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猪的李子及其它
(2008-07-13 08:31: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茶余饭后 |
打电话回家,老妈说这几天忙着卖李子。他们种了十几棵,今年丰收,大概有几百斤,实在吃不了。今年李子太难卖,村里种得多的几家,每家都是一两万斤,天天卖都快烦死了。我说那么多人种李子,整个县城里就一两万人,人们天天不吃饭也吃不了多少啊。老妈说可不是,只好让猪也帮着吃。那几家种得多的,没工夫收拾猪食,就直接倒些李子给它们吃。我说那些大户为什么不往外卖呢,老妈说一是没有这个能力;二是,其它地方也有大量的李子,还有人运来卖。每天市场上满眼都是李子,到散场的时候,三四毛钱一斤,总比再背回家好一点。
卖李子就像那篇著名的《粜米》,在我家乡也不是第一次了。以前有一笔联合国扶贫基金,项目是养奶牛,后来的结局也是用牛奶喂了一段时间的猪之后,奶牛也被送上了餐桌。农民的确是勤劳的,但是他们也盲目短视。西瓜遭遇过李子的命运,花岗石的加工也出现过无数一台机器的小作坊。
最吸引眼球的时评就是先渲染一下“惨状”,然后指责一通制度,就可以等着充满爱心的人们的喝彩。今天指责制度作的这件事情是错的,明天在指责没有做同一件事情是他们的责任。上个世纪的一位伟人,尽管被今天的斗士们嗤之以鼻恨不得拉出来鞭尸,当年确是实实在在地考察了农村的现状,抓住农民的需要从而完成了他的事业。他是否让农民进了另一个火坑是另一个问题,但是怎么也得承认他让农民跳出了当时的火坑。今天的那些选择性失明的同时还选择性渲染的所谓“调查”“真相”,实在有太多预设的立场,或者说,跟发掘“人咬狗”的新闻本质一样,只不过目标的读者不同而已。
我不对“解救”农民说三道四的原因,并非“忘本”,或者漠视,而是我觉得这实在是一件技术性很强的事情。谁都可以举着“高尚”的大旗指责一通,然后再来一堆大义凛然的道理,然而对于现实,于事无补甚至只能添乱。在我看来,“斗士”们关心的问题,就像一副祖传的宫廷秘方,看起来包治百病让信的人趋之若鹜,却不知道能否解决头脚的疼痛,也不知道是否产生肾衰。我不知道我家乡的农村有多大的代表性,但是“斗士”们津津乐道的农村“矛盾”在那里是很让他们失望的。至少在村一级的机构上,谈不上“贪”也谈不上“腐”,跟“高尚”无关,而是因为没有油水,也就没有了贪腐的机会。更高级的机构,“内幕”不为常人所知,但是至少现在,并没有什么来烦大家的机会,农民们也不怎么关心。据老爸老妈说,每次要选个村长支书,都没什么候选人,乡里还得去动员。
当管理者不来“指导”大家的时候,时评家们会说他们没有履行职责。当管理者来“带领”大家的时候,时评家们会说他们为了政绩禁锢了限制了人民的自由。所以,如果种植李子是政府推荐的,那么卖不掉李子的农民就会理直气壮地包围政府,然后一堆时评家和斗士们摇旗呐喊。我家乡的乡官村官们,干脆无为而治,和大家相安无事。就象当年,退耕还林,对于农民来说跟天上掉馅饼差不多。如果有人要把国家拨付的粮食款项集中起来干点什么的话,一定会被骂死。再有个“为民请命”的无冕之王,精心或者不精心地挑选几个细节,就可以成功地引来无数目光。所以,来自于农民因而最懂得乡亲的领导者们,干干脆脆地把粮食款分给大家,甚至帮着大家虚报一点土地面积,然后各自回家打麻将,皆大欢喜。
中国的农村是如此复杂,具体的问题又是如此不同,任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努力都是一厢情愿。只有在解决时评家和斗士们看不上眼的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农村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所以,我很敬佩那些到农村去哪怕只是给孩子们讲一两堂课的志愿者,在他们的面前很惭愧自己的渺小。当看到经常看那些坐在空调下喝着咖啡指出的问题根源以及洋洋洒洒的“解决方案”,就想起四个字——空谈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