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东走西看 |
北壁东段下层,从东向西:
玉皇大帝
金刚等众、持国多闻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叫做多罗吒,脸部及手部都是绿色,双手持琵琶,身披甲胄。“持国”的意思是慈为怀,手执琵琶表示要用音乐感化众生,皈依佛门。
梵王等众。“梵王等众”壁画位于东北壁下层中部,共绘有五人,“梵王”居中心位置,头后有佛光,头戴五梁冠,腰系带,面相庄严、丰腴,五官端正,稍有胡髯,一副荣华富贵超凡脱俗的姿态。右手向前伸手执白拂子,左手屈伸,呈引导姿式。梵王右侧立一青年侍女,右手捧一盘盛开的莲花;梵王左侧立三个男侍,紧紧护卫着梵王,其中一男侍双手执宝幢,一男侍执团扇。这组壁画主次分明、结构紧凑,人物线条如行云流水,画面周围环绕以淡绿、浅黄、青蓝色的祥云,更增加了人物飘飘似仙的气氛。
步掷明王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所化。下画一白象。为普贤菩萨的变化身。怒发张目,三头六臂,手执不同法器。
马首明王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所化,为观世音的变化身。身下绘一条青龙。瞋目怒发,三头六臂,六臂执不同的兵器,如凶神恶煞。
北壁东段中层,从东向西:
南斗六星
南斗六星因与北斗七星位置相对,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南斗与北斗一起在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东汉以后,早期道教又宣扬南斗注生,以后民间称之为“延寿司”。

十二元辰又称十二生肖、十二属相。


十六高僧。十六高僧就是十六罗汉,分两组分别画于北壁东段和西段。壁画中的十六高僧形象各异,有的面貌白净,有的老态龙钟,有的怒目而视,有的手握法器,把人物丰富多样的个性表达得有血有肉。有趣的是“十六高僧”中将第十七罗汉-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吸收进来。降龙罗汉绘于东北壁,罗汉左侧绘一青龙。

天龙八部。绘有四人,题记为“天龙八部”,另一组四人在北壁西段中层,题记为“天龙八部等众”,东西遥相对称。
北壁东段上层,从东向西:
十二宮辰等众。“十二命宫”一组绘于西壁上层中部;“十二宫辰等众”一组绘于东北壁左上角。十二宫在隋代已传入中国,是随着佛经的翻译由印度传来的。壁画中的十二宫有二组,每组画六人,形象雷同,头戴五梁冠,面庞白净,五官端正,均有须髯。身穿红色、黄色、绿色天衣。双手都执笏板,神情严肃庄重。十二宫辰身后环绕彩色祥云,和其它组壁画分隔开,大大渲染了佛国仙境的宗教色彩,超凡不俗的神秘气氛。


据汉化佛教的说法,一个凡人要修菩萨行成佛,需经42个阶位,需转生历“劫”多次。“十回向菩萨”即为42个贤圣阶位之一,属初僧祇劫(以下还有二僧祇劫、三僧衹劫、出劫)。这组画位于东北壁上层。共绘有十人,头后均有头光,面庞丰腴,弯曲的柳眉,微张的细目,端正的鼻梁,樱桃小口,双手合十,身穿红色绿色天衣,完全是一副虔诚修行的气派。十个菩萨形象雷同,个性不鮮明,正体现了他们共同的身份,修菩萨行的身份地位。

色界四禅天众。佛教分天空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每界又分几重天。欲界是三界中最低的界,居此界者都有食欲、淫欲。地狱、畜生、饿鬼在此界内,诸天神也在此界内。色界中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合称为色界四禅天。无色界亦为四天,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这两组画共绘有九人。形象雷同,均头戴凤冠,面庞丰腴,柳眉细目,樱桃小口,均作男人女相。双手合十,有的握笏板,身穿绿色或红色天衣。头后均有彩色头光。都是一派高贵儒雅,从容大方的气度。
欲界四空天众、天主等众
“天主等众”在东北壁上层和西北壁上层各绘一组,题记相同。佛经称诸天之主为天主。天主形象均是五官端正,柳眉凤目,樱桃小口,面貌丰腴庄重。头后有彩色头光,身着各色天衣,双手合十,凝神注视前方。
不动尊明王除盖障菩萨。除盖障菩萨所化,为除盖障菩萨的变化身。三头六臂,面目凶恶。
甘露军吒明王阿弥陀佛。为阿弥陀佛的变化身。
北壁西段下层,从西向东:
金刚密迹等众。形象和东北壁两个力士雷同,虬髯瞋目,面目怪异,袒胸露背,四肢肌肉发达隆起,赤足,周身绿色、青色飘带飞动,手握金刚杵,头后有火焰纹背光,给人以威武不屈,刚毅勇猛的形象。这两组壁画都是手持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金刚杵为古代印度的一种兵器),是守护佛法担任警卫任务的夜叉神总头领,又称夜叉王。称其为“密迹”,是因为他能听见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
摩利支天菩萨。摩利支天菩萨面容白净清秀,五官端正,身穿红色、绿色天衣,身上装饰耳环、腕钏、宝带、璎珞,佩无忧花蔓,头顶宝塔,赤足,飘拂的衣带更显得她犹如仙人。八臂,其中有两臂作胸前合十状,另六臂分别持线圈、无忧树花枝、金刚杵、宝幡、戟等法器。摩利支天菩萨形象优美风流洒脱,造型奇特,是佛教题材壁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广目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叫毗留博叉,脸部及手部都呈褐色,穿甲冑,右手缠绕一青龙。“广目”的意思是能用净天眼观察世界,护持众生。他是群龙的领袖,故手缠青龙。
帝释天主等众
这组壁画绘于西北壁下层中部,和东北壁的“梵王等众”遥相对称。汉化佛教寺院中,帝释天常作年轻帝王像,而且男人女相,面如“散花供养天女”。壁画中的帝释天主正是这样,头戴宝冠,头后有佛光,樱桃小口,面相丰腴,柳眉弯曲,凤目微张作凝神下视前方状,披红绿色天衣,淡蓝色披巾,双手合十,一派荣华高贵、超凡不俗的气度。身旁随三位天女(也许是象征帝释天主的三位夫人—“园生”、“善法”、“赦友”):一位为帝释天主打宝盖(宝幢)、一位双手捧圆盘,另一位双手捧内植盛开莲花的盘。另有二男侍,左侧身后一人执团扇。五位侍者均面貌俊秀的青年男女,态度均极其恭谦庄重。
焰雙明王文殊菩萨、降三世明王金刚首菩萨

焰雙明王文殊菩萨。为文殊菩萨的变化身。明王骑在一头狮子身上。三头六臂,六臂各执弓箭、青莲、斧、念珠等不同兵器、法器。




降三世明王金刚首菩萨
。为金刚首菩萨的变化身。三头六臂,六臂分别执戟、明镜、绳索等不同兵器、法器。瞋目怒发,面貌凶恶狰狞。

北壁西段中层,从西向东:
毗沙大罗利天。这组画共绘有四人。佛教护法天神诸天之一,即第十一位功德天吉祥天女,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命运、财富、美丽女神。后来她成为毗沙罗大神的妻子,爱神的母亲。因其施财散布吉祥,有大功德于众,故又称“功天”。她的形象端庄美丽,头戴花冠,身穿红绿色多层天衣,双手于胸前握笏板,形象极为雍容华贵。身右侧立侍者二人,左侧立一侍者,手执团扇。三个侍从均五官端正,险面白净,表情严肃专注,一副忠于职守的神态。
十六高僧等众。有趣的是“十六高僧”中将第十八罗汉-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吸收进来。伏虎罗汉绘于西北壁,罗汉右侧绘一虎。
天龙八部等众。绘有四人,题记为“天龙八部等众”,另一组四人绘于北壁东段中层,题记为“天龙八部”,东西遥相对称。
十二位菩萨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薩、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净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实际上只画了六位,形象大都雷同,头戴宝冠,身穿红色或绿色天衣,有披巾,戴项饰,臂钏,细眉,樱桃小口,蝌蚪形小髭,凤目凝神注视前下方,态度极其恭谦,一种“于清静心,便得开悟”的样子。
大力明王释迦牟尼佛。为释迦牟尼佛的变化身。绿脸金发,手臂也是绿色的,执如意、宝杖等不同兵器、法器。
北壁西段上层,从西向东:
善提树神河利帝母、娑迦龙天

菩提树神河利帝母。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遒,守护菩提树的天女就是此神。画面中共绘两个青年妃子,右边一人双手持带树叶的树枝,应是菩提树神。另一青年女子双手于胸前合十,应是河利帝母。二个像均头后有头光,戴花冠,穿红绿色天衣。面相端庄严肃,丰腴中不失清秀端正,一副虔诚专注的神情,反映了他们守护释迦牟尼佛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认真严肃的精神风貌。河利帝母又称鬼子母。

“娑迦龙天”绘于西北壁。是佛教诸天中的护法神。娑迦龙天又称娑竭龙王,诸天中的水天,汉化成中国式的龙王,佛道两教所供形象差不多。其形象为帝王之像,头戴帝王五梁冠,身穿红色天衣,双手握笏板。一小妖执团扇,一小妖头顶珊瑚法宝。娑迦龙天右下方另画二人,一人虬髯张目,右手执画戟。左侧一武将,脸庞白净端正,稍有胡髯,头戴红缨盔帽,双手合十。两位武将威风凛凛,昂然而立,一副佛教护法神的形象。
韦驮尊天森杀竭帝。韦驮为佛教天神,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其像穿古武将服,头戴红缨盔帽,身披红衣铠甲。面相白净,五官端正,稍有须髯,一副青年武将的形象。双手合十,双臂平托金刚杵。旁立一武将,赤面、虬髯、张发、瞋目。双手合十,双臂平托金刚杵。头后有绿色头光。
天主等众。“天主等众”在东北壁上层和西北壁上层各绘一组,题记相同。佛经称诸天之主为天主。天主形象均是五官端正,柳眉凤目,樱桃小口,面貌丰腴庄重。头后有彩色头光,身着各色天衣,双手合十,凝神注视前方。
大笑明王虚空藏菩萨、大轮明王威德自在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