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博漫游 |
接“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魏黄初元年(220年)立。额名“鲁孔子庙之碑”,又名“魏修孔子庙碑”、“魏孔子庙碑”、“宗圣侯孔羡碑”等。
碑圭首,有穿。有额,篆书,文为“鲁孔子庙之碑”,两行,行三字,位于穿上。碑通高215.5厘米,宽93厘米,厚25厘米。碑文22行,行40字,记颂魏文帝曹丕受命之日未下舆而褒崇大圣事迹。此诏书时间,《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作黄初二年,误,应以此碑时间为准,诏书文字与碑也有不同,也应以碑为准。碑文隶书,方正板实,古朴劲健。洪适认为,“魏隶可珍者四碑,此为之冠,甚有石经《论语》笔法”,
梁武评为“龙威虎震,剑拔弩张,结体古质遒健”。碑末有北宋嘉佑七年(1062年)张稚圭题跋,认为系魏陈思王曹植词,梁鹄书。但无根据。
碑原存孔庙。释文见《隶辨》。著录有《金石录》、《隶续》、《宝刻丛编》等。
北魏神龟二年(519年)立。 又名“贾思伯碑”、“后魏兖州贾使君碑”等。碑通高215厘米,宽84厘米,厚20厘米。石灰岩质。
碑首圆形,深浮雕四龙拱起,龙首在碑侧,额刻“魏兖州贾使君之碑”。正文24行,满行40字,可惜剥落严重。正书,习称魏体,笔法高古。康有为称其为“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楷之极则”,杨守敬以为书体与《张猛龙碑》相似。一向被推为魏碑名碑。
贾思伯(467—525年),《魏书》、《北史》均有传,曾任兖州刺史,颇有政绩,去职离任时,当地百姓立此德政碑。碑阴有宋、元两则题记,记载此碑绍圣三年(1096年)和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两次失而复得经过。右侧有兖州知府金一凤清康熙庚子(59年,1720年)题记,误认为三国碑,翁方纲又指出“是碑魏神龟二年四月立,非三国之魏也”。碑明代时在兖州府学内,1951年移入曲阜孔庙。 著录见《金石录》、《兖州府志》、《校碑随笔》、《金石汇目》等。
北魏正光三年(522年)刻。 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碑高226厘米,宽91厘米,厚24厘米。有额,浮雕蟠龙纹。碑文26行,行46字,记颂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学劝农的功绩。张猛龙,字神囧,“囧”字,赵崡疑为“囦”之误,“囦”即“渊”,此说不当。顾燮光、启功认为即“囧”字别体。囧有围义,古代太仆官职司养马,乃有囧卿之号。而龙喻神驹,豢龙必以神囧,正与古人名、字取义相应相合。正史无传,熙平之年(516—518年)出任鲁郡太守,“治民以礼,移风以乐”,“学校克修,比屋清业”。政绩突出,郡人刻碑赞颂其功绩。碑文之末刻有属官官职、郡望、姓名,碑阴为属官及族望题名。
碑额及正文均为正书,今称魏体。无撰书者姓名。字用方笔,右肩上挑,横画主线横长,竖画刚劲倾斜,整字呈现向左倾斜的险劲。结体紧密,险峻而富有变化,随字赋形,不拘囿于方正,单字大小不一,字虽倾斜但整碑却平衡和谐,生动活泼。用笔沉着痛快,以斩钉截铁般的方折表现笔画的雄强刚劲。碑阴虽为题名,上部字大,下部字小,但舒展恣肆,意气纵横,雅致可爱。
张猛龙碑书法艺术精湛,历受推崇,向被推为魏碑的代表碑之一。明赵崡称“正书虬健,已开欧虞之门户,碑首正书十二字尤险劲,又蘭臺之所自出也”。杨守敬《学习迩言》云:“整炼方折,碑阴则流宕奇特”,《平碑记》云:“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张猛龙碑列为精能、精丽一类,称其为“隶楷之极则”,“其笔势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作字功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
碑原存孔庙同文门下,1978年移入东庑,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 见著书目有《金石录》、《金石萃编》、《曲阜县志》等。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立。 又名“东魏孔子庙碑”、“鲁孔子庙碑”。高252厘米,宽86厘米,厚14厘米。上部为额,饰晕状龙纹,篆刻“鲁孔子庙之碑”。正文24行,行51字,记载兖州刺史李仲璇修建孔子、十哲塑像事,“乃命工人修建容像”,“既缮孔像,复立十贤”,并无一字言及修缮孔子庙。《祖庭广记》、《增补校碑随笔》等方志、金石等著作定名为“李仲璇修孔子庙碑”似为不妥。碑阴刻名三列,多为属官题名。右侧刻“内口书任成王长孺碑”十字,王昶认为笔迹与碑文不类,疑为后人妄刻,但此观点不为其他金石学者认同。
李仲璇,《魏书》、《北史》具有传,但作名仲璇。从碑看,字仲璇,无名,碑上所列定州、平北府法曹参军,兖郡功曹,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当州大都督为正史所失载。
碑正书,含有隶意,间用篆书,且多异体字,初看给人以怪异的感觉,但看惯了精美典雅的北朝碑刻、墓志后,又觉得此碑令人耳目一新。郭宗昌认为“笔力劲骏,如偏面骄嘶”,赵崡认为“碑正书,时作篆笔,间以分隶,形容奇怪。考古书法,大小篆谓之篆,……笔有批法谓之隶,以篆笔作隶书谓之八分,……然则如此碑,篆耶?分耶?古今隶耶?”杨守敬《学习迩言》称其“间杂篆体而精劲绝伦”,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其亢夷、洞达、庄美,“如写衣弟子,神采超俊”,“超爽莫如王长孺”。
碑一直存于曲阜孔庙,1978年由同文门移入东庑,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保存完好。 释文见《孔氏族庭广记》、《曲阜县志》诸书。见著书目有《集古录》、《金石录》诸书。
始立年代不详,或汉或唐,待究,石高42,宽46,厚11。清道光年间发现于古池厓一带。碑额“故汝南周府君”六字;碑阴有孔昭薰题记。
北齐乾明元年(560年)刻。 又名“郑述祖碑”、“郑述祖夫子庙碑”。圭形,通高176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有额,额部为等腰三角形,有穿,穿径12厘米,额刻“夫子之碑”,篆书,阳文。碑文隶书,19行,行24字,剥蚀严重。南宋绍兴甲寅四年(1134年)成书的《东家杂记》,即记为“乾明元年夫子碑,隶书,磨灭,字不可读”。清乾隆时,孔继汾识得102字。无篆书者姓名,宋代王寀《汝帖》,据碑字题为北齐樊逊书,翁方纲也认为樊逊书,阮元据拓本中的“公道昭之弟口子也。公乃口忠八帝,职历九州”、“命工人重为镌”等语及郑述祖曾任兖州刺史,定为郑述祖书。
郑述祖(485—565年),郑义之孙,郑道昭之子,曾官尚书侍中、兖州刺史等。《北齐书》、《北史》均有传,但二传中均无有关孔庙的记载,现已无从知道此碑的内容了。 郑述祖工隶书,据《寰宇访碑录》载,除此碑外,尚有“天柱山铭”、“题云居官石刻”、“重登云峰山记”等。其书沿袭北魏书风,率意古拙,用笔方整,结体严谨。杨守敬《平碑记》评价说:“所作皆有矩度,笔法不类汉人而笔意绝佳。以其意作楷书尤妙,褚河南、颜鲁公皆此法也。”此碑存字不多,但书法严谨,仍可窥见书法特色。
碑原存孔庙,1978年由同文门下移入东庑,1998年移入西仓汉魏碑刻陈列馆。
隋大业七年(611年)刻。 又名“隋孔子庙碑”、“隋陈明府修孔子庙碑”。通高214厘米,宽82厘米,厚21厘米。圆首,有额,额刻“修孔子庙之碑”,阳文,篆书。碑文21行,行47字,仲孝俊撰文,记述曲阜县令陈叔毅维修孔庙事。撰文者仲孝俊为济州秀才,曾任汝南郡主簿。曲阜县令陈叔毅,陈武帝霸先之孙、宣帝陈顼之子,未受封而陈亡。入隋后,被授为曲阜县令。莅任后维修孔庙,刻碑记事。
碑隶书,结体方正,峻严方饬。明赵崡《石墨镌华》称“碑书亦颇有汉魏分隶法”,清《集古求真》称“似楷似隶,饶有意致,亦当时之能书者”。碑末刻“孔子卅一世孙孔长名卅四孙孔子叹口口口”诸字,不知何故,后人独将后三字凿残。后三字,清林侗《来斋金石刻考略》释作“监上石”,清潘相《曲阜县志》释作“口口书”,从碑看,末一字确为“书”字,第二字也决不是“上”字。隋开皇四年(608年)诏“立孔子后为绍圣侯”,据孔氏家谱载,时为三十二世孙孔嗣悊。三十一世为孔长孙,家谱并无孔长名。孔子叹为孔嗣悊之孙,孔德伦次子,孔德伦于唐武德九年(626年)被封为褒圣侯,六九零年犹在世,去世时七十一岁。孔子叹绝不会出生在大业七年以前,此当为唐代补刻,《来斋金石刻考略》释作“监上石”是不妥的。
此碑原存孔庙,1978年由同文门下移入东庑,1998年移入西仓汉魏碑刻陈列馆。现保存完好。 释文见《祖庭广记》、《阙里文献考、《曲阜县志》。著录见《金石录》、《石墨镌华》诸书。
曹魏•孔羡碑
北魏•贾使君碑
北魏•张猛龙碑
东魏•李仲璇修孔子庙碑
周府君碑额残石
北齐•郑述祖夫子之碑
隋•陈叔毅修孔子庙碑
前一篇: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2
后一篇:齐鲁行(十六)曲阜汉魏碑刻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