师教人,二流教师教书。课堂上的好教师,就是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讲适当的问题,出适当的效果。具体而言:在内容上,目标定位精准;在时间上,机会把握精明;在位置上,结构安排精巧;在方法上,手段选择精致;在感受上,配合对位精确。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好教师的能耐体现在“抓住麻筋”,“捏得要害”,“恰到好处”。既有准度,又有速度、力度。好教师应能够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惟其如此,学生才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单一学”,变成“全面学”。惟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由主演变导演,由经验变科研,由现成变生成,由师长变学长,由教者变学者。
6、中国教师报:教学需要模式吗?
卢志文:需要。模式就是结构。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的道理。
课堂教学的效果受制于教师的个体因素,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专业技能的强弱、经验积累的丰欠,以及备课的充分与仓促、现场的掌控与把握、练习的频率与难度,甚至情绪的饱满与低落、态度的严厉与温和,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结构的作用在于“保底”。通过结构,可以对复杂的课堂变量进行适度控制,保证基本质量的稳定实现。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去发挥;稳定的质量,需要结构来保障。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需要模式,艺术不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仅有模式肯定不够,但没有模式肯定不行。
7、中国教师报:那么,“教无定法”又如何理解呢?
卢志文:这句话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单独抽取出“教无定法”这一句话,会有很强的误导性。就像练习书法,“写无定法”这句话本身并不错,但一个初学者如果简单地理解“写无定法”,便会误入歧途。
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定法”,是一个漫长的境界提升的过程。书法家信笔挥毫,龙飞凤舞,写无定法,是因为他走过了一丝不苟、法度谨严的“入帖”过程,走过了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的“出帖”的过程,走过了总结提炼、感悟提升的“创造”过程。如果一开始学书法,就信马由缰地随手涂鸦,那是永远也成不了书法家的。
“无定法”,不是“没有法”,更不是“不用法”,而是“不拘成法”,可以“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法”。这才是“教无定法”的真正含义。
8、中国教师报:“课堂模式”与“教无定法”是否矛盾?
卢志文:两者并无矛盾。“无定法”是以“有法”做基础的。这个“法”,就是已经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正确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或者这些方式方法的组合,被结构化,并且稳定下来,就是“模式”。
模式,是一系列方式方法的有机结合,它标志了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换言之,每个模式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当你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用结构化的方式稳定下来,才是模式。
“建模”,是一种科学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从头开始探索,并且只要条件具备,环境适当,结果是明确的、可以预期的。
课堂模式,便是课堂教学中那些稳定的、被结构化了的教学方法的组合。任何模式,都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和条件,从来就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这和“教无定法”的含义是一致的。教无定法,并非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并不排斥“课有定则”。
9、中国教师报:“教无定法”与“课有定则”如何统一?
卢志文:由于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课堂上灵活机智地选用不同教法实现教学收益的最大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教学过程被赋予较多的个人化色彩,教无定法也是这个意思。
显然,在这样一个认识背景下,教师素质成了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事实也是如此。但问题是,教师素质的提升永远是一个处于向理想目标迈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永远都会存在一大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素质还不够高的教师,在事实上从事着实际教学。
很显然,通过提升教师个体素质来保障教学质量,虽然方向正确,但仅有这个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少数优秀遮蔽了多数平庸,个别好课的精彩遮蔽了整体课堂效益低下的现实。这个时候,课有定则的“模式”便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教无定法”——提高无止境;“课有定则”——底线有保障。
10、中国教师报:课堂教学到底是技术,还是艺术?
卢志文:我认为课堂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或者说首先是技术,终究是艺术。课堂教学从技术开始,走向艺术境界,以技术做基础,以艺术为巅峰。必须说明的是,任何技术都是以科学做基础的,是科学的应用。这个问题探讨的是教学的属性是科学还是艺术。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技术,在师范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为何没有专门传授这项技术的导师,带领我们完成一个科学严密的训练课程,让我们快速地掌握这门技术?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为何更多的时候,旨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上,却显得比任何其他人类活动都要更加死气沉沉?公开课之外,现实中的课堂上,我们多半看不到教学艺术的生动和创造,更多的却是机械而僵化的操练和灌输。
教育是科学,教学有技术,但教育、教学同时还都有艺术的属性。正因为如此,教学的真谛才显得高深莫测,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