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接近岁末的时候,我们在回首一年的教育事件时发现,无论是教育行业内部的负面新闻,还是社会对教师群体的某些诟病;不管是学生家长的不理解,还是师生关系的紧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师从教的热情,“伤害”着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面对有些尴尬的现实,我们有必要反思,问题到底出在了什么地方?
此前,本报曾先后多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教师群体,12月3日的《高薪养“教”成为新期待?》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讨论。本期,本报继续与人民网强国博客教育频道合作,推出论坛。
谁伤害了人民教师?
■嘉宾
杨明文
贵州省水城县县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科长
李吉明
河南省新乡二十六中学教务处主任
徐若君
江苏省沭阳县建陵中学教师
谢展南
湖南省双峰县印塘乡湄水中学教师
吕保光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八小学生家长
■现场
教师被“伤害”并不是普遍现象
主持人: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教师群体的新闻不断,似乎在有意无意间伤害到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辉的形象,各位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徐若君:教师不是孤立的个人,或者一部分人的简单集合体,而是一个被赋予“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特定社会责任的社会劳动群体,承载着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精神的发扬光大,这也是教师在不同政治历史背景的社会中普遍受到重视和关注的主要原因。
吕保光:正因为如此,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少数的个案上,探讨教师形象受到“伤害”似乎有危言耸听之嫌。不管是教师被误解、被亵渎,还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我认为这仅仅是个别现象,并不是普遍的。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毕竟还是主流,不容质疑。
谢展南:我们应该还记得那个曾经让教师“蒙羞”的“杨不管”,因为“杨不管”和“范跑跑”等特殊案例,我们修改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保护学生”正式列入“职业道德规范”中。然而,系列弑师案发生后,谁又把“保护教师”列入相关法律法规了?
吕保光:一段时间以来,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员伤害教师的现象确实存在,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我们家长确实都应该反思。当然,教师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特殊职业。我们每个读过书的人都会接受教师的教育培养,无论你生活贫富、官职高低,只要你走进过学校,或多或少都接受过教师的教育。那么,尊师重教理所应当。
李吉明:作为一名学校管理干部,我也一直在关注“学校怪圈”——一些学生文明缺失、缺乏信仰、不思进取;部分教师亦因多方面的因素而安于现状、惰于学习、消沉颓废。社会的指责也就随之而起,究竟是谁让这些“灵魂的工程师”们丧失了斗志、丢失了激情呢?确实需要我们深思。
维护形象首先需要自省
主持人:那么,分析一下深层次的原因,现在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和谐的事件和声音呢?
杨明文: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大众的榜样,是社会文明和道德精神的引领者和示范者,但极少数“害群之马”影响了这个群体的整体形象。所以,外界有意无意地“伤害”教师,学生家长不理解教师,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徐若君:有人损害了我们教师的形象,我觉得主要责任在我们自身,是我们教师中的一小部分人,难以承担起师德要求之重,自觉或不自觉地丧失了自己作为教师的社会规范作用,甚至毁坏自己作为公众道德的形象。但其根本原因却在社会之中,社会生活之中的部分消极落后因素就像有害气体污染了空气一样,不断侵害我们的教育肌体。某些违背师德要求的教师,就是这受害肌体中带有病毒基因的细胞。
杨明文:现在,社会追求平等和“以人为本”,教师也走下了“圣坛”,由于社会心理“定势”的原因,起初也许会有些不适应。我认为这里有历史的根源,有制度上的瑕疵,有主观上的原因。
从制度上看,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教育法》就应该允许教师拥有对“捣蛋”学生“适当”的“惩戒”权。但制度的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
主观上,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本身也会鱼龙混杂。要想在整个社会中获得普遍的尊重,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其自身的学识修养、道德水准,以及通过“教书育人”的劳动产生的社会效应,这些才是教师获得尊重的真正理由。
就以我所在的农村地区来说,教师的综合素质较差也是一个致命弱点。我们在教育督查中发现,有的老师还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在“简述最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测试中,参加测试的教师没有一个能回答准确。
杨明文:总的来说,教师的“内炼”,教师自我修养的提高是不能止歇的。教师有了自尊才会树立起自信心,才会有所作为,才能自强,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社会业绩来!
李吉明: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学校为教师创设的工作环境。一个不公平、不清明的学校环境,也会让教师逐渐失去信仰,丧失对自身的高标准和高要求。
良好的社会环境很重要
主持人:教育行业内部的反思必不可少,这种反思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的成长。
徐若君:是啊,面对社会舆论对师德师行的诸多议论,作为教育工作者,都会对此进行反思。出于不同的思想认识或人生观价值观,其反思的过程及其结果也会呈现出许多差异性。在这诸多差异性的反思中,我认为最值得教师和社会反思的是:教师之重,重的是什么?
吕保光:教师不仅仅为教书而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但要做好确实不易。清朝陈梦雷在《古今图书集成》中说:“为师而不能尽师之道,则门无行艺之士。”不管哪个阶层的社会成员,都是教师教出来的。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与教育工作者息息相关。
杨明文:当然,教育工作者也离不开利益的诉求,也需要福利,也会趋利避害,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心。
徐若君:作为教师,无论是在学校内,还是在社会上,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都应当体现出更多代表积极进步的文化和精神的力量,是值得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公德形象。“传道”,你必须有道、守道;“授业”,你必须精业、敬业;“解惑”,你必须善于析惑、解疑。教师之重,就是这种可以作为社会的精神与文化行为的典范之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德之重。
李吉明: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必须首先做好表率。在学校的管理中,必须为我们的教师创设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环境。只有我们教育的小环境好了,我们才能要求社会舆论对教育松绑、社会环境为教育护航。
吕保光:教育是民族发展进步的希望。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一方面加强了对教育的立法。《教师法》就是我国单独以工种为对象而制定的屈指可数的几部法典之一,足见国家对教师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同时,教师的假期也相对较多,有比其他行业更加宽松的休息时间。
所以有时候,我们的教师也应该知足者常乐,也需要宽容社会的“伤害”和公众的不理解。
徐若君:同样,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尊师敬师的良好氛围,损害教师群体利益的各种行为不能受到相应的惩罚,侵害教师群体的各种犯罪不能得到有效打击,教师的勤奋劳动和积极奉献不能受到社会上更加广泛的情感和价值的认同,师德要求对教师来说就会成为一种负担。
吕保光:借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专家点评
高标准才能维护好形象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教师首先是社会的公民。作为公民,就有遵纪守法的义务和权利,无论是国家的还是地方的法律法规,或者小到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在这方面没有什么特权。如果违反了,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他们对自身的要求又要比普通的公民更高。反过来,社会对教师群体的要求也会因为这种特殊性而更高。所以当一些事情尤其是负面的新闻涉及到教师时,社会的关注度就会更高,谴责也会更激烈。
我想,当社会对教师降低了要求,教师本身也对自己降低了职业的要求,这才是教师形象受到了真正的贬损。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这种事情发生。
■声音
社会价值观的异变影响教育
教师兼具社会角色和岗位角色双重使命。就社会角色而言,教师就是社会价值观的标准,就是我们所说的“卫道者”;就岗位角色而言,教师又是青少年与社会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教师既要让青少年懂得善,自然自觉地树立善良、正义、公平、宽容等社会核心价值观,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恶,从而自觉远离邪恶、欺骗、虚伪等消极的价值观。教师双重角色的缺失,可以说是当今社会价值观混乱的一个参考点。而其之所以缺失,和时代变迁、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是分不开的。
——李向帅(北京知乐文化公司编辑)
一直以来,教师是知识与道德的化身。所以,与其说教师这个职业受人尊重,不如说教师身上承载的知识和道德受人尊重。
那为什么教师越来越被人所诟病呢?其原因固然是由于少数教师的素质不高,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更是由于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异变,知识与道德本身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刘昌海(河北省滦南县三中教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