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让每一所初中学校都精彩
(2009-07-01 15:24:56)
标签:
昌平区初中学校精彩惠民工程东风内涵发展教育 |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
编者按:北京市昌平区现有公办初中学校34所,在校生近2万人,教职工1700人。借助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的东风,昌平区全面加强初中学校软件硬件建设,推进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一所初中学校都精彩。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昌平区初中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离优质均衡教育更进一步。
借惠民工程东风
昌平区:让每一所初中学校都精彩
红色的塑胶跑道,绿色的人造草坪,这是北京市昌平区南邵中学改造后的一个普通的400米标准塑胶操场。就是在这块土地上,三年多前则是杂草丛生,坑坑洼洼的烂草场,场地上只有两座篮球架寂寞相对。
同样是操场,现在昌平区燕丹学校的学生很难想象他们在每天活动的地方几年前是怎样的尘土漫天,只能从老师的讲述和学校留下的“珍贵”照片中感受曾经的“难以想象”。
与这两所农村学校不同,昌平二中则是当地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中学,现在一套交互式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运用让学校教师也颇觉自豪;而昌平四中作为北京市首批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大力开展科技教育,连续几届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昌平实验中学则实施“全体学生基本艺术素质培养模式”项目,打造学校艺术教育特色;昌平寿学校、燕丹学校、二一学校、亭自庄学校等九年一贯制学校,推进学段衔接教育研究,在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借助初中建设工程这一惠民工程的东风,昌平区各初中学校大力发展硬件设施,积极提高“软件”实力……在昌平区教委义教科相关负责人的眼中,三年多来,该区“让每一所初中学校都精彩”的初中建设工程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无论是对比学校各个时期的照片,还是走进学校的角角落落,当地的教育工作者都充满了惊喜和成就感。
早在初中建设工程之初,昌平区就注重“软硬兼施”,合理推进。首先建立区、校两级初中学校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统筹领导、层层推进。每年初,昌平区教委都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当年重点建设学校的汇报;年中,逐校进行检查、指导,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指导学校建设工作。适时召开初中建设工程现场会,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同时,每学年,昌平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区教委对初中学校建设和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并根据督评结果,对取得突出成效的学校给予表彰。学校也把督评当成提升内涵发展的契机,工作主动性大大加强。
据昌平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3年多来,市、区两级政府共向昌平初中学校建设累计投入5亿多元,配备理科、文科和音体美、卫生和劳技教学仪器设备15万余件套;配备计算机2571台;改造操场24块;修缮、改造专业教室21万平方米。学校专用教室、教学仪器设备等主要项目达到《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这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校际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
在记者的采访中,多位见证了昌平二中、南邵中学近几年发展的初三学生在感叹碰到了好时代,学校“一年一个变化”!
三年多来,通过昌平教育信息网、昌平电台、电视台、《昌平周刊》等媒体对昌平区阳坊中学、昌平五中等16所学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成功办学经验和成果。当地一位农村学校的校长告诉记者,由于办学成绩突出,近两年自己不仅上了当地的电视报纸,还有机会和全市其它的名校长一起被市属媒体宣传报道。
为了更好的发挥硬件效益,昌平区教委提出了“建好——管好——用好”的“三好”要求。在全区所有初中校实现“校校通”的基础上,昌平区还对所有教师和学校网管员进行技术培训,制定学校网络管理评价指标;成立由领导组和专家组构成的10个分片教研协作组,开展富于实效的区域教研,实现以强扶弱、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建成昌平区学科资源网站群,目前资源平台上实名注册人数已达2567名,总资源量达到76026件。
内涵办学
有些事情,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常常让人“吓一跳”。在昌平区南邵中学,2005年底对干部队伍进行学历情况调查时,只有校长一人是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职称。虽然学历并不能完全代表水平,但是学校要想更好地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
于是,该校以师德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组织教师观看“魏书生教育思想”系列讲座,开展“新课标知识竞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组织教师参加“绿色耕耘”培训、进行学历和继续教育等。几年后的今天,该校已拥有区级骨干教师11名,校级骨干教师9名,还有2名市级骨干重点培育对象;其中有2名干部研究生课程班结业,3人为中学高级职称,教务主任已获得第二本科学历。
与南邵中学相似,昌平区的许多初中学校,特别是农村校的教师队伍,这几年的变化很大。该区教委义教科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全区初中校级干部96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97.7%,具有高级职称43人。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由115人增加到352人,比例由8%上升到23.6%,骨干教师比较集中的学校由12所增加到30所,全区所有初中校都有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先后有36名初中师德标兵、20个师德先进集体受到表彰……
“学校硬件设施的差距可以用钱来弥补,但是真正要让教育获得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关键还是在教师。”昌平区教委不断从区级层面帮助和鼓励教师发展,先后制定了《昌平区人才强教工程实施方案》、《关于昌平区中小教师“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坚持以培养为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了“师德铸基”、“全员培训”、“培青奠基”三项培训工程;举办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和组织报告会、讲座150余次,培训达7000余人次。
在原有区级、校级的基础上,昌平区还增加片级培训,构建“三层网络式管理”教研模式。把全区初中学校按区域均衡分为5个教学协作片组,由片组长校承担起片级培训、研讨的管理任务。同时开展校际交流活动,通过对口学校“手拉手”和骨干教师讲师团等途径送教到山区和农村,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树立典型
随着初中建设工程推进,昌平区各学校管理日趋完善、科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昌平区亭自庄学校等20所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绿色学校”和区级校园环境示范校。前锋学校、南邵中学、平西府中学等20所学校进入昌平区初中教学“十佳”学校行列;满井中学、崔村中学、长陵中学、流村中学等12所农村基础薄弱校、山区校被评为昌平区初中教学“优秀学校”,使该区83.3%的初中学生享受优质初中教育。
与此同时,各初中校的特色也逐渐明显起来,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精彩。“昌平五中以科技创新促学生全面发展;昌平二中、昌平三中在田径、乒乓球、民乐、书法等方面形成办学传统;回龙观中学积极探索与社区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办学新思路,初步实现了‘地区文化教育活动中心’的目标;桃洼学校探索‘三结合’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学校‘改家风、变村风、促校风’主题教育模式不仅荣获了北京市首届十大德育成果奖,而且推动了桃洼地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昌平区教委负责初中建设工程项目的史建中谈起各初中校的发展,如数家珍。
作为郊区,昌平区各学校学生在中考中成绩逐年提高,特别是基础薄弱校进步显著,最低及格率从2005年的63.1%提高到2008年的86%以上,总体成绩位居全市中上水平,处于远郊区县前列。“这与昌平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基本吻合。”
该区学生参加区、市、国家、国际各类竞赛,每年获得3000余项次奖励。2009年初,昌平区顺利通过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评估,并得到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面对昌平区提出建设“商务花园城市”的新目标,区教委亦要“打造昌平教育品牌,创建一流城市教育”,让当地教育逐渐承担起为建设商务花园城市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