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老字号开拓新市场
老字号企业固然因其久远的文化传承而颇具魅力,但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要想生存,必然要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把握市场行情。近些年来,当我国的一些老字号不断陷入困境时,作为中国茶叶第一品牌的张一元却以自己成功的现代化蜕变,树立起自己在茶领域的崭新形象,成为传播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1993年,“张一元”成立不久,公司决策者们就意识到食品安全将是未来市场竞争的热点,于是1994年在福建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闽东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此基地被福建省定为绿色产品基地。
1998年,当市场上花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时候,“张一元”举办了北京城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绿茶节,一举打破了京城花茶一统天下的旧有格局;2004年,“张一元”挖掘传统制作工艺,将消失30多年的柚子花茶推上市场;2005年,张一元顺应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推出“张一元建店105周年普洱纪念饼”,又开辟出京城普洱消费的新局面。这几年来,张一元还推出了多种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的绿茶和有机茶,因其营养成分高、无污染、茶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
张一元的决策者们在公司成立初期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个品牌的树立必须具有最大限度的认知度,而这一认知度很大程度来自企业的规模,因此张一元根据自有的特点毅然选择了连锁经营的道路。
同时,在“张一元”品牌逐渐成熟的时候,公司又开始将品牌推广向品牌经营过渡,产品开发也开始涉足新的领域。2003年,投资2000多万元的张一元饮品公司正式组建,生产出9个系列的“张一元牌”茶饮料、果汁饮料和大桶饮用水。
如今,张一元已从15年前一个单店的老字号成长为一个规模经营的商业品牌,在它的麾下已拥有94家连锁店,25个生产基地,一座现代化的饮品生产厂及科研所、配送中心、销售中心、茶楼、印刷厂等机构。仅在北京的十多家分店就分了好几类,有商务型,如中关村茶楼,是商务会谈的好去处;有文化型,以大栅栏老店为代表,不但有京韵十足的茶座、茶艺表演,还经销茶文化书刊,向渴求了解茶道的顾客全面介绍茶的制作加工等知识,成为真正意义上传播茶文化的窗口。当2008年奥运会到来之时,张一元还将会以全新的经营方式迎接中外宾客,为世界各国的来宾们一展中华老字号的风采。
茶道:以茶为媒 修身养性
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红茶有助于凝神定性、提升精神,能使饮者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绿茶可以清醒头脑、补充体力,还能降血脂、抗衰老,预防癌症;各种花茶也具有不同的防病去疾的功效。同时,茶更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人饮茶,向来注重一个“品”字。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中式品茶的特点。“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品茶者,独品得神”,一人品茶,能进入物我两忘的奇妙意境。两人对品“得趣”,众人聚品“得慧”。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历史上形成了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正因为文人的参与才使茶艺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文化。文人们又将这门特殊的艺能与文化、与修养、与教化紧密结合从而形成雅士茶道。其“雅”则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品茗之趣,二是茶助诗兴,三是以茶会友,四是雅化茶事。当然,最普遍也受普通民众欢迎的自然是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的世俗茶道。
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张一元茶楼的志向是力求掌握茶文化的精髓,精行简德之人,用仁心仁意来服务于社会,使茶文化的爱好者们乐在其中,并使灿烂辉煌的茶文化成为大众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张一元茶楼的环境装修简素,格调高雅,气氛温馨,以“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命名的雅间以及宽敞明亮极富特色的大厅散座加上点缀在墙面上的中国水墨字画和民间剪纸画等,形成了多样、精巧、谦和、淡雅的风格,置身其中,给人以亲切感和舒适感。夏天,张一元茶楼的茶艺小姐就像淡雅飘香的茉莉花,冬天则像绿叶镶红边凝重的乌龙茶。从她们的服饰上就能体现出茶的韵味。一句轻柔的问候,一个甜美的微笑,每个优雅的待客动作,都尽情展现着深深的文化底蕴。“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艺术格调,充斥在茶楼的每个角落和空间。再配上美妙的音乐,一曲《春江花月夜》,一曲《高山流水》都会把自然美渗透进茶人的心灵,引发茶人心中潜在的美的共鸣。处在这样的环境、意境和人境当中,再沏上一杯好茶,伴随着氤氲的茶香,也许就会有“神游三山去,何似在人间”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