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2024-11-25 14:37: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博漫游
接“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1”

东汉•礼器碑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立。
        碑圆首,有额,高45厘米。碑身高173厘米,宽78.5厘米,厚20厘米。碑文十三行,满行三十六字,独第八行高出一“皇”字。
        “书贵瘦硬方通神”。礼器碑笔画瘦劲且有轻重变化,结体紧密又有开张舒展,捺角粗壮斜行,长波尾部尖挑,风格质朴淳厚,是东汉隶书的典型代表,书法价值很高,历来被金石家、书法家奉为隶书楷模。清代书论家王澍说:“此碑上承斯喜,下启钟王,无法不备而不可名一法,无妙不臻而莫能穷众妙”,“汉碑有雄大者,有浑劲者,有方整者,求其精微变化,无如此碑。观其用笔,一正一偏,游行自在,动合天机,心思学力,到此一齐”(《虚舟题跋》)。翁方纲称为“汉隶中第一”,牛运震称其“简质雄劲”,“书法锋銛神浑,苍古温润,无美不备,有汉分隶之独步也”(金石图》)。
         碑立后即在孔庙保存,原存同文门,1978年移入东庑,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保存完整,是现存最好的汉碑之一。释文见《隶释》、《孔氏族庭广记》诸书。见著书目有《集古录》、《金石录》等书。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东汉•史晨碑
        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刻。碑圆首,有额,额无字,高34厘米,身高173.5厘米,宽85厘米,厚23.5厘米。
        碑两面刻,前碑名“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史晨前碑”,前碑文字17行,满行36字,内容为鲁相史晨请求孔庙依社稷礼、出王家谷、春秋行礼而给尚书的公文及孔子赞诗;后碑名“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史晨后碑”,后碑文字14行,前8行36字,后六行35字,记述史晨到任拜孔庙而奏请出王家谷后祭祀孔子、维修孔庙、保护孔子遗迹事。
        隶书,书法含蓄蕴藉,健劲遒逸,结构左顾右盼,上下启承,疏密匀称,提按得法,风韵自然跌宕,飞彩凝晖,法意俱全,汉隶代表碑之一。万经称“两碑字修饰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武整齐,凛不可犯”(《曲阜县志•金石》)。王澍认为学隶应从《史晨碑》入手,取其严谨,“以正其趋”,“中之‘乙瑛’,以究其大,根之‘礼器’,以正其变”。今人启功先生诗曰:“礼器方严体势坚,史晨端劲有余妍。不祧汉隶宗风在,鸟翼双飞不可偏。”
        史晨碑一直保存在孔庙,1978年由同文门下移入东庑,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释文见《隶释》、《曲阜县志》诸书。见著书目有《集古录》、《金石录》等。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东汉•孔彪墓碑
       东汉灵帝建宁四年(171年)立。又名“汉博陵太守孔彪碑”。《孔氏祖庭广记》《阙里志》误做“孔震碑”。碑圆首,有穿有晕,额位于穿上,篆书“汉故博陵太守孔府君碑”,二行,行五字。碑高283厘米,宽99厘米,厚27厘米。正文18行,满行45字,记颂孔彪生平事迹。碑阴刻故吏题名。
        孔彪(123?—171年),孔子十九世孙。任博陵太守时,敷五教,削四凶,路不拾遗。死后,故吏崔烈等为其刊石立碑。
        此碑隶书,字径二厘米左右,在汉碑中属于小字。碑长期立于孔林孔彪墓前,清康熙年间才移入孔庙同文门下。虽剥蚀严重,但从存字看,仍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万经称其“格式稀疏,字特小,秀润清逸,楚楚可爱,且纯以楷法运用,微作波磔,所谓剑拔弩张者一切无之矣”,并说:“余阅孔宙及宙子褒并此三碑俱精妙殊绝,意当时崇重阙里,子姓非能手不轻下笔。即竹垞亦谓绝类曹全笔法,信然!”康有为认为是隶中楷书。
        1978年移入孔庙东庑,1998年移存汉魏碑刻陈列馆。释文见《隶释》、《孔氏族庭广记》、《曲阜县志》诸书。见著书目有《集古录》、《金石录》等。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东汉•熹平残碑
        东汉灵帝熹平二年(173年)或以后。清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黄易访得于曲阜东关外,阮元将发现经过及出土时情况刻于石左。从颜怀志《熹平残碑》“城东有残碑,精怪壁间出”诗句看,当时于墙上发现。道光十八年(1838年),孔昭薰等人嵌于同文门壁上,1978年移入东庑,1998年移存汉魏碑刻陈列馆。
         残碑当为原碑中下部左半,呈不规则形,右侧最高处71厘米,中部最宽处82厘米,厚21厘米,存文七行。从现存文字看,当为墓碑,墓主“府君君国济民,以礼闿风,旌善表德”,卒年仅27岁。残碑左侧刻阮元发现题记一则,翁方纲、袁庭翙等观看题记二则,孔昭薰嵌同文门壁题记一则。碑虽残,但文字保存完好,隶书,结体端谨,风格淳朴,属于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
         释文见《金石聚》。著录见《潜研堂金石》、《授堂金石》、《两汉金石记》、《山左金石志》、《金石萃编》、《寰宇访碑录》、《平津读碑记》、《金石苑》、《金石图》等。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东汉•孔褒墓碑
         当在东汉中平元年(184年)或以后。碑名“豫州从事孔褒碑”。圆首,有晕,有穿,有额,隶书“汉故豫州从事孔君之碑”一行十字。碑通高270厘米,宽101厘米,厚23.5厘米。文18行,满行30字。文字残损严重,已不能连读。孔褒(?—169年),字文礼,孔子二十世孙,业《春秋》,博学多识,举孝廉,官豫州从事,因藏匿张俭被杀。
         碑隶书,虽存字不多,仍能显示其艺术价值。牛运震《金石图》称:“书体端严古朴,凝如植圭,方而不钝。”该碑清雍正年间出土。碑阴何琦题记作“雍正二年甲辰夏六月”,《阙里文献考》作“雍正三年”,牛运震《金石图》也说“碑出于雍正三年”。对比三说,当以雍正三年(1725年)出土为是。是年秋移入孔庙同文门下,1978年移入东庑,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释文见《金石聚》。著录见《金石存》、《金石图》等书。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东汉•鲁相谒孔庙残碑
         东汉,具体时间不详。碑残高105厘米,宽86厘米,厚26厘米。字漫漶严重,今存右侧八行,行十一字。隶书,结体丰肥,宽博厚重。碑侧有唐贞元七年(791年)杜廉等人题记,正书,四行,从左向右排列。
         此碑自宋代即定为汉碑,《金石录》作“汉鲁相谒孔子庙碑”,有目无跋。《隶释》据残存文字内容定为鲁相谒孔庙残碑。清代牛运震《金石图》、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题为“孔宏碑”,均误。
        此碑碑阴也有刻字,残存上下两列,上存九行,下存八行,为籍贯、姓名及钱数。
释文见《隶释》、《金石聚》。著录有《金石录》、《字原》、《宝刻丛编》等。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东汉•竹叶碑
       东汉,具体时间不详。因碑面石纹如竹叶,称,“竹叶碑”,又名“少皞之胄碑”、“汉督邮曹史题名残碑”。出土地点不祥,时间约在清康熙晚期至乾隆初年。初以为碑阳无文字,乾隆五十四年何元锡洗碑精拓始见有“少皞之胄”等十一字,三行,碑阴存112字。同治三年毁为三段,后裂为四段,再裂为六段。现仅存三段,以水泥固结。上端高33.5厘米,宽27厘米,存字已不清;下段高32厘米,宽28厘米,可见十余字,右上一段已无字。碑阴字已不存,存字全为碑阴。从著录看,全为“吏人官爵姓名,似亦报德题名之为”(《金石图》)。隶书,字体规整。
        此碑原归曲阜颜懋伦,后入孔庙,存同文门下,1978年移入东庑,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 释文见《金石聚》。见著书目有《金石图》、《竹崦庵金石》等书。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归德桥碑 
        此碑为东汉碑制,其楷书“归德桥”三字为后世所刻。圆首,有穿、有晕,高77,宽50,厚20。据载古鲁十二门,西部之南门名 “归德门”。寓四方之人入鲁城向孔子就学意。明修曲阜城西门即依此门而建,门外有归德桥。此碑原嵌于桥壁南侧,移入孔庙后,又另刻 “归德桥”碑立于原地。原立于曲阜城西门外,1978年移入孔庙,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东汉•陶洛残汉碑
         约东汉晚期,具体年代不详。1957年春发现于曲阜城东陶洛村南,现327国道路南,1959年挖掘出碎石90余块,内中有文字者24石。1998年以砖灰固结为碑形,展出于汉魏碑刻陈列馆。
        原碑有穿,原宽约92厘米,现存为碑右半,约宽56厘米,穿下高约190厘米。碑当为墓碑,碑阳记述墓主生平事迹,碑阴刻故吏、门生官职、籍贯、姓名、钱数。碑阳残存12行,每行约26字,文已不可读,有“公事免官”、“薨,朝廷”、“遗赠钱币”等字样。碑阴刻人名四列,每行约23人,隶书。碑阳字大于碑阴,字体方正规矩,笔画刚健,书风清秀隽逸,风格与《史晨碑》相似,当是汉隶成熟期的作品。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