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东走西看 |
引路王菩萨。引路王菩萨是为死后的人作向导的菩萨。其职责是:每有征讨,朝受命,夕便引路。引路王菩萨头后有绿色头光,头戴宝冠,面庞白晰,弯曲的细眉,樱桃小口,嘴上没有蝌蚪形小胡髭。佩项饰、璎珞、臂钏,袒胸,斜披红色天衣。右手执黄色长条胜幡,左手握如意,赤足丰圆。周身为淡黄色的样云环绕,给人以飘飘欲仙袅袅婷婷的动态美感。
南壁东段下层,从东向西:
往古帝王文武官僚众、往古忠臣良将

“往古帝王文武官僚众”绘于东南壁右下方,共画九人。画面中的中心人物是头戴五梁冠、身披红袍、脚穿云头靴的中年长者应是往古帝王的化身,并未指具体历史人物。帝王面貌端正,神情严肃,超凡脱俗,双手执圭璧。另外六人绘于帝王的身前身后作簇拥状,有的头戴幞头,有的双手执圭璧,有的双手执宝盖、团扇,应是代表文武官僚的化身。其中间绘有二小男童,一副天真可爱的模样。画面中的人物身份不同,年龄有老有少有中年人,人物神态表情不尽相同,但都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色调以朱红、石绿、石黄、褐黑为主,协调统一。
“往古忠臣良将”绘于“往古帝王文武官僚众”左侧,共画有4人。从画面中人物形象特征可以判断,文臣指姜尚姜太公、诸葛亮孔明,武将指岳飞、尉迟敬德,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这组壁画题材选取的极有典型代表性,画面中的文臣儒雅持重,武将威武刚毅,把人物的个性勾勒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壁画中的姜尚为一慈祥的老者,高高的额头,慈祥和悦的目光,飘拂的白须银发,俨然是一副现实世界中的老者风貌,是那样的可敬可亲。身右侧画一鱼竿,以“画龙点睛”的笔法,点明了人物的身份。画面中的诸葛亮形象如同《历代帝王名臣画像集》(故宫博物院藏)的模样,一副智者大度的样子。岳飞身后一武将,面黑如炭,魁梧勇猛,观其形象可知为唐初名将尉迟恭。
往古孝子顺孙。共绘有11人,内容选材于中国历史上二十四孝故事,通过艺术的形象宣扬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画面中重点描绘了卧冰求鲤、戏彩娱亲、哭竹生笋、为母埋儿、仲由负米等孝子故事。人物神态富于个性特点,人物之间又互相顾盼、照应,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孝子图。
元代服饰风俗画(无题记)。共画有五人。其中二人头戴覆盆式帽,一人双手持文告似正在宣读,表情是一副狡黠中又透出微笑幽默的样子;另一人左手拿书册,右手作指点状,面目严肃。左侧一人身穿红袍,腰佩利剑,侧身而立;右侧二人面貌怪异,虬髯瞋目,一人手持红色珊瑚,侧首而立,另一人赤面,双手执粉色珊瑚。五人均胡须络腮,深目高鼻,面貌凶恶古怪,从人物的面相、服饰来看,应是元代下层地方文武差吏,和来自新疆地区的朝贡使者,其身份应是蒙古人和色^^目人。这是一组人物身份特殊,衣冠服饰独具特色的风俗画,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厚的民族特点。
南壁东段中层,从东向西:
往古比丘等众。画面中的四个比丘,可谓老中青三结合。中年比丘,头戴黑色僧帽,身披黄色袈娑,双手合十,五官端正,神态庄重,一副虔诚的佛教信徒形象。两个老年比丘一副老态龙钟饱经世故的神情,一人双手捧佛经人双手握法器,似在口诵佛经认真修行。身后立有一青年比丘,一副彷徨思索的神态,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初入佛门的年少比丘的心态。
往古道人等众。往古道人均为老者,两人白须及胸,两人黑髯飘拂;三人双手执笏板,一人左手握道藏经典,右手握竹杖,神情庄重中含着笑意。都戴不同的道冠或道巾(扎束头发的软帽)。身穿红色、蓝色道袍-“得罗”,即日常生活中所穿的常服。
比丘、道人这两组壁画并排而列,可谓珠联壁合,反映了佛道互补、融合混杂的特点,又和带有儒教色彩的往古人物绘于一壁,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杂糅的毗卢寺壁画的特有风貌。
往古儒流贤士冥前、往古九流百家一切街市

往古儒流贤士冥前。画面上共绘有七人,均是面貌白净,五官端正,大多稍有须髯,身穿红色、蓝色长袍。前面侧立一人,左肩背挎行囊,似在忙于赶考,前面另外三人则表现出一种洋洋得意的样子,七个人相互顾盼,都是一派高雅脱俗的学者气度。

“往古九流百家一切街市”。画面上共绘有五人。其中一人肩挑日用小商品,右手握扁担,左手摇动货郎鼓,正在招徕顾客,神情中流露岀一种企昐的神态,完全是一副社会城市小商贩的形象。小商贩身后一人身材高大魁梧,双手握执工具,表情严肃认真,反映了建筑工匠劳动之繁重,生活之艰辛。从紧闭的嘴唇、全神贯注的眼神中,把工匠倔强好胜的个性表现得惟妙惟肖。另一个盲人卜者。由两个男孩陪伴。正在招揽求卜者。从面部表情反映出急切的心情。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组画人物身份不同。形象各异。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封建社会城市下层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一幅反映现实生活的风俗画。《汉书·艺文志》中九流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来泛指宗教、学术中的各种不同流派。现在一般用来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南壁东段上层,从东向西:
为国亡躯忠臣lie士。
往古坠胎产亡、八寒diyu诸gui神众(画面漫漶)。

往古坠胎产亡。这组画共绘妇女七人,新生婴儿夭折产亡儿四人。有的画面描绘妇女救护产妇接生婴儿的情景;有的画面描绘了新生儿夭折产亡,产妇悲痛欲绝,痛不欲生的场面。这是一组反映现实生活一个侧面的充满写实气息的壁画。
仇冤报恨等众。画面上二人扭打在一起,一人穿红色袍服,一人穿绿色袍服,二人手脚并用,毫不相让,厮打一团。一人所戴硬角幞头帽被打掉,一人右脚穿的鞋已脱落。从二人身份看,似是封建府衙中的官吏,但争斗起来,却毫不顾及自身身份地位,手脚相加作一团,打得不可开交。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府人员的丑态,相互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丑恶行径。右侧一小gui面带幸灾乐祸的表情,左手前伸,右手执手枷飞速奔来,仿佛要对这场争斗作出仲裁充当一名判官的角色。这组壁画充分反映了劳苦阶层对封建统治者的种种丑行的强烈不满和辛辣的讽刺。
以下是网友拍摄的实景图
南壁西段下层,从西向东:
城隍五道土地众。唐宋时代,对城隍神的信仰普遍流行,唐以后郡、县皆祭城隍。后又为道教所信奉,以城隍为“剪恶除凶,护国安邦”之神,称他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谷丰民足。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其统治用民间对城隍神的信仰,他明令“城隍神历代所祀,宜新封爵”。除封赏六个王爵外,所有府城隍皆封公,州城隍皆封侯,县城隍皆封伯,同时下令仿照各级官府衙门的规模建造城隍庙。
土地古称“社神”,是由对土地的原始自然崇拜发展演变而来的宗教崇拜。对土地的信仰盛行于宋代,是民间信仰最为亲近的神。
五道又称五趣。佛教所说众生根据生前善恶行为有五种轮回转生的趋向。壁画中土地右侧绘一饿gui形象,作回首张望状;城隍与土地之间绘一地狱判官,形象极其传神,表情狡黠富有幽默感。道教也沿用此说。壁画内反映了佛道杂糅互相融合的特点。

五湖百川等众。五湖百川是泛指一切河流湖泊,道教尊奉为自然河湖崇拜的神。共画有六人,中间三人为主像,二人虬髯张目怒发,一人面貌清秀白净。均手持笏板,穿云头靴。另三人为小gui,环立于主像之侧,其中二小gui肩背或头顶珊瑚、蚌壳。
往古贤妇烈女、往古自刑自缢。两组画反映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桎梏下妇女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是妇女受精神压迫、奴役的一个缩影。有的女子手握青竹一枝,寓意“守节重,甘做节妇;有的女子持刀自杀为了殉情尽节,愿做烈女;有的女子左手持药碗,为了奉孝尽职;有的女子怀抱手携幼子,以尽贤妇慈母的职责。画面上的女子面容憔悴,愁眉不展,服饰不整,都是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和后妃宫人女官等上流社会的贵族妇女们形成鮮明的对照,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
南壁西段中层,从西向东:
往古后妃等众。往古后妃一组画有五人,其中三人头戴凤冠,面庞端正丰腴,俊美秀丽,双手合十似在祈祷祝愿,态度极其虔诚,应是后妃的身份。另二人身材低小,应是侍女。
南壁西段上层,从西向东:
炎天暑热、面燃gui王

炎天暑热。共画有三人,前立二人右手握折扇,后立一人右手执团扇。
面然gui王:红长发飘动,口吐火焰,咽细如针,身体枯瘦;gui王身旁围绕着五个小饿gui,均枯瘦如柴,赤身裸体。他们均绘画在腾卷起的云气之中,表现一种梦幻的意境。

启&教&大&师。共绘有三人,阿难双手合十正在修习禅定,神情严肃庄重,面庞白净,五官端正,身穿浅绿色天衣;身后二人戴幞头帽,双手合十,面对阿难,一副虔诚的表情。

身促盗路。共画二人。一人因生活困苦,铤而走险,被逼迫干起栏路抢劫的勾当,右手执利刃,凶相毕露,左手将一过路行人扭住,表现了正欲行凶作恶之际一刹那间的动作神态,逼真传神。被抢劫的似是一年轻行人,对厄运毫无精神准备,一副任人宰割的姿态。路旁地上放着包袱雨伞。从其衣服行装之简朴,可看出被劫行人也是贫苦之人。这组壁画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劳苦阶层的苦难生活境遇:为生活所迫沦为盗贼,被抢劫的路人也经济贫困,囊中无几。
以下是网友拍摄的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