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所学校达到验收标准
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专项经费投入超百亿
择校和学生无序流动的得到一定缓解
截至今年2月,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的专项经费投入超过100亿,达106.5亿元,经济投入为学校办学条件提供了保障。这是记者从7月24日召开的北京市暑期基础教育领导干部工作会暨初中建设工程总结大会上获悉的。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凤桐,北京市副市长黄卫出席并讲话,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主持会议,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线联平、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分别作工作报告,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建宣读了表彰决定。
据介绍,北京市现有普通中学674所,其中,纯初中学校28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5所,完全中学262所,高级中学63所;初中阶段在校学生32.5万人,专任教师3万余人。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北京市先后实施了五轮初中建设工程。自2005年起实施第五轮初中建设工程,把初中建设提升到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更加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并重点推进农村地区和纯初中建设。五年来,通过采取“将示范高中招生计划指标分配到纯初中”、实施“春风化雨”等20多个研究培训项目、探索高校支持中小学建设模式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去年底,北京市共撤并学校54所,481所学校达到验收标准。同时,在郊区异地新建了20多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标准化初中学校,基本完成了学校布局调整任务。学校建设经费投入得到重点加强。截至今年2月,全市初中建设工程的专项经费投入达106.5亿元,经济投入为学校办学条件提供了保障。目前,北京市初中学生中平均每1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八成以上初中学校实现专任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基本实现了全市教育资源网上共享。统计分析表明:5年来,区县之间、城乡之间的初中学校在财力、物力以及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指标差距在逐渐缩小。
最新一项针对38万人次的家长和学生、10万人次的干部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对“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状态”总体评价的满意度,从2005至2006学年度的84.9%升至2008至2009学年度的88.7%;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的满意度,从2005至2006学年度的76.1%升至2008至2009学年度的81.4%;对“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发展现状”的满意程度,从2005至2006学年度的79.4%升至2008至2009学年度的84%。全市“择校”和学生无序流动等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会议还对在初中建设工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100家先进集体和300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赵凤桐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工作。坚持人才强教、资源统筹,不断培养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要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充分发挥政府教育督导职能作用,加强学校日常管理,从根本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他强调,要切实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统一思想,扎实工作,锐意改革,大力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开创首都基础教育新局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