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 |
分类: 烹小鲜若治大国 |
如果往肉里加了某些便宜的成分,然后按照肉的价格卖给你,那叫伪劣产品。可是,如果告诉你加了便宜的成分,还告诉你这样做的好处并且让你也得到实惠呢?这就是食品工业中“替代”的概念。我们熟知的有糖替代品,还有不很普遍的脂肪替代品和鸡蛋替代品。肉替代品,又是什么东西呢?
还是先来点感性认识吧。这是一种做得比较好的,照片上是从工厂里出来的形态。
经过水化以后,会变成这种形态。
这时候可以像真正的肉一样撕成纤维的形状。
然后可以加到肉里取代一部分的瘦肉了。这个培根肉卷是最简单的一个例子。
这个东西在水化以后具有跟瘦肉类似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因为来源于植物,所以不含有脂肪和胆固醇。从这个意义上说,甚至比真正的肉更优越。它的口感也接近肉。但是,要把它称为“肉替代品”还是非常勉强,它的味道跟肉实在是具有太大的差距。所以,所谓的“替代”,只是接近了肉的口感,达到或者超越了肉的营养价值而已。在其它方面,则还很欠缺。
所以,类似的产品在华人社会中以“素肉”的旗号来推销,实在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当人们看到“素肉”二字,想当然的期望把它当作肉来烹饪就行了。当结果与期望相去甚远,这个产品也就被打入了冷宫。在北美市场,“替代肉”这个概念只在开发人员和经销商之间存在,它的商品名称是一个新造的词。开发人员需要针对具体的食品,开发新的配方,从而避免口味上的问题。比如说,在一个替代金枪鱼的应用中,差不多一半的鱼肉被这种产品所替代,然后加入了适当的色素和香料。最后,当顾客在超市里发现一种便宜的金枪鱼罐头,买来一吃,发现也不错。不明白为什么便宜,去看说明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用了植物替代成分。
因为植物成分替代了一部分肉,降低了食物中的脂肪和胆固醇,也降低 了热量,对于不小的一部分人来说,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在北美,这种植物成分替代肉的应用有了不少成功的例子,比如汉堡、火腿肠、肌肉丸子、牛肉烧烤等等。不过,由于普通顾客不具有正确使用这种原料的能力,所以并不直接面向顾客销售。而在大中华地区,因为人们更习惯于自己在家做饭,类似的产品往往以“素肉”的名义直接卖给顾客,所以应用算不上成功。
在肉类价格全球性地上涨并且不可逆转的现实面前,用植物成分来替代肉提供了一条缓解需求的旁门小道。它不能满足挑剔的食客的要求,但是对于不排斥“非传统食物”,也不那么执著于“天然味道”的人来说,也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