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东走西看 |
东壁下层
清源妙道真君、四海龙王等众

“清源妙道真君”这组壁画共绘有三人。清源妙道真君头戴黑幞头帽,身穿黄袍,右手牵一白色猎犬,左手执如意,面目清秀;身后一武将瞋目怒发,双手执金瓜,另一年轻侍者,面貌白净,右手二指傘一弹丸,左手执弓,侧首而立。这组壁画,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是壁画中的精品。
相传二郎神为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有关二郎神的传说很多。一是指李冰次子,因斩除都江蛟龙有水功,故立庙祀之。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称二郎神为杨戬,推想是从李二郎故事演变而来。另一说法指隋代赵昱。《苏州府志》载:“赵昱隋时仕嘉州太守,有蛟患,入水斩之”。《三教搜神大全》:“昱原为道士,从李珏隐青城山,被隋炀帝起用为嘉州太守,死后成神。”宋真宗(公元997-1022年在位)追封赵昱为“清源妙道真君”。
四海龙王各有其名:东海,沧宁德王赦广;南海,赤安洪圣济王敖润;西海,素清润王敖钦;北海,浣旬泽王敖顺。所谓四海并非实指。古人认为中国居大地之中,四境有海环绕,故有四海之说,实际上并不针对具体海域。



五方五帝神众。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之天帝,即“五方神”,后被道教供奉为神。据《云笈七签》卷十八《老子中经》载:“东方苍帝,东海君也”;“南方赤帝,南海君也”;“西方白帝,西海君也”;“北方黑帝,北海君也”;“中央黄帝君也”。唐贾公彦疏:“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矩,北方黑帝叶光纪。”道教中称东、西、南、北、中为五方,东方青龙为青帝,西方白虎为白帝,南方朱雀为赤帝,北方玄武为黑帝,中央麒麟为黄帝。王逸注:“五帝,谓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皞,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昊,北方为颛顼,中央为黄帝”。

护斋护戒龙神。道教认为:斋者,齐也,齐其不齐。戒者,止也止其不止。为制约欲念,降伏身心之法。认为斋戒为道之根本,劝人清斋奉戒。壁画中绘的两个龙神即是护卫斋戒之神。二尊龙神均身披铠甲,手仗利剑,怒发虬髯瞋目怒视,一副威武不屈的神态,头后为火焰纹头光,更使人物的形象鲜明。
东岳中岳南岳
玄天上帝



天蓬大帅神众和玄天大帝。东壁绘天蓬大帅神众和玄天上帝;西壁绘天猷元帅和翊圣黑杀将军(壁画题记误写为“天蓬大帅等众”),是北极紫微大帝的四大名将,称为“天之四将”,为首的天蓬是正元帅,画面中的天蓬虬髯张目怒发,全身铠甲,右手仗剑,左手高举绳索,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四个天将都着戎装,手执兵器,充分体现了天将的神勇威武。

南极长生大帝。为道教主神之一,简称南极。这组壁画共绘有四人,大帝头后有圆光,表情庄重,面庞清秀,右手横握如意,左手下垂作盒中取物状,衣带飘绕;右侧立玉女,双手捧青莲;左侧一侍者双手捧圆盒。侍者和玉女呈现出一幅“金童擎紫药,玉女捧青莲”的形象。左侧另立一侍者双手执宝幡。




南极寿星,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指天空的某一区域,即相当于二十八星宿的东方角、亢二宿,《册府元龟》载:寿星,角亢也。既为列宿之长,复有寿星之名。一指属于西宫的南极老人星。秦汉时代立祠奉祀的寿星,实际上是指南极老人星,被视作人间主寿夭之神。




东壁中层,从南至北依次是:
鬼子母等众。
鬼子母梵文的音译“诃梨帝母”。鬼子母的形象为中国古代中年贵妇人的形象:头戴凤冠,身穿红色、绿色相间的长袖圆领宝衣,耳佩耳环,双手于胸前握笏板,脚穿云头鞋;右面立有一神态勇武的武将,怒发张目,手臂悬挂宝剑,身披铠甲,应是鬼子母的丈夫(有的说是鬼子母的二儿子),即散脂大将;二人之间绘有一小男孩,名叫毕哩孕迦,是鬼子母的五六岁小儿子。鬼子母左面绘有三个青年妇女和五个男孩。这组佛教内容的壁画,以鬼子母为中心,共绘了十一个人物,主次分明,人物富有个性。
狱主鬼王等众、地府三曹等众。地府三曹为阴曹地狱中的司官,品位较低,都是依照中国古代人间的官制设置的。另一组狱主鬼王共绘二人,完全是中国式的判官。有的牛头马面,手握三股叉;有的手持毛笔,生死簿。人物形象多为浓眉瞋目虬髯怒发,狰狞可憎的样子。
冥府十王等众。这组璧画位于东壁中层,画面实际绘五王,中间三王作浓眉巨眼虬髯状;两侧二王戴冠,面目清秀,五官端正,稍有胡髯,侧首作顾盼状。五王以不同姿态执握笏板。其余五王绘于西壁中层。
地藏王菩萨。
“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地藏王菩萨。璧画中的地藏王菩萨,头戴宝冠,长圆盘脸,长而弯的细眉,凤目微张,樱桃小口,穿带袖红色天衣,袒胸,戴项饰,上唇画出蝌蚪形小髭。右手执锡杖,左手持如意宝珠。完全是一副“善男子”出身标准造像的模样。两位胁侍一位是青年比丘,一位是老年长者,均双手于胸前合十,态度极为谦恭虔诚。身后两侧各立一年轻貌美的侍女。这组壁画画面紧凑,主次分明。
蚕官五鬼等众。蚕官为司蚕之神。我国古代民间流传蚕官为女神。画面中的蚕官为男性长者,头戴黑色幞头,虬髯嗔目怒发,身披红袍,双手执笏板。五鬼均面目狰狞可憎,神态怪异,赤身裸体,手持不同兵器,都是十足的恶鬼形象。
太岁黄幡豹尾、大将军金神等众
太岁为中国民问信仰中有名的凶神,西汉时就已在民间流行。元、明以后,太岁信仰又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承认,设专坛祭祀,更视它为“主宰一岁之尊神”。黄幡,即是罗唉的别名,豹尾即是计都的别名,均是凶神。这组壁画共绘有三人,均是面目凶悉怪异,虬髯嗔目张发。有的握笏板,有的执不同的兵器。
大德菩萨
大德菩萨梵文音译“婆檀陀”,佛教中指有大德行者菩萨的敬称。这组壁画只绘大德菩萨一身。头戴宝冠,头后有圆形项光,长圆脸,长而弯曲的翠眉,凤目微张,樱桃小口,上唇留有蝌蚪形小髭,上身斜披绿色天衣,袒胸戴项饰臂钏,右手平托左臂上举握执如意。面貌清秀,莹洁白晰,五官端正,庄重文静,身躯修长、匀称,完全是一幅汉化的标准菩萨像。大德菩萨造型优美,服饰华丽,体态匀称,面相庄严,是菩萨像中的上品和典型代表。
东壁上层,从南至北依次是:
“四值功曹使者,时值、日值、月值、年值”,共绘有四人。“功曹”原为中国古代郡、县的书吏。凡人间“上达天庭”的表文,焚烧后即由他们呈递。
主病药苗稼昼夜之神。道教自然崇拜、植物崇拜的神。共画有七人。右侧二人脸庞白净,稍有须髯,侧首而立,其中一人右手举红色药葫芦。此二人身份应是主病药之神。中立一人虬髯张目,身穿蓝褐色长袍,双手握青禾一枝,其身份当是主苗稼之神;左侧立两个赤身小鬼,一个双手托一捆农作物,翘首张目而面带喜色,另一个面目怪异,全身呈赤褐色,其头上绘青色植物一枝。两小鬼应是主苗稼之神的下属。另两人一人面貌白净五官端正,稍有胡须,双手执象征太阳的图形,另一人身穿红色长袍,虬髯瞋目,面貌古怪,侧身而立,双手托一红盘,盘内置一八卦图形〔离〕。这两人当是主昼夜之神。这一组壁画,人物个性突出,身份鲜明,是典型的道教题材壁画。


六甲将军
山河二王等众、十代名医等众

谓山中为王、诸河中为王者,道教供奉为神。《无量寿经下》曰:“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王。”这组壁画绘于东壁上层。山河二王虬髯,张目怒发,面貌怪异,双手执笏板,相对而视。身穿绿色大袍的侧后立一小妖手举山石,其身份当是山王;身穿红色大袍身材高大者侧后立一小妖手举荷花,其身份应是河王无疑。

十代名医等众。画面仅绘五人,画面被纵向裂缝严重破坏,其中一人画面漫漶不清。处于画面中心位置,身穿红色长袍,头戴幞头帽者,应当是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面庞白净,稍有须髯,左手平伸握针灸银针,右手作针灸状。孙思邈右侧一人为白须飘动慈眉善目的老者,右手平举握一红色药葫芦,其身份应当是精通外科手术的名医华陀。另二人面貌雷同,具体指何人不好确定。
主病鬼王五瘟使者。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管中瘟史文业。”画面上的五瘟神除一个虬髯张目,人身人首外,另外四个为马面(双手执勺)、虎头(执火壶)、鸡首(双手执锺)、牛头(执扇),形象古怪。
五通仙人等众。
这组壁画位于东壁上层右侧,共画有五人。右侧一人虬髯张目怒发,形貌袒胸露腹,右手执红色宝葫芦。身穿蓝色天衣;左面三人面貌白净,五官端正,稍有胡须,相互对视,神情严肃,其中二人穿蓝色,一人穿黄色天衣。前面二人一人双手捧佛经,一人背宝剑。中间绘一中年妇女像,秀发梳理得极为整齐,面貌姣好、白净,五官端正,凝神而立。画面环绕以彩色祥云,更加使人物显得飘飘欲仙了。五通源于佛教,道教也吸收为仙人加以供奉,充分体现了佛道互补融合的特点。五通指: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十一大曜等众、三官大帝。
道教谓日、月、金、木、水、火、土、计都(或称慧星)、罗喉(或称蚀星)等为十一大曜,指太阳帝君、太阴元君、木德岁星星君、火德荧惑星君、金德太白星君、水德辰星星君、土德镇星星君、神首罗睺星君、神尾计都星君、天一紫炁星君和太一月孛星君。壁画实际绘有六人。
三官又称三元,道教信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信仰起源于原始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传说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以下是实景图
前一篇:漫游燕赵(十五)石家庄毗卢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