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东走西看 |
西壁下层,从南向北
崇宁护国真君,关羽
四渎龙神等众。四渎,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长江为南渎,黄河为西渎,淮水为东渎,济水为北渎。《旧唐书·礼仪志四》:河渎封灵源公,济渎封清源公,江渎封广源公,淮渎封长源公。”宋仁宗康定元年,诏封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元代沿袭宋制。
旷野大将等众。旷野大将为四方大将,即:东方乐欲大将、南方檀帝大将、西方善现大将、北方散脂大将。四将各有五百眷属,率二十八部鬼神,守护佛法,为佛教护法神。这组画绘于西壁下层,四大天将手执不同兵器,戴盔披甲,勇猛顽强之态跃然而出。前面一天将显然占据主导地位,头戴金盔,身穿红色战袍,正回首注目,右手正拔剑出鞘,把“扬眉剑出鞘”一瞬间的动作表现得逼真传神,惟妙惟肖。另三个天将神情中透出一股威武之气,表现了一种对敌手的蔑视和对自身力量充满信心的神态。
五湖龙神等众。现在一般以洞庭、鄱阳、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古代常提到吴越地区有五湖,六朝以来有多种解释:一说是太湖的别名;一说是太湖东岸的五个与太湖相通的湖-实际是五个湾;说指太湖附近的五个湖。从《国语·越语》和《史记·河渠书》看来,五湖的原意当系泛指太湖流域所有的湖泊。“五湖龙神”之说,起源于古代对河流湖泊的自然崇拜。
巨龙神等众。“巨龙神等众”这组画位于西壁下层中部。共画有三人。前面二人均虬髯瞋目,神态凶猛,手持斧钺砍刀等兵器,一派武将的姿态。后立一武将,头戴红缨盔帽,面容白净端正,秀气之中不乏阳刚英勇风姿。双臂平伸,弯曲手腕合掌托金刚杵。画面的右下方绘一青龙。
北岳西岳等众
药叉大将等众。药叉大将又名散脂大将。散脂(散支)全译为“散脂修摩”,是梵文音译,唐代新译音“半支迦”,意译为密神。又名夜叉大将,本是佛教诸护法天神“二十诸天”中之第九位。北方天王八大将之一,管领二十八部众。有的佛经说他是鬼子母的丈夫,又有说是鬼子母的二儿子。汉化佛寺中常塑成金刚武将状。这组画绘于西壁下层,共画四人,二将虬髯张发嗔目,相对而视,面目狰狞怪异,一将手执利斧,一将手握弓箭。另二将头戴红缨盔帽,身披铠甲,一将右手握利剑,一将右手横握钺形斧。四个大将均表现出一副临战姿态,处于高度戒备的精神状态。
巨半拏(也作巨半拿)等众。“巨半拿等众”这组画位于西壁下层左侧。共绘有四人,中间主像脸庞白净,五官端正,稍有胡髯,神情肃穆。身穿红绿色天衣,脚下云头靴。右手弯曲呈取物状,左手向前平伸手中执如意。一副髙贵儒雅的姿态。右侧一侍者双手捧一黑色圆盒,恭顺地侧立着。右后侧一人双手执火焰纹团扇。左侧立一侍女,手持盛开的荷花。
西壁绘天猷元帅和翊圣黑杀将军(壁画题记误写为“天蓬大帅等众”),与东壁的天蓬大帅神众和玄天上帝是北极紫微大帝的四大名将,称为“天之四将”,天猷为副元帅,和圣黑杀将军为一组,一个白净清秀的面庞中透出一股英勇之气,一个怒发瞋目虬髯,面目狞恶。
北极紫微大帝,原为北极星神。道教中北极紫微大帝的职责为,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统御众星和四时节气。对北极的崇拜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称北极星称紫微、紫垣、紫宫。
西壁中层,从南向北:
六曹官典、十王等众

六曹官典是阴曹地狱中的司官,品位较低。是按照中国古代人间的官制设置的。东汉尚书分六曹治事,为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南北两主客曹、二千石曹。《晋书·职官志》以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为六曹。魏晋以后多有改变,到隋唐时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代各州治之官分六曹: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又称六司。这组画位于西壁中层右侧,共绘有四人,其中二人手执生死簿,另二人均为兽首人形,容貌狞恶怪异,手执锯齿形砍刀和三股叉。四人形象均为阴曹地府中判官恶鬼状。
西壁中层绘冥府十王中另外五王,题记“十王等众”,与东壁相对。身穿红色、青色、浅黄色天衣,双手握笏板。头戴王冠。其中三王面庞白净,五官端正,神情严肃,注目前方,侧身而立。后立二王中一人险色赤红,虬髯张目;另一人面稍白净,稍有胡须,侧目而视做沉思状。
青龙白虎丧门吊客。青龙头上绘青龙一条,白虎头顶画白额虎头,手执三齿钢叉作护卫状。青龙白虎是一种特殊的门神,专门用于道观山门,为护卫神,简称门神。丧门、吊客均为凶神,主疾病死丧之事。中间一全身穿白衣的中年妇女是吊客,一副哀痛欲绝的哭泣样子,充分表现了人物悲痛的心态。画面左上方画一赤发绿面,狰狞可憎,身着铠甲,双手执大砍刀的当是丧门神。吊客右侧画两小鬼,怒发赤身,肌肉隆起,相貌古怪,一人执绳索,一人拿生死簿,应是凶神的部属。
天藏善萨。
这组画和东壁地藏王菩萨遥相对称。形象和地藏王菩萨雷同,画面仅画一人,双手于胸前合十作祈祷状,四周绕以彩色祥云。
十二元辰。十二元辰又称十二生肖、十二属相,在我国起源很早,大概在汉代术数家就用十二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即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戍为狗、亥为猪(见《论衡·物势》和《论衡·言毒》)。
六丁神女。与东壁的六甲相对,六丁六甲为道教之神,相传能行风雷、制鬼神,为天帝役使。六丁为阴神,六甲为阳神。在真武庙中,常塑为侍从。
井鬼柳星张翼轸、奎娄胃昂毕觜参
西壁上层,从南向北:
三灵侯等众、主山主树主水主花

这组人物位于西壁上层右上角。三灵侯一是指天、地、人。一是指日、月、星。共绘有七人。“三灵侯”居画面中心位置,三人分别穿红色、黄色、青绿色袍衣,均为白净面目五官端正、稍有胡須的中年男子形象,双手均握笏板,表情都是庄严肃穆的。右侧画两中年男子,身后各背一男童极富生活情趣。
主山主树主水主花。这是一组体现道教自然山川崇拜、植物崇拜的壁画,共绘有四人:前面绘一年轻貌美的女子,双手合掌,应是主水之神。另三个男子面目丑恶、狰狞。各执山石-主山,树枝-主树,鲜花-主花。
伏羲女娲神农、五通大仙

伏羲女娲神农又称三皇。这组壁画位于西壁上层右侧,共绘有五人。其中一人,身披黄袍,五官端正,面貌庄重白净,稍有胡须,应是伏羲。另二人虬髯长发,容貌古怪,袒胸露肚,当是神农帝,(或是一人代表神农一人代表炎帝),手中执绿叶植物,象征“尝百草”、“播百谷”之意。不知何故,画面中没有女娲的形出现。

五通大仙。本是兄弟五人,唐末已有香火。旧时民间传说的妖邪之神,能为祟于人。宋代由候加封至王。因其封号第一字为“显”,故又称“五显公”。画面上共绘五个人,即五兄弟,形貌相似,均为五官清癯,神清目朗,稍有胡髯的样子。五人均作双臂合抱作揖状,神态恭顺庄重,毫无妖邪不轨之态。
主风主雨主电主雷。壁画共绘四人,主风之神又称风伯、风师。主雨即雨神、雨师。主电之神即电母,民间信仰中司闪电之女神。主雷又称雷神、雷师,在民间,对雷神最普遍的称谓是雷公。
北斗七星
《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春秋运斗枢》:斗,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我国古代对星辰的崇拜起源很早,对北斗七星的崇拜,由于它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更占有突出地位。北斗七星在夜间是指示方位的可靠标志,且其运行规律对制定历法有重要作用。《史记》说它能“以齐七政”。《尚书·大传》认为可指四时、天文、地理、人道。早期道教信仰七星为星神,是由自然崇拜发展来的
十二命官
“十二命宫”一组绘于西壁上层中部;“十二宫辰等众”一组绘于东北壁左上角。十二宫在隋代已传入中国,是随着佛经的翻译由印度传来的。壁画中的十二宫有二组,每组画六人,形象雷同,头戴五梁冠,面庞白净,五官端正,均有须髯。身穿红色、黄色、绿色天衣。双手都执笏板,神情严肃庄重。十二宫辰身后环绕彩色祥云,和其它组壁画分隔开,大大渲染了佛国仙境的宗教色彩,超凡不俗的神秘气氛。
顺济龙王安济夫人、(题记空缺一组)

“顺济龙王安济夫人”这组人物绘于西壁上层左侧。龙王之说佛教、道教都有记载,民间传说也极广泛。画面中龙王戴帝王冠,脸庞白净,五官端正,身穿红色天衣,双手执笏板。安济夫人立于右侧,头戴凤冠,面容清秀,双手于胸前握笏板。右侧立二男侍,一人双手执团扇,一人双手捧红色圆盒,头戴黑色幞头帽。面对龙王及夫人而立,态度极其恭顺虔诚。
壁画题记空缺一组。此组画于西壁上层左侧,共绘有五人,其中两人虬髯,赤面,瞋目,面相凶恶威猛,一人双手合十,手悬砍刀,一人右手仗剑。另外三人脸庞白净,五官端正。有二人双手执笏板。左上侧仅有题记边框,框内无题字。
三星等众。

画面绘有三人,已漫漶不清,可辨出是三位老者,头后有圆光,双手执笏板,身穿红色、褐绿色(后立一人看不清)袍衣。三星指明亮而接近的三颗星,在天空有参宿三星、心宿三星、河鼓三星。又旧俗称福、禄、寿神为“三星”。“三星”形象均为皓发白须的古稀老人。
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和东壁的大德菩萨遥相对应。头后有头光(项光),头上戴宝冠,面相丰腴,弯曲的翠眉,凤目微张,上唇有蝌蚪形小髭,樱桃小口,袒胸,有披巾,戴项饰,臂钏,佩带珞,周身衣带飘绕。势至菩萨身材匀称且显丰满,一副高雅富费的神态,完全是汉化了的菩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