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世文-中国教师报
韩世文-中国教师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113
  • 关注人气:1,0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高中课程改革: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规划人生

(2008-12-26 20:53:00)
标签:

北京

高中

课程改革

学生

选择

规划人生

论坛

教育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嘉宾

曹保义(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

郭  涵(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

陈惠文(北京二中副校长)

成锦平(江苏省海门中学校长)

朱金龙(海南省洋浦中学副校长)

 

课程构建体系化:自主排课 百花齐放

    主持人: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各高中课改实验校可谓各具匠心,百花齐放。

    曹保义:北师大二附中在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后,探索并构建了凸现学校课程特色的课程结构,即必修课+拓展类校本选修课+活动类校本选修课的“6+1+1”结构的课程体系。经过全面整合后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校有序、高效的实施管理,有利于教师实施和开发课程,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郭涵:为了保证课程结构由体系结构顺利转向模块结构,一零一中学召开多次自主排课、模块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等专题研讨会,听取课改年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在自主课程实验中,学校设置了“标准餐”、“营养餐”和“自由餐”三大板块课程,“分年级逐步分层,分学科科学配餐”。

    陈惠文:北京二中开发实施了“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课程的生成性表明课程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呈现,而是在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扩展着新的经验和意义,强调了培养学生塑造自己人生的价值和能力。

    北京二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紧密结合,根据每学年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动态地生成各学科的校本必选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生成性课程不排斥教学“计划”、“教案”的使用,因为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这里的“预设”不仅仅包括“教材”、“教学活动方案”,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的了解,对学生行为意义的敏感与理解,对普遍性、长期性教学目标的宏观把握等,这些都是生成性课程的基础。

    同时,仅有“预设”,不见得就有良好的“生成”,课程的动态性是有条件的。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际做了什么,取决于学生是如何与教师、教材、同伴及周围的环境交往互动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具有充分的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活动富有创造性的时候,才有“学习经验”的生成,才有“课程”的创造。

    朱金龙:洋浦中学通过整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构建多个课程系列,为学生发展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其中包括“创新”课程系列:实验探究课+技术+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项目+机器人工作室;“人文”课程系列:语文、英语课+阅读课+红楼梦等名著解读+三十六计;“交流”课程系列:国家课程+倾听的艺术+对话技巧+演讲与口才+辩论的魅力;“自主”课程系列:实验探究课+体育节活动设计+艺术节活动设计+学生社团活动组织;还有“运动”课程系列,“艺术”课程系列等。

    学生的兴趣和教师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关键。四年来,洋浦中学教师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先后开设了324类次82门校本课程,每学期的校本课程稳定在20门以上。

 

学生发展个性化:挖掘潜力 张扬个性

    主持人: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国家规定的必选课程与学生的特点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多元的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中,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最能体现这一特色。

    曹保义:北师大二附中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如何正确地运用好“自主选择”,如何保证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是顺利实施课程体系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师大二附中构建了与之配套的“学生指导体系”,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探索全员德育的有效途径。

    学生指导体系由学生指导中心、导师组、导师三部分构成。主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学法、选课和学生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同时承担培训导师的工作。导师组主要是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及时沟通学生情况,配合班主任工作并负责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导师主要是了解学校各种课程开设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学生恰当选课,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建议并辅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工作。

    目前,学生指导中心对学生集体辅导共计21次,包括心理、选课、学法和发展规划等;对高一学生进行个别辅导150人次;针对学生的个别交流零次为20%、1次为31%、2次为27%、3次以上为22%。

    陈惠文:面对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二中充分挖掘教师、学生、校友、专家、社区、高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开发实施“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中的校本选修课程按学生基础和课程难度、按“阶梯式”设置:一是全员性参与的普及型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二是需要进行选拔、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课程。从而使学生在选择中形成规划人生的意识。二中立足校本,精心设计了五大类约170门校本选修课程。除了本校教师任教,还有中科院讲师团、大学教授、集团老总等担任客座教师。作为导向性的安排,二中还明确要求,学生三年中选修课学习至少涵盖上述五类别中的二类。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18个社团,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另外,学生还自行申报组织了“演讲”等3个社团,自行申报研究性学习意向课题十余个,自聘导师开展课题研究,其中高二(3)班赵英为同学就选择了同班同学的母亲作为其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导师。

 

评价体系多元化:促进发展 规划人生

    主持人: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检测机制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各课改实验校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都以学生发展、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为最终的评价目标。

    郭涵:一零一中学自主研发网上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初步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学校设计了一套含有十项内容的成长记录和综合评价系统,即“成长博客”。

    成长博客内包括模块修习记录(八大领域构成)、基本素质评价、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个性发展、合作与交流等十个方面有价值的材料。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性学习管理系统相互配合使用,同时和北京市的评价系统兼容。

    一零一中学本着“多元构建、灵活便捷、直观形象、突出个性”的原则,多记、少评、精评。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适当收录反映学生成长过程和发展水平的描述与实证材料。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客观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长。

    通过平台,一零一中学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实施,与传统的学生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学生“无意识的成长”转变为“有意识的教育”,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积累成长历程,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和谐发展,实现“评价”、“教育”和“管理”的有机结合。

    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功能应该在于其激励、发展、记录功能,突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促进作用,学会自己规划人生。这也是一零一中学等实验学校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主要原则。

    朱金龙:学校在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方面,首先严肃学分认定,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保留传统的纸笔测试的同时,积极推动评价方式走向多样化,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化。另外,还要严格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课程改革,以及多元化的评价制度的推动,课改近四年来,洋浦中学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600多人次,特别是在数理化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竞赛中,每年都有人获全省一等奖。已结束的三届高中毕业会考和课改以来的第一次高考,成绩均令人满意。

    成锦平:江苏省经过几年的课改实践,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已经熟练使用实验教材;课堂生态明显改善,学校特色课程初步形成;发展性评价实质启动,学校的教育质量实现了跨越。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问题。而破解这些问题的对策,我认为主要通过科学制定高考方案,创设良好的环境;不断完善实验教材,加强师资建设,建立区域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教育行政也应该按新课改精神评价学校和教师。通过符合新课改精神的多元评价体系,不仅促进学生发展,也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果海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