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2023-06-25 10:35:28)
标签:

杂谈

分类: 东走西看
       乐山境内唐代石刻挺多的,除了乐山大佛、夹江千佛崖和牛仙寺这样大规模的,还有一些散落在五通桥、犍为、井研、沙湾。这篇说两个。
       在五通桥桥沟(原是桥沟镇,现并入金粟镇)老龙坝村,有个小道士观摩崖石刻。在资料的只言片语中看到这个名称,在博物馆看到一张图片,但是要找到实在费了一番  功夫,向当地人打听后,找着去了。
      先找到给G213路旁的老龙坝村委会,周末时间没见到人,路对面有一家人,打听了 一下,说是前面芭蕉树下有石梯可以下到岷江江边。
为了让后来人更直接找对位置,我拍了两张图
就在这个厂的正对面,有芭蕉树,而且护栏有开口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然而,我没有找对位置,因为在正确的道路前还有一处也符合这样的描述,有芭蕉树,有石梯,没想到石梯下面是土路,我一路溜下去有点狼狈,不过也算到江边了,顺着江边往前走,在竹林枝叶缝隙中隐约看到石窟,找到了。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就剩这么多了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看这尊衣着和双手托钵的手势,我觉得不像菩萨,应是佛像,所以是一佛二菩萨二弟子还是三佛呢?如果是佛像,这三尊分别是什么佛呢?请教了乐山文史专家唐长寿老师,他认为是三佛加弟子像,中间是弥勒佛,左边这尊不好判断。弥勒佛居中主要受乐山这边弥勒崇拜影响。又请教了山西杨杰老师,他觉得唐老师的说法很有可能,唐代时的仪轨不确定,以山西佛光寺为例,弥勒佛居右,左边是阿弥陀佛。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为了说明乐山地区还有这样的弥勒居中的三佛,唐老师发我一张乐山大佛旁九曲栈道上的某龛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为了近距离看这尊紫竹观音,艰难地爬上去。唐老师说这尊是宋代的。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江边有人钓鱼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另一处的地点我也说不好在五通桥还是属于犍为。穿过五通桥西坝建益农场后,看到山壁上两龛石窟,看风格像是唐代石刻,其中一个应该是毗沙门天王。通过照片的定位功能,在高德地图上显示一个小地名“神塘溪”,在网上搜索出“犍为神堂溪摩崖石刻”,说是有两窟唐代石刻,具有密宗元素。信息对得上。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因为隔得远,当时没察觉,细看照片才发现壁上满布小白点,不知道干嘛的。
乐游乐山——两处唐代小石刻


附:易志隆《千年盐城五通桥》中第二章“有声有色五通桥﹣﹣山水五通桥第五节的一篇文章《小道士观麻王洞》
       维克多 · 谢阁兰( Victor Segalen ,1878-1919),法国著名作家、汉学家、考古学家,我国考古学界又将之译为色伽兰。1914年5月,他从成都府出发,沿岷江到乐山、五通桥再到重庆,进行长江流域的旅行、考察。根据谢阁兰考察照片上自己标注的时间看,他应是该年6月15日沿岷江到达五通桥并在五通桥留驻了两天。于是,五通桥牛华溪盐场、桥沟镇小道士观、双龙桥等,纷纷进入他的镜头。6月18日再回乐山,并拍下了历史上乐山大佛的第一张照片。随后,他在《中国西部考古记》中写道:"嘉定之
南,道士滩下游数里岷江左岸,麻王洞地方诸窟,颇有可供研究之价值,是亦千佛岩之类也。其地距江面八公尺之上有一大洞,洞右有一长方形佛龛,中有刻座像,洞上有小龛甚多。洞中诸像,中一座像高三公尺,左右为二尊者二菩萨像,亦一唐代式之布置也。不幸诸像未能保存,尊者像已不可辨,右侧菩萨像已为荆棘所侵蚀,惟左侧菩萨像略可辨其头冠、念珠、法衣。坐座之像应系佛陀,然其头已遍布长方形榫眼,盖由以安合面者也。现面又毁,惟榫眼存,故舟子讹其地为麻王洞。洞之右壁有小龛六,有门可通右侧之大龛。此龛之像,为诸像中之极可注意者。质言之,四川全省无虑万千佛像中最精美自由之造像也。龛为长方形,宽二公尺七十公分、高二公尺七十五公分。壁工粗劣,但盛像极美。像体柔和,雕工精细,趺坐江边,俯视江面。两臂(已缺)之安合点亦甚订合。面貌已毁,然尚留有二美髻也。"由于他在附近还发现了一通北周石碑,"由是推之,此佛教美术品,应为四川北周时之造像独存者。"
       应该说,这段饱含情感的历史文献,非常的真切、翔实,它是五通桥"麻王洞"摩崖造像作为"四川全省无虑万千佛像中最精美自由之造像",而第一次被世界所发现、所记载。
        "麻王洞"摩崖造像,位于五通桥区桥沟镇南、岷江左岸小道士观渡口。其地在唐时属嘉州玉津县,北为军事交通要地老龙坝,唐嘉州22镇兵之一的罗护镇就设于此。南为宋代古驿金栗,是岷江水道上重要水驿之一。当年苏轼兄弟曾从此驿上岸驻足,并留有题刻,后因文字犯禁而凿毁。
       "麻王洞"摩崖造像坐东朝西,俯视岷江,分布在长18米,宽6米的高低错落、穿岩过壁的红砂石窟内。由于石窟中最大的那尊座佛,其面部不知何时脱落,人们就在上面凿出数个长方形榫眼以重新安合面部。但此种方法仍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面部很难修复,只得长期暴露榫眼。榫眼密如麻子,"故舟子讹其地为麻王洞"。在五通桥当地,因人们长期在习惯上将獠夷人所居洞穴称为"蛮子洞",人们对石窟造像认识不足,这个洞穴又特别大,也就称为"蛮王洞"。1923年拉蒂格重走谢阁兰之旅时,就将它称作了"蛮王洞"。
       谢阁兰当年发现时,认为它的造像年代为北周时期。建国后,文物部门作过一些调查。上世纪60年代,岷江电厂在此修建水泵房,开凿山崖,对造像造成了严重损害。1986年文物普查中,文化部门又作了登记。2000年,笔者陪同乐山市文管所长黄学谦和《华西都市报》记者李晓,再次到"麻王洞"考察时,面对荒凉凋敝、仍在不断剥蚀中的古代珍贵遗存,唏嘘万千。乐山文史专家唐长寿先生,对该处造像多次作了缜密的考古调查,认为它的造像年代为唐代。但不论其造像年代是北周还是唐朝,"麻王洞"造像作为四川"最精美自由之造像"和五通桥年代最久、最高品级的文物遗存,其弥足珍贵的文物考古价值,的的确确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隋唐间中原战乱频繁,烽烟遍地,碑刻造像极少。入唐后,李氏朝廷偃武修文以"寺庙"来收拢人心。而四川也相对富足安宁,于是川中兴起一股刻石造像风气,并以恢宏气魄创造出乐山大佛等许多堪称世界奇观的大佛巨佛和摩崖石刻。这一时期诞生的小道士观造像,在我国石刻艺术上具有上承云岗、龙门石刻,下启安岳、大足石刻的弥足重要的特殊地位,并在我国佛教造像来源上,也是南丝路上佛自东来的一个例证。
       石刻在岩面分布为十二龛,现能依稀分辨的造像13尊,其余已严重风化。造像在石壁上采用高浮雕技法,有的已接近圆雕,刻技细腻传神,精致婉约、宽博大度,极具盛唐风貌。主要有三佛四弟子造像,佛坐弟子侍立,另有坐、立姿态的弥勒、观音、地藏、西方三圣及飞天等。
        造像中最美的是第11龛的紫竹观音,高1.5米,虽然头及双手已毁,仍可看出散跏趺坐形体和呈 S 形的细腰隆胸,身体略右倾做扶靠状。上身肌肤裸露,颈饰缨珞,帔帛如瀑布下泻,交掩于胸腹又绕下体垂至台座前方。两侧帔帛浮动,下着贴体如蝉翼的羊肠大裙,裙角皱纹飘逸自然,风韵无限,富于质感。左脚置地,右脚翘于左脚上,生动媚人,突破了观音造像高古端严的宗教仪轨,世俗化风味很浓。表现了古代艺术家大胆冲破陈套桎梏的精神,及对现实生活中美的艺术憧憬。唐长寿先生认为:"虽然受损严重,但是仍然能看到它在唐代石刻中少有的特色。细腰隆胸的体态,颇具印度笈多艺术的特点,左腿置于右腿上的半跏趺坐姿,是在四川唐代造像中绝无仅有的。与安岳宋代紫竹观音比较,身材之美,尤为突出。背光上的四枝新竹初笋装饰比安岳紫竹观音简单,但庄严典雅,不像安岳那样繁杂而过于世俗化。"
      正壁中部为弥勒佛,通高4.14米,善跏趺坐。头部残,只剩长方体的岩芯,上有后人补装所凿的方形榫眼。佛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断面呈圆弧形阶梯状,结带。右手残失,手印不明;左手抚膝,五指下垂。头光和背光均为莲花形,边饰桃形火焰纹。佛两侧为二弟子,立姿,高度不一。右侧弟子高2.16米,头部残,身着袈裟,双手作合掌印,圆形头光。左侧弟子与右侧弟子造形相同。这些造像的手印、服饰、宝座等,均可作为研究乐山大佛的重要参考资料。
       小道士观的石刻造像,构思立意大胆,匠心独具,融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的芬芳,古代艺人们不畏艰辛,一钎一錾地为我们留下这一辉煌的艺术成果。一壁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其间蕴涵的诸多历史信息,实在是一笔精美厚重的精神文化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