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篆刻艺术

标签:
杂谈 |
分类: 地图邮票 |
2022-16
《中国篆刻》
第二枚“秦·宜阳津印”,铜印,是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官印,藏于上海博物馆;
第三枚“汉·朔宁王太后玺”,金印,边长2.4厘米,高2厘米,为西汉末年反对王莽的义军首领之一朔宁王为其母亲镌刻,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第四枚“唐·中书省之印”,铜印,印面5.7×5.6厘米,通高3.9厘米,为唐代中央官署官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024 《中国篆刻(二)》
2024年3月20日
发行特种邮票《中国篆刻(二)》,全套4枚。这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篆刻艺术系列邮票的第二组。邮票沿用了第一组的竖长票型,采用淡黄底色,上方展现印面,下方展示印章和印拓。邮票选用明代四位篆刻名家的闲章,印章分为公印和私印,此组邮票采用的是私印中的闲章,闲章,源于秦汉,宋元后盛行,内容广泛,形式不拘,常用于书画压角、补白,彰显个性情趣,亦是藏书赏玩、言志之佳选,多见于宋、元、明、清字画中。
第一枚“琴罢倚松玩鹤·文彭”。为青田石,这是一方文彭真印,布局、用刀沉稳、大方,边款以双刀行书为之,十分雅洁,印顶有王福厂观款,藏于杭州西泠印社。
第二枚“谈笑间气吐霓虹·何震”。石章是明代时期的文物,何震所作的“笑谈间气吐霓虹”是其目前存世屈指可数的篆刻原石之一,作品用刀挺劲,起收笔刀痕显露,笔画具有猛利的效果,气势磅礴,篆法沉着,个性表现十分强烈,藏于上海博物馆。
第三枚“子孙非我有
委蜕而已矣·汪关”。汪关的篆刻崇尚古典,取法秦汉印及宋元朱文,印风端雅工致,刀法沉稳洁净,是明代印坛工笔派的高手,藏于上海博物馆。

第四枚“但看花开谢 不言人是非·程邃”。程邃明末清初篆刻家、书画家。篆刻效法秦汉,首创朱文仿秦小印,又博采诸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派,人称“歙派”。作品淳古苍雅,章法严谨,笔意奇古,藏于安徽省博物院。
1997 -13
《寿山石雕》和小型张《乾隆链章》
这套邮票的4枚图案,除含香蕴玉(4-3)因作品经历30多年后已变色,难以恢复原色,只好选用了20世纪60年代的一幅图片,其他3枚图案都是擅长摄影的任国恩精心拍摄的。在拍摄过程中,他注意用光和角度的选择,做到了用光既柔和又主次分明,体现出了石雕的精细、玲珑剔透,突出了石头原色原质。同时选用渐变的协调色、对比色作背景,增加了画面的深度和主图的立体感。并借助电脑技术修整照片,完全保持了石头本身的色彩和质感,使邮票达到在放大镜下能清晰可见石头纹理的效果。
田黄秋韵(4-1)
图案选用了寿山石雕西门派传人江依霖创作的一件珍品《田黄秋韵(情满西厢)》。这件作品中,雕刻师利用田黄石材通灵的白色石皮,采用薄意刻的技法,刻画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中贾宝玉、林黛玉赏读《西厢记》的情节。雕刻品以大观园沁芳闸桥周围的自然景观为典型的生活环境,描绘了贾宝玉引用书上的语言,向林黛玉倾吐爱情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俩志同道合的真挚爱情和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作品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桃红柳绿,层次分明,形象生动自如,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加之白色的表层与黄色的肌理相互映衬,相得益彰。邮票图案以淡淡的棕黄色作底衬,使得这件雕刻品更加突出鲜明,富有立体感。
犀牛沐日(4-2)
图案选用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宝庭的遗作《古兽印钮》之一《犀牛沐日》。这件作品采用寿山石中的老性高山冻彩石雕刻而成。高山石具有质松、晶莹剔透、色彩丰富的特点。工艺美术师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高山石红、黄、白丰富的色彩,精心雕刻了一轮红彤彤的骄阳、飘动的云彩和一头同片奋蹄的犀牛,构思奇巧,刀法洗练,传统内涵又结合自然手法,看是情理之中,妙在意想之外,使人感慨天公造物之神妙。这件作品是作者于1985年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荣获同家珍品金杯奖的“28兽印钮石章”之一。邮票图案以淡淡的绿色作底衬,鲜明地烘托了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和一头回首奋蹄的雄健犀牛,望之若动,充满着勃勃生机作品。
图案选用了高级工艺美术师冯久和雕刻的一件大中型作品《含香蕴玉(花果累累)》。这件作品的原石材重达一百多斤。工艺美术大师充分利用石材天生的丽质与温润的色泽,巧妙地镂雕出了冰清玉洁的玉兰花,招手含笑的菊花、俏丽而不争春的腊梅,还有各具形态的石榴、荔枝、蜜桃和一颗颗圆溜溜儿的葡萄,组成一个色彩鲜艳的花果篮,争红斗艳,散发着沁人的芳香,让人垂诞欲滴,大师深厚精湛的技艺使天然的造化更具有灵气。1972年,该作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并作为当时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工艺美术》的封面图。1979年,选送日本参展“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获得极高评价。邮票图案以淡淡的蓝色作为底衬,使得这组石雕花卉水果直逼天然,表现出了工艺美术大师刀下深厚的艺术造诣。
图案选用了高级工艺师林发述于1964年雕刻的作品《三仙醉石》。这件作品原名《三仙醉石》,邮票图案名称改为《醉入童真》,塑造了古代神话传说八位神仙中的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三仙聚会畅饮,不拘礼节、醉态滑稽可掬的形象。《醉入童真》石材采用的是寿山李红旗降石。为了能够把”三仙滚破天(福州方言)”这一传统题材表现得更具特点,作者曾遍临了黄慎、郭梁、李霞、李耕等人有关八仙的绘画,在领会了这些名画家画意的基础上,又巧妙地利用了石材的天然俏色,从而把三仙的醉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耐人玩味。邮票图案以淡淡的红色作底衬,表现出了这样一件佳作。
小型张“乾隆链章”
这组链章,利用一整块纯黄湿润的田黄玉,雕刻成两枚方形印章和一枚椭圆形印章,并以三条活动的链条连在一起,两枚方形印章篆刻有“乾隆宸翰”和“惟精惟一”,一枚椭圆形印章篆刻有“乐天”的印文,雕工精美,堪称国宝。
在这枚小型张中,三枚印章排成“品”字,疏密有序地摆在画面正中央。印章下面,则是相应的印文。邮票采用罕见的正方票形,邮票图案自上而下由灰黑至白色作衬底,仿佛将“乾隆链”和三枚印文置于明亮的聚光灯下,印章取两个背面一个正面,石材质感可触,篆刻印文清晰可见。小型张以深棕色作底衬,四周钤有20枚“乾隆宸翰”方印,并镶有窄窄的金色边框,既具有历史感,又显得珍奇华贵,古朴典雅。颇为别致其一就是与《鸡血石印》邮票中印文相同而字形稍异的“乾隆宸翰”。印章虽是两枚,但传达出的却是相同的闲情逸致,表现了乾隆日常生活中的雅趣。其二是雕刻龙形图案的肖形印与其印文“乐天”;其三是与《鸡血石印》中“嘉庆宝玺”印文“惟几惟康”风格类似、同为阴刻且同样出自《尚书》的印文“惟精惟一”。只不过前者的文意是“思虑危险之所起和安宁之所生”,而后者文意是“精心一意”罢了。
2004
-21《鸡血石印》
图案展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一方闲章“乾隆宸翰”玺。图案上,乾隆宝玺居中;右上角印有宝玺的背景介绍文字:“此方宝玺材质为鸡血石,晶莹剔透,近于冻石。通体随形浅浮雕池塘和黄荷花,雕琢精微细腻,形象生动传神,被誉为巨灵妙手,小幅丹青,是乾隆宝玺中雕刻最精美的一方。”
图案展现了清朝嘉庆皇帝的一方闲章“惟几惟康”玺。图案上,嘉庆宝玺居中;右上角印有宝玺的背景介绍文字:“此方宝玺材质温润细腻,赭色冻地上分布或断或连的鸡血斑纹,似飘流浮云与出没于云间的卷龙造型融为一体,给人以云蒸霞蔚之感。此玺为清嘉庆皇帝的闲章。”
其他
2012年11月30日发行的《中国审计》特种邮票,其中第二枚图案为宋代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铜印,印文“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此印铸于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1955年出土于杭州西湖,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以篆刻印文为主图的邮票
1960年7月30日发行的纪81(编号271-272)《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其中第二枚图案中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阳文篆刻。在邮票出现篆刻印章这是第一枚,这枚印章篆刻是名家许之谦的作品。
1979年10月30日发行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志号J39。其中第二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图案以篆刻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方印八字印文为主图。两方印篆刻技法娴熟,被称为是“一枚体现了中国篆刻艺术的精美邮票”;
1984年8月27日发行的《吴昌硕作品选》特种邮票,其中第八枚“篆刻”,图案选用了吴昌硕的两方篆刻印章。印章的上一方为“美意延年”阳文篆刻,下一方为“乘长风破万里浪”阴文篆刻;
2013年4月25日发行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小型张。邮票图案以秦代封泥和里耶秦简为主要设计元素。封泥是当时人们在发送信函时用胶泥盖在封口上的—个印记,相当于密封条,印文为“酉阳丞印”。以古驿道为背景,把秦代邮驿史的重要元素汇集一起,反映出古代邮驿传递在华夏的古老历史。小型张秦简上的文字为:“迁陵以邮行洞庭”,是里耶秦简镇馆之宝,是世界上最早的邮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