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2024-07-04 10:19:15)
标签:

杂谈

分类: 地图邮票
         中国篆刻是由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相结合的中国古代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明清时期,文人篆刻开始兴盛,逐步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明清之前印章的材质主要是铜、玉、金等,工艺以凿、铸为主。明清以后篆刻艺术以刻刀为主要工具,以汉字为表象,以石材为主要载体,它强调刀法、章法、篆法,突出篆刻家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中国篆刻既可作为艺术作品独立欣赏,又广泛应用于书画创作、金石题跋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之一。2009年,中国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2-16 《中国篆刻》
         2022年8月5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篆刻》特种邮票,全套4枚,志号为2022-16。邮票图案分别展现了战国时代外司炉鍴、秦朝宜阳津印、汉朝朔宁王太后玺、唐朝中书省之印的印章、印蜕、印面,全套邮票面值为4.80元。其中,第一图最上方为外司炉鍴印章,印蜕、印面分居下方左右两侧;第二、三、四图中宜阳津印、朔宁王太后玺、中书省之印的印章、印蜕、印面在票面从上至下依次排列。
         邮票票幅采用竖长票型,“三段式”设计,全方位展示了篆刻作品印章、印蜕、印面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采用古朴淡雅的宣纸色为背景,视觉层次立体,画面细节丰富,突出了中国篆刻艺术悠远浓厚的文化韵味。印章实物承载着篆刻厚重的历史,置于票面最上;印蜕鲜艳的红色呈现主体画面,位居中间;最下方是印面。票面图形排布疏密有致,营造了通透的空间感。选定的四枚邮票图案,分别表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四个篆刻作品——战国外司炉鍴、秦代宜阳津印、汉代朔宁王太后玺及唐代中书省之印,四方印章分别作为当时篆刻文化的经典代表,勾勒出篆刻发展前期的历史脉络。票面设计采用了偏黄的暖色调,左右以金色衬托印章图形,力图彰显印章作为权力、富贵象征的社会属性及其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份量,将篆刻的传统审美和中国汉字之美展现给邮迷,让大众感受到中国篆刻的真正魅力。邮票版式一特别增加三维浮雕击凸工艺,将印章立体化以突出篆刻艺术特点,实现了邮票印制工艺和篆刻艺术的完美结合。邮票版式二采用防伪手工宣纸,画面古朴典雅,在无声润物中传承中华文化,于方寸之间展现传统篆刻艺术瑰宝。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第一枚“战国·外司炉鍴”,铜印,为战国时期燕国官印,有观点认为是掌管铸造钱币的职官之官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第二枚“秦·宜阳津印”,铜印,是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官印,藏于上海博物馆;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第三枚“汉·朔宁王太后玺”,金印,边长2.4厘米,高2厘米,为西汉末年反对王莽的义军首领之一朔宁王为其母亲镌刻,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第四枚“唐·中书省之印”,铜印,印面5.7×5.6厘米,通高3.9厘米,为唐代中央官署官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2024 《中国篆刻(二)》
2024年3月20日 发行特种邮票《中国篆刻(二)》,全套4枚。这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篆刻艺术系列邮票的第二组。邮票沿用了第一组的竖长票型,采用淡黄底色,上方展现印面,下方展示印章和印拓。邮票选用明代四位篆刻名家的闲章,印章分为公印和私印,此组邮票采用的是私印中的闲章,闲章,源于秦汉,宋元后盛行,内容广泛,形式不拘,常用于书画压角、补白,彰显个性情趣,亦是藏书赏玩、言志之佳选,多见于宋、元、明、清字画中。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第一枚“琴罢倚松玩鹤·文彭”。为青田石,这是一方文彭真印,布局、用刀沉稳、大方,边款以双刀行书为之,十分雅洁,印顶有王福厂观款,藏于杭州西泠印社。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第二枚“谈笑间气吐霓虹·何震”。石章是明代时期的文物,何震所作的“笑谈间气吐霓虹”是其目前存世屈指可数的篆刻原石之一,作品用刀挺劲,起收笔刀痕显露,笔画具有猛利的效果,气势磅礴,篆法沉着,个性表现十分强烈,藏于上海博物馆。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第三枚“子孙非我有 委蜕而已矣·汪关”。汪关的篆刻崇尚古典,取法秦汉印及宋元朱文,印风端雅工致,刀法沉稳洁净,是明代印坛工笔派的高手,藏于上海博物馆。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第四枚“但看花开谢 不言人是非·程邃”。程邃明末清初篆刻家、书画家。篆刻效法秦汉,首创朱文仿秦小印,又博采诸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派,人称“歙派”。作品淳古苍雅,章法严谨,笔意奇古,藏于安徽省博物院。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1997 -13 《寿山石雕》和小型张《乾隆链章》
        寿山石与青田石、昌化石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石。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的寿山乡,石质脂润,色彩斑斓,柔而易攻,为收藏及雕刻之佳品。寿山石天生丽质,寿山石雕艺术又为寿山石增添了无穷韵味。寿山石雕艺术源远流长,可考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历代寿山石艺人、工艺师、能工巧匠们雕琢出了许多传世佳作。
        1997年8月17日,中国邮政发行志号为1997-13的特种邮票《寿山石雕》,邮票全套四枚。图案分别选用了寿山石雕工艺师雕刻的《田黄秋韵(情满西厢)》《犀牛沐日》《含香蕴玉(花果累累)》《三仙醉石》。同日还发行了一套《寿山石雕(小型张)》,图案选用了清朝乾隆皇帝使用过的玉玺“乾隆链章”(田黄三链章)。
这套邮票的4枚图案,除含香蕴玉(4-3)因作品经历30多年后已变色,难以恢复原色,只好选用了20世纪60年代的一幅图片,其他3枚图案都是擅长摄影的任国恩精心拍摄的。在拍摄过程中,他注意用光和角度的选择,做到了用光既柔和又主次分明,体现出了石雕的精细、玲珑剔透,突出了石头原色原质。同时选用渐变的协调色、对比色作背景,增加了画面的深度和主图的立体感。并借助电脑技术修整照片,完全保持了石头本身的色彩和质感,使邮票达到在放大镜下能清晰可见石头纹理的效果。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田黄秋韵(4-1)
图案选用了寿山石雕西门派传人江依霖创作的一件珍品《田黄秋韵(情满西厢)》。这件作品中,雕刻师利用田黄石材通灵的白色石皮,采用薄意刻的技法,刻画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中贾宝玉、林黛玉赏读《西厢记》的情节。雕刻品以大观园沁芳闸桥周围的自然景观为典型的生活环境,描绘了贾宝玉引用书上的语言,向林黛玉倾吐爱情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俩志同道合的真挚爱情和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作品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桃红柳绿,层次分明,形象生动自如,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加之白色的表层与黄色的肌理相互映衬,相得益彰。邮票图案以淡淡的棕黄色作底衬,使得这件雕刻品更加突出鲜明,富有立体感。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犀牛沐日(4-2)
图案选用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宝庭的遗作《古兽印钮》之一《犀牛沐日》。这件作品采用寿山石中的老性高山冻彩石雕刻而成。高山石具有质松、晶莹剔透、色彩丰富的特点。工艺美术师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高山石红、黄、白丰富的色彩,精心雕刻了一轮红彤彤的骄阳、飘动的云彩和一头同片奋蹄的犀牛,构思奇巧,刀法洗练,传统内涵又结合自然手法,看是情理之中,妙在意想之外,使人感慨天公造物之神妙。这件作品是作者于1985年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荣获同家珍品金杯奖的“28兽印钮石章”之一。邮票图案以淡淡的绿色作底衬,鲜明地烘托了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和一头回首奋蹄的雄健犀牛,望之若动,充满着勃勃生机作品。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含香蕴玉(4-3)
图案选用了高级工艺美术师冯久和雕刻的一件大中型作品《含香蕴玉(花果累累)》。这件作品的原石材重达一百多斤。工艺美术大师充分利用石材天生的丽质与温润的色泽,巧妙地镂雕出了冰清玉洁的玉兰花,招手含笑的菊花、俏丽而不争春的腊梅,还有各具形态的石榴、荔枝、蜜桃和一颗颗圆溜溜儿的葡萄,组成一个色彩鲜艳的花果篮,争红斗艳,散发着沁人的芳香,让人垂诞欲滴,大师深厚精湛的技艺使天然的造化更具有灵气。1972年,该作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并作为当时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工艺美术》的封面图。1979年,选送日本参展“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获得极高评价。邮票图案以淡淡的蓝色作为底衬,使得这组石雕花卉水果直逼天然,表现出了工艺美术大师刀下深厚的艺术造诣。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醉入童真(4-4)
图案选用了高级工艺师林发述于1964年雕刻的作品《三仙醉石》。这件作品原名《三仙醉石》,邮票图案名称改为《醉入童真》,塑造了古代神话传说八位神仙中的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三仙聚会畅饮,不拘礼节、醉态滑稽可掬的形象。《醉入童真》石材采用的是寿山李红旗降石。为了能够把”三仙滚破天(福州方言)”这一传统题材表现得更具特点,作者曾遍临了黄慎、郭梁、李霞、李耕等人有关八仙的绘画,在领会了这些名画家画意的基础上,又巧妙地利用了石材的天然俏色,从而把三仙的醉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耐人玩味。邮票图案以淡淡的红色作底衬,表现出了这样一件佳作。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小型张“乾隆链章”
这组链章,利用一整块纯黄湿润的田黄玉,雕刻成两枚方形印章和一枚椭圆形印章,并以三条活动的链条连在一起,两枚方形印章篆刻有“乾隆宸翰”和“惟精惟一”,一枚椭圆形印章篆刻有“乐天”的印文,雕工精美,堪称国宝。
在这枚小型张中,三枚印章排成“品”字,疏密有序地摆在画面正中央。印章下面,则是相应的印文。邮票采用罕见的正方票形,邮票图案自上而下由灰黑至白色作衬底,仿佛将“乾隆链”和三枚印文置于明亮的聚光灯下,印章取两个背面一个正面,石材质感可触,篆刻印文清晰可见。小型张以深棕色作底衬,四周钤有20枚“乾隆宸翰”方印,并镶有窄窄的金色边框,既具有历史感,又显得珍奇华贵,古朴典雅。颇为别致其一就是与《鸡血石印》邮票中印文相同而字形稍异的“乾隆宸翰”。印章虽是两枚,但传达出的却是相同的闲情逸致,表现了乾隆日常生活中的雅趣。其二是雕刻龙形图案的肖形印与其印文“乐天”;其三是与《鸡血石印》中“嘉庆宝玺”印文“惟几惟康”风格类似、同为阴刻且同样出自《尚书》的印文“惟精惟一”。只不过前者的文意是“思虑危险之所起和安宁之所生”,而后者文意是“精心一意”罢了。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2004 -21《鸡血石印》
         鸡血石是中国的“五大名石”之一。浙江昌化石,其中有红斑、鲜艳如鸡血者,故得名鸡血石。鸡血石石质脂润,色泽鲜艳,享有“印石之后”的美誉。据记载,昌化鸡血石的开采利用始于明朝,后受清朝政府所重视,清朝皇帝的许多御用玺印就取材于鸡血石。鸡血石作为印石材料中之名贵者,在近世依然备受推崇。
         2004年9月17日发行的志号为2004-21的特种邮票《鸡血石印》,全套2枚。取材于现珍藏北京故宫的两枚昌化鸡血石印章。图案正中是鸡血石印,右上角是国铭、票名、图名和该宝玺的背景介绍文字,左上角分别是两方宝玺的篆刻印文内容。第一枚“乾隆宝玺”,印文“乾隆宸翰”;第二枚“嘉庆宝玺”,印文“惟几惟康”,两宝玺分别随形雕刻池塘荷花小景和云龙图形,是历代皇帝宝玺中雕制最精美的作品。
        这套邮票的2枚图案,充分展示出了鸡血石的风采,富有立体感,在整体上给人一种瑰丽典雅的感受,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了鸡血石印的独特气质。印章本身的篆刻恰好是一阴一阳,既使得两枚邮票互为呼应,十分活泼,又使得阅读邮票的读者在欣赏鸡血石宝玺印章的同时,还能够欣赏到印章的精彩印文,并通过阅读文字说明对印章和印文的历史背景获得基本的了解。在印制工艺方面,这套邮票采用压凸工艺,使得两方宝玺更有立体感,尤其是票面的压凸纹路随印章上的雕琢花纹而变化,印制效果十分精美。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乾隆宝玺》(2-1)
图案展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一方闲章“乾隆宸翰”玺。图案上,乾隆宝玺居中;右上角印有宝玺的背景介绍文字:“此方宝玺材质为鸡血石,晶莹剔透,近于冻石。通体随形浅浮雕池塘和黄荷花,雕琢精微细腻,形象生动传神,被誉为巨灵妙手,小幅丹青,是乾隆宝玺中雕刻最精美的一方。”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嘉庆宝玺》(2-2)
图案展现了清朝嘉庆皇帝的一方闲章“惟几惟康”玺。图案上,嘉庆宝玺居中;右上角印有宝玺的背景介绍文字:“此方宝玺材质温润细腻,赭色冻地上分布或断或连的鸡血斑纹,似飘流浮云与出没于云间的卷龙造型融为一体,给人以云蒸霞蔚之感。此玺为清嘉庆皇帝的闲章。”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其他
2012年11月30日发行的《中国审计》特种邮票,其中第二枚图案为宋代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铜印,印文“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此印铸于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1955年出土于杭州西湖,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以篆刻印文为主图的邮票
1960年7月30日发行的纪81(编号271-272)《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其中第二枚图案中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阳文篆刻。在邮票出现篆刻印章这是第一枚,这枚印章篆刻是名家许之谦的作品。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1979年10月30日发行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志号J39。其中第二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图案以篆刻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方印八字印文为主图。两方印篆刻技法娴熟,被称为是“一枚体现了中国篆刻艺术的精美邮票”;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1984年8月27日发行的《吴昌硕作品选》特种邮票,其中第八枚“篆刻”,图案选用了吴昌硕的两方篆刻印章。印章的上一方为“美意延年”阳文篆刻,下一方为“乘长风破万里浪”阴文篆刻;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2013年4月25日发行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小型张。邮票图案以秦代封泥和里耶秦简为主要设计元素。封泥是当时人们在发送信函时用胶泥盖在封口上的—个印记,相当于密封条,印文为“酉阳丞印”。以古驿道为背景,把秦代邮驿史的重要元素汇集一起,反映出古代邮驿传递在华夏的古老历史。小型张秦简上的文字为:“迁陵以邮行洞庭”,是里耶秦简镇馆之宝,是世界上最早的邮差记录。
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邮票上的桥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