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蒙牛OMP的盖头 (上)
(2009-02-28 11:47:23)
标签:
健康 |
分类: 案头之山水 |
国家质检总局叫停蒙牛OMP的通告让中国乳业再起波澜。短短的几天之后,卫生部等部委又发布通告说OMP不会危害健康,只是蒙牛“擅自夸大宣传功能”,而蒙牛则宣称有证据表明OMP的功效。那么,OMP到底是什么东西?它的安全性是否得到了广泛验证?它的功效,又有多少科学数据支持?本文顺着蒙牛OMP的历史发展,进行一番“探秘”。
几年前,蒙牛高调宣称自主发现了一种“造骨牛奶蛋白”,并按照其英文“Osteoblasts Milk Protein”缩写为OMP。迄今为止,国际学术研究中没有人使用这个名称,蒙牛也宣称这只是他们自己的商品名称。蒙牛申请了国家专利,其研究人员发表了学术论文,宣称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在媒体宣传中,也被当作了“民族产业自主创新”的范例。在学术论文和专利文件中,他们公布了OMP的氨基酸、分子量以及其它一些生化性质。甚至在某些地方提到了,OMP的主要成分是生长因子。随后,蒙牛推出特仑苏OMP牛奶,宣称具有造骨功能,短期内占领“高端”牛奶市场,风光无限。
2007年,科普作家方舟子及新语丝网站开始质疑特仑苏牛奶。依据蒙牛技术人员发表的OMP论文以及蒙牛专利,方舟子认为OMP就是IGF-1。IGF-1叫作类胰岛素生长因子,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受人体自身调控合成,并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取。它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细胞分裂,抑制细胞凋亡。普通牛奶中的IGF-1浓度极低,在十亿分之一的数量级,分离纯化的成本很高。按蒙牛的宣称,特仑苏中的OMP含量在万分之一的数量级,这个浓度需要大量的IGF-1,生产成本极高。另一方面,根据IGF-1的生理作用,这么大的量被摄入体内,会有导致癌症的风险。所以,方舟子认为,蒙牛要么是在欺骗,要么是在往牛奶里加致癌物。
然而,蒙牛从未承认OMP就是IGF-1,所以方舟子的指控也就象是铁拳打棉花。这次,国家质检总局没有就OMP是不是IGF-1进行评判,而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指出不管是OMP还是IGF-1都不在许可添加的范围之内,因而具有潜在的危险,必须禁止添加。
为了摆脱国家质检总局的指控,蒙牛公开了OMP的秘密——宣称不是当初“自主研发”的产品,而是从新西兰进口的牛奶碱性蛋白,简称MBP。按照这一公告,蒙牛的特仑苏“高端牛奶”就与此前热炒的“OMP专利”完全无关,而变成从国外进口一种商品MBP,改称商品名OMP之后加到特仑苏中。
蒙牛的这一说明解决了IGF-1的致癌指控,后来提交卫生部审核的也是由MBP改名而来的OMP。
MBP被FDA认证安全了吗?
牛奶中有很多种蛋白质,含量最丰富的是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以及牛血清白蛋白和其它一些含量很低的蛋白质。日本有个叫作雪印(Snow Brand)的牛奶公司,把脱脂牛奶(或者生产奶酪的副产物乳清溶液)中的酸性蛋白去掉,得到了牛奶碱性蛋白,简称MBP。因为前面提到的这些牛奶中的主要蛋白质都是酸性的,所以牛奶碱性蛋白上只是牛奶蛋白中的一些微量成分,比如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以及一些碳水化合物。它本身不是一种单一蛋白质,所以也就不象蒙牛的专利和论文中的产品那样具有某个确定的氨基酸数目和分子量。
雪印公司生产的MBP实际上只经过了一步分离,本身还是混合物,其组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离的操作条件。目前发表的关于MBP的研究结果都是基于雪印公司的研究,严格说来,其它公司(比如新西兰的公司)生产的MBP其组成不会与雪印公司的完全相同,雪印MBP的检测结果并不能保证适用于其它公司的情况。
MBP在美国并没有得到所谓的“认同”。雪印公司委托一家美国公司在2006年3月申请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认可MBP的安全性。FDA文件中称其为BMBPF,其中的第一个“B”指明是牛的奶,最后一个“F”指明是分离组分而不是单一蛋白。这家公司提交了生产流程、产品详细组成报告、需要认证的食品以及MBP含量,要求认可他们自己做出的“这些产品是GRAS”的结论。GRAS是“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的缩写,意为“一般认为安全”。FDA审查了他们提交的数据,结合其它来源的资料,在六个月之后做出答复:FDA对于雪印公司在其产品中所使用的BMBPF的GRAS结论不作质疑。但是那份文件同时明确指出:FDA对于BMBPF是否符合GRAS尚未作出自己的决定。直到2009年2月,FDA依旧保持这一答复,而没有进一步的决定。也就是说,FDA对于MBP的安全性的认可,仅仅限于“雪印公司的BMBPF”在“所提交申请的产品”之中。对于别的公司生产的MBP,并不能引用这份答复来认为FDA认可其安全性。
换句话说,FDA并没有“认证”MBP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