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是我们这个学期刚去过的世界花卉大观园,我在那里认识了好多从没见过的植物,这种会捉虫子的猪笼草太好玩了!”
“这是我亲手做的陶瓷杯,我送给爸爸用来喝茶,他可高兴了!”
2008年12月5日下午,主题为“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与应用”的第四届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观摩交流周继续在海淀分会场进行展示交流。来自北京市各区县的德育工作者,海淀区各学区、各小学的德育干部120余人到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当代分校观摩其中的一场现场会。海淀实验二小的同学们兴奋地向参加德育工作观摩交流的客人们介绍着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和见闻。
整合资源建好“库”
海淀区作为教育、科技、文化大区,具有资源丰富、教育整体水平高、区域人才密集、社会文化层次高等特点。如何利用好这些社会资源,理好“材”,为社会大课堂服务,成了海淀区教委领导思考的一个重点。
为便于开展社会大课堂工作,海淀区从2008年春节前就开始挖掘、培育、整合和扩大资源等工作。首先进行了280家区域资源单位调查,形成了“海淀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情况调研报告”;论证、遴选了70家作为海淀区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并进入北京市首批社会实践资源库。其次是校外教育机构调整、充实和转制。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素质教育基地加大投入,加强实践项目建设。8个地区活动中心与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分离,都承担社会实践基地任务,并在各个学区建设教辅中心,2008年已有3个挂牌。再次是积极协调,重点做好大学、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统筹,增强大课堂的科技含量。
创新机制保好“驾”
海淀区在社会大课堂建设中,坚持大课堂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与课程改革结合、与校外教育结合、与管理创新结合,整合各类资源服务于教育,把大教育、大课程、大资源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该区成立了以区委常委、主管区长为首的社会大课堂统筹协调办公室,由包括12个部门在内的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26家成员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在管理运行机构上,分别成立了由主管科室科长牵头的社会大课堂工作小组和社会大课堂工作办公室,建立了对外联络组、活动组织组、课程研究开发组、信息管理组和后勤保障组等五个工作小组,海淀区教委体美科、中教科、小教科、职教科、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进修学校、区教育信息中心等各部门全部参与其中,保障协同作战、不留盲点,形成了海淀“大课堂”的一盘棋。
同时,海淀区还引进志愿服务机制。成立“海淀区校外教育志愿服务团”,采用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招募在校大学生、专家、社会工作者做志愿服务,协助进行活动组织、项目辅导等工作,既为社会志愿服务人员提供平台和机会,也协助区教委完成工作任务。
共享经费护好“航”
经费问题一直是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要的制约因素。此次为了有效地推动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开展,海淀区在2008年北京市财政专项补助80万元的基础上,提高了此前针对学生社会实践及校外教育活动专门设置的“资源共享经费”标准。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张凤华介绍,海淀区单列的教育“资源共享经费”,主要用于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交通、材料、接待、组织等费用。2008年北京市社会大课堂启动之后,海淀区将此项人均经费提高到了200元,2008年总计投入3600多万元。三年连续翻了两倍,基本实现了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与共享。“这项举措旨在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校外教育活动的公益性,保障和鼓励学校为学生健康充实的学习和成长服务。”张凤华这样说。
联动工程探好“路”
海淀区域内大学、科研院所众多,如何利用好这个资源?于是,大学和中小学联动工程应运而生,海淀区深度开发利用海淀区域内大学、科研院等资源,协调大学在中小学建立特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以此撬动大学专业资源,实现内涵式发展。如清华大学在清华附中、101中学、中关村中学建立了艺术教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北航附中建立了科技艺术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等。这是大课堂的一种新模式。
海淀区还实施了《中外多元开放学习环境建设及校外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合作研究项目》,在中小学生课外校外实践学习的途径、内容和方式,特别是在资源建设开发利用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按照国际标准研发中外融通和共享的社会实践课程资源。前期已经与英国、日本进行了合作,举办了3次论坛,计划在2009年继续扩展和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的合作。
开发课程理好“财”
社会大课堂建设对课程资源开发注入了强大动力。其中,向东小学校本教材——《认识海洋》现已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中关村一小成立了“宇航中队”,自主开发了航天科学的校本课程。北大附中初步形成了“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大自然、走进科技馆、走进科研院所、走进博物馆、走进历史文化遗存”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张凤华副主任介绍说,海淀区的课程资源开发有两个重点,一是与社会实践课程开发相结合,重点开发科技类、艺术类、人文类、拓展类课程资源。二是与课改结合,对应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开发“教辅”类资源。与此同时,海淀区正在组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准备把典型精品资源开发成区本社会实践系列课程。
海淀区希望从管理、服务、评价、考核等诸方面达到质量的“双效目标”,真正把社会大课堂做成民心工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