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啊,你该这么走
(2011-05-05 09:19:29)
标签:
杂谈 |
在欧洲有一条烤乳猪的“秘诀”:出炉之后立即砍下头,可以使猪皮更脆。这条秘诀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厨房秘笈”一起广为流传,大家姑妄传之,姑妄听之。信的人因为它是前人的经验而信着,不信的人觉得只是“迷信”而一笑置之。
后来真的有人做过对比试验来验证这条“经验”的真伪。分子美食学的创始人埃尔维·蒂斯就探讨过这个问题。实验者在其他条件尽量相同的情况下烤了乳猪,出炉后有的立即去头,有的放置一段时间再去头。然后把肉端给客人,却不告诉客人哪份是立即去头的,哪份是放置一段时间再去头的。结果,多数客人判断出立即去头的那份更脆。也就是说,那条“秘笈”是正确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规模的“单盲实验”,跟现代科学实验中“大规模双盲对照”的黄金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不过,就评价食物而言,这样的实验也算是相当“科学”的了。
为什么烤好后立即去头会使乳猪皮更脆呢?蒂斯从物理角度进行了解释:在烤乳猪的过程中,猪皮表面的水在不断蒸发,而猪肉中的水会源源不断地从里往皮扩散。因为猪皮表面的温度高,蒸发速度快,而猪肉内部的温度低,水的传递速度也比蒸发要慢。对于猪皮来说,失去水的速度大于水流过来的速度,所以皮中含水量越来越低。水越少,也就越“脆”。烤好出炉之后,猪皮表面的温度骤然降低,水的蒸发速度也大大降低。而内部的温度依旧,水还是源源不断地向猪皮传递。这时候,猪皮失去水的速度慢,而流过来的速度快,导致皮中的含水量逐渐升高,“脆皮”也就慢慢变软了。烤好之后立即去头,内部的水分从断口离开,就不会跑到猪皮上,从而保持了“脆”。
对于一般人来说,大概不会去考乳猪。不过烤乳猪这条经验所蕴藏的科学原理是广泛有效的,在我们的厨房中也能找到许多应用。比如下面这两个例子:
用电饭锅煮饭,饭煮好之后电源自动关闭。如果这时候打开盖子盛饭,会发现表层的米饭很稀,而锅底则紧紧粘着一层锅巴。那层锅巴不仅无法盛出来,也很难清洗。这是由于在煮饭过程中锅底温度高,水会流向米饭表面,因此与锅底接触那层米饭就越来越干。米饭越干,与锅底的结合就越紧密。如果饭好之后不揭开锅盖,让饭再“焖”一会儿。锅底的温度逐渐降低,而米饭表面的水以及锅内的水蒸汽又会逐渐流向锅底,最后锅巴吸水变软,就能够轻易盛出来,盛完之后洗锅也很容易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不想等那么长时间,也可以把电饭锅装饭的那部分连带着锅盖一起取出来,放到凉水中,就可以大大加快锅内水的重新分布,从而避免锅巴粘在锅底。
很多人都用微波炉加热过馒头。直接加热会使馒头表面变得很硬,里面却还没热。这也是水流动的结果。许多人认为微波炉从食物内部加热,其实是不对的。微波炉也是从表面加热。表面温度升之后,水就蒸发掉了,所以表面就变硬。而微波达不到内部,只能靠外面的热量慢慢往里传。微波炉加热效率很高,表面很快变热变硬,而温度却还来不及传进去,所以里面就还是凉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把馒头封闭在一个空间中,最好再提供一些水。这样,那些水很快被加热蒸发,不仅阻止了馒头皮中的水蒸发,还会往馒头内部传递。这不仅保证了馒头不变干,还加快了内部温度升高的速度。现在有一些微波用具就可以“蒸”热馒头,就用的是这一原理。如果没有这样的用具,也可以把馒头放在碗里,同时放一张打湿的餐巾纸或者湿纱布,再用可以微波加热的保鲜膜把碗口封好。这也就是山寨版的“微波炉蒸具”了。
食物的口感跟含水量密切相关。所以,在现代食品中,控制水的流动就成了质量控制非常重要的方面。食物中有水,空气中有水蒸汽。在它们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食物就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如果空气比较干燥,水蒸汽含量低于跟食物中的水平衡的含量,食物就会失去水。比如水果、馒头、米饭,含水量很高,在干燥的空气中就会失去水而慢慢变干。有的苹果会在表面涂一层蜡,除了好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防止水分流失。如果空气比较湿润,水蒸汽含量比食物中的水平衡所需要的高,水就会流向食物中。比如饼干,含水量很低,很脆,在潮湿的空气中就会吸收水而慢慢变软。要防止饼干吸水,就需要用密封的包装。实际上,饼干这一类的食品,决定保质期的因素往往并不是腐败变质,而是吸水变软导致口感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